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91213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目目 录录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维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维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结结 语语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该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70年代起中药药性研究日趋活跃,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始对

2、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1中药寒热药性是中医辨证论治、谴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故药物的寒热偏性非常明确历代医家也正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而达到治病目的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方法生物热力学生物热力学微量量热法微量量热法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 文献学研究文献学研究 寒热药性寒热药性125346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数据挖掘数据挖掘v 中药寒热属性的客观表征方法行为学观测法能量代谢观测法1)体表温度观测法2)微量量

3、热法(微量量热是通过温度传感器直接监测热活性的一种技术)3)红外热辐射观测法(红外扫描是一种间接测热技术,它将不可见的瞬间体表红外辐射转化为可视性、可定量的生物体新陈代谢分布图,传达能量代谢信息)循证医学分析方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用于临床病人试验,作为寒热药性评价试验结果的佐证,以及客观地反映临床用药的寒热药性)文献及数据挖掘评价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以前人实际用药经验以及部分实验研究为依据,阐释了药物“一药二气”的客观存在性,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对药性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了数据挖掘和整理。药材基源性状评价方法通过探讨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性,发现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之间的联系。系统生物学评价

4、方法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寒热药性的分子标记和寒热药性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文献研究药材基源性状研究成分系统分析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研究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数据处理文献研究(分析评价药性界定依据)模型验证。分级量化评价方法为了确切表征中药的寒热程度,寒热药性需要量化,使中药寒热程度有一个数值,力图将中药寒热量化和传统中药寒热评价联系起来。v 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药理评价指标:科研工作者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机体机能活动等角度进行观测分析,对中药寒热药性与药效学关系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即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热性)和抑制(

5、寒性)作用。药化评价指标:1)有机成分评价指标除以往将药物有机成分按中药寒热属性分类归纳研究方式外,近年,对于中药寒热物质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及糖类的研究方面。2)无机成分评价指标提出Fe和Mn的含量、稀土元素含量水平与中药寒热属性关系密切。3)有机与无机成分综合评价指标结合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研究中药药性与化学成分联系的可行性。v 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v 中药寒热属性的生物学机制探寻 分子药性假说分子药性假说电子偏移假说电子偏移假说 生物热力学说生物热力学说 基因药性假说基因药性假说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假假 说说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物

6、质基础的研究2中中药药全全部部物物质质成成分分煎煎煮煮后后物物质质成成分分消消化化道道代代谢谢后后物物质质成成分分肝肝脏脏代代谢谢后后物物质质成成分分血血液液代代谢谢后后物物质成分质成分组织分布组织分布作用靶点作用靶点效应效应正常状态正常状态 寒热病症状态寒热病症状态中药物质成分ADME物质组群的种类、数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中药物质成分分次进入同一寒热病证患者机体,或分别进入不同寒热病证患者机体,经过消化和代谢后,最终的作用靶点群虽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同一性服药的某人或某些人机体的功能状态相近,且保持相对稳定,致使中药物质成分体内消化、代谢渠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v 中药物质成分作

7、用的同一性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v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正是由于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表现出一系列统一的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寒寒热热药药性性作为中药性能的主要元素之一,是中药性味归经研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当前药性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和切入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新思维:寒热药性研

8、究的学说创新寒热药性研究的学说创新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思考热药性理论的思考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维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维3“药性三要素”假说药性“网络靶标”假说“寒热药性与电子得失相关”学说“性-效-物质三元论” “药性可拆分”学说寒热药性研究的学说创新寒热药性研究的学说创新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国内外学者们开始对既往寒热药性研究经验展开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系列新假说和新思路。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思考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

9、的思考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从系统观的角度刻画、认知与调控人体机能,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的基本共识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性系统或开放的热力学系统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3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信息是生命活动的纽带,起着调控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作用清热燥湿,可能主要是干预能量与物质交换散寒止痛,可能主要是干预能量与信息交换养血安神,可能主要是干预物质与信息交换活血化瘀,可能主要是干预物质与物质交换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中医防病治病主要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节机体的自组织系统,干预系统的

10、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代谢调控网络,使之恢复自组织力达到新的有序平衡的过程建立了基于性状、经验、物质和药效的评价体系,设计了“中药寒热药性系统识别软件”,用于中药资源评价建立了中药性-效关系研究(如寒/热性中药主要成分药效团模型) 根据现代系统论对复杂科学认知体系的研究思路,寒热药性应当由基于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的药性理论认知系统框架来支撑。对对寒寒热热药药性性理理论论给给予予药药物物内内部部作作用用机机制制补补充充解解析析,形形成成药药性性理理论论认认知知的的新新思思想想:依循传统功效认知,凭借现代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证据,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药效、功效、药性不同尺度去认知和解析中(系统

11、)对人体系统平衡调节作用,构建传统功效和网络药理学的寒热药性理论框架。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4 4寒热药性的“效应-物质-靶标”假说寒热药性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说:寒热药性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说: 药性是中药的特征组分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的高度概括。药性功效科学内涵可以通过共性效应(群)共性靶标(群)特征组分(群)加以表征。药性共性效应群共性靶标群特征组分群对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一套基于传统功效且可为多方认可的中药寒热药性辨识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中药药性(物质-效应-靶标-临床)数据库阐明药性知识本体,创新和发展中药

12、药性理论建立多学科交叉、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研究平台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付先军. 中药寒热药性科学内涵及其表征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3: 200+297.周珂,谭勇,刘忠第,吕爱平,姜淼.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04: 129-132.肖小河,王永炎.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M/王米渠.国际生物信息与中医药论丛.新加坡: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2004: 74-76.肖小河,王伽伯,赵艳玲,等.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16): 2207-2213.Zhao YL, Wang JB, Xiao XH, et al. Study on the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of medicinal herbs by thermotropism in mice behaviorJ. J Ethnopharmacol,2011,133(3): 980-985.肖小河,王伽伯,赵艳玲,等.转化医学中的中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2-84.Q & AQ & AThank you! 谢谢聆听!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