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19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1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

2、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称赞。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唐代刘知几撰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是“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而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

3、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资治通鉴意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历代盛赞资治通

4、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着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

5、为国家施政的要务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且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

6、: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论语子路中孔子有一段与叶公的对话。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与客观事实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在孔子看来,“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违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面对人伦亲缘等必要的社

7、会要求,“直”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儒家是以人伦为出发点建立起社会结构与运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亲缘关系的松弛会直接导致君臣关系等上下等级制度的不稳定,所以破坏了伦理秩序,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阐述,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史学上贯彻孔子的思想,就产生了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把“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的就完全是“求真”服从于伦理的政治考虑了。近代以来这类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人所诟病,也正是为此

8、。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这个原则是为人们所认同,并赞赏的。(摘编自许殿才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与“致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齐国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真相。B.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左传中董狐秉笔直书的相关记载,但是对董狐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C. 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D. 材料一所指“曲笔”,是恶意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与材料二中“子为父隐”的性质并不相同。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家大多效法秉笔直书的楷模,曲笔作史难逃后

9、人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曲笔成为史学支流。B. 金世宗盛赞资治通鉴,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C. 史记资治通鉴践行了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史通则对“直书”作出了理论上的分析。D.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虽然如今为人诟病,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贯彻。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左传不仅写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人物,还记述了个别历史事件的始末,丰富了史书记事的容量,是对春秋的继承与创造。B. 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书中对中国史书的体裁、体例有总结性的精辟见解。C. 汉书批评

10、汉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时期的政局就像寝于未燃之时的积薪之上,又对景帝时期出现的冤狱情况提出批评。D. 史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争等重要历史场面都很精彩,这增强了史学自身的生命力,也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4. 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请简析过秦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直书”,请谈谈两则材料对其认识的不同。【答案】1. D 2. B 3. C 4. 过秦论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秦朝仍然实行霸道,不施仁政,体现了审时度势的道理。过秦论旨在通过论秦史,告诫汉代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休养生息,维护社稷安定,体现了“观之上古,验

11、之当世”借古鉴今的道理。 5. 材料一指出“直书”是“致用”的基础,材料二认为两者互相促进,也会有矛盾冲突。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材料二认为“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可能是主观认定或者让步于“求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因果颠倒,正是有这些良史的垂范,才逐渐形成“直书”的传统。B.材料二看不出贬意,原文“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

12、间隔”,可见选文更多是客观陈述,且不是对董狐的评价,而是对他人认定董狐秉笔直书这个现象的评价。C.“严格写实”错,“真实”有一定的弹性,出于“求善”的不真实,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重要观点并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错,根据原文“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中的“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可知,这个例子只能印证史学的经世传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讨论的

13、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实(秉笔直书)和经世致用,并强调了这两个传统在史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A.指向史学的继承与创新。 B.对史通内容及地位的评价。C.体现了史家在写史时的直笔批评,正好符合求实(秉笔直书)的传统。D.意指史学讲求真实也讲求文采。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政策;二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但秦朝仍然坚持过

14、去的统治方式,不施仁政。这体现了贾谊史学观中的审时度势道理,即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统治策略,否则将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从过秦论的写作背景看,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冲茄厅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这体现了贾谊的史学观中“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材

15、料中同一话题的能力。两则材料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真”和“致用”关系看法不同。依据“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史学的优良传统,求实的经世致用的基础;依据“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看出材料二认为“直书”和“致用”是互相促进的,也会有矛盾冲突。两则材料对“直书”的认识有所不同。依据“唐代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依据“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可以看出材料二认为的“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然后用左传中董狐记在的历史故事和论语子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