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895790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 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 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一.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

2、通过思维活动, 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 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1、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 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 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有强

3、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 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如讲到焚书坑儒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如果当时不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 将会出现怎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质, 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 创新动机来自人们的内在

4、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 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新动机还与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 有成就动机的学生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学习中敢于创新。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事迹, 如张衡、 牛顿、 爱迪生、 爱因斯坦、詹天佑等。 这些极富创新教育因素, 历史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2、发挥历史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而历史学科更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

5、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 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思维功能,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 就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 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所谓独创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超出常见的独到见解,在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常、

6、超群、超前的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灵活性则指思维发散的范围广阔,维度多向,思维灵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思维流畅性则表现为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想活跃。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 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 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设想, 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直觉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 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 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历史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创新

7、能力的开发要求, 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创造性思维因素,如比较历史事件的求异思维、评价历史事件的辨证思维等,只要教师加以挖掘,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 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历史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 具有综合性。他包含了发展思维的基本功能, 还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美育的功能。构成历史学科这些功

8、能的要素, 与人的素质结构中各要素有着对应的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 必然对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 去构建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新体系。 在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意志力、自信心、恒心、毅力和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二.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1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对学

9、生的发言,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展开。2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条件下, 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3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经常的比较过程中,积极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可以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2、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的

10、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历史学科能力, 所以,历史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历史遗址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 想象能力便会得到发展。2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对培养和发

11、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师生间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2把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历

12、史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历史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3把教学始终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维果斯基认为,青少年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正确的教育,不能只是去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教学的原地踏步,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 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时, 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这种情感有反过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学应尽可能地

13、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到达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三.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必须激趣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有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效果更佳。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 果后因,把事物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如教鸦片战争一章时,可先设问

14、: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鸦片战争的概况如何?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等等。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3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互相串联。这种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楸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可针对新文化运动设计这样一串疑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兴起?何时兴起的?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口号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后来又有何新发展?这样层层设疑, 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4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根据教材的某些史学界存在的不同

15、观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时可结合教材的思考题这样设问: 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以及史实依据。 通过这种想象性质的设问, 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也解决了教材的思考题。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思维定势是阻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异求新。 应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1变果为因,逆向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教材

16、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了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未犯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大革命会不会失败?大革命的发展又将如何?这样, 引导学生变果为因,由果溯因,从发展中看问题,活跃思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2正理反推,求异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当学生正确掌握了历史事件后,教师可改变历史事件的某些条件, 启发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 找出历史事件的正反面, 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从而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如学生掌握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原因后,可以提出:如果没有

17、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能兴起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第一条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 第二条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三条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侵华史的同时,还使其把握抗争史和探索史。这样会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的同时,逐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训练左右脑协同活动,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脑科学的研究说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主要处理言语信息,是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处理表象信息,是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形象记忆、 图形识别、空间关系和运动、 音乐、 舞蹈等活动。 从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 在创造性的灵感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灵感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新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 而学生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无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在历史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发挥右脑的潜能,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