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7892546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6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 ,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 60 余首,以飧读者。第三章中焦病第一节概述贲门阑门胃、小肠属中焦,为阳明胃贲门幽门,胃与太阴脾幽门阑门,小肠所主,主腐熟运化而升清降浊。其中,阳明胃主腐熟通降,太阴脾主运化升清。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如沤。 ” 温病条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

2、故治中焦宜运,运则腐熟变化,阳明浊阴宜降,太阴清阳宜升,中焦枢机运转则升降行而出入安。脾胃同居中焦,有表里中见之联系,体用不同而阴阳相济。假设脾阳不升而胃下垂或胃粘膜脱垂,症见痞满、纳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九升一降。假设胃浊不降而脾失健运者,症见腹满时实痛,宜桂技汤加大黄寓补于通。阳明胃病,假设伴咽中梗塞或咽痛阵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肿灼痛或刷牙作呕或胸闷气窒或胸中烦热、反复颠倒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或饮食易呛,望诊可见咽喉红肿充血或伴滤泡增生或扁桃红肿,皆属上焦不行而胃脘不通,开宣上焦有提壶揭盖之妙而胃气自降,乃下病上取,轻可去实之法,患者每觉胸喉清爽而诸症顿除,方用宣清降浊汤验方或开

3、宣通痹汤验方随热中、寒中选用。太阴脾病,泄泻而伴见恶寒发热,清涕咳暾者,宜逆流挽舟,方荆防败毒散。久泻之人,清阳不升者,均宜开宣肺气以助脾阳升散,方升阳止泻汤验方,见脾病节 。假设下焦不通而中焦不运者,症见痞满、纳呆、腹胀便秘或下利后重,胃阳不磨者宜枳实导滞丸,脾阳不运者宜大黄附子汤,腑气一通则诸症倶减。亦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饮邪上干者,饮干于胃,呕吐清水,或胃中有振水声,宜小半夏加茯苓汤; 假设饮干于脾而肠中水鸣, 便溏下利者,宜春泽汤。第二节消化吸收不良一、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与饮食所伤是消化吸收不良的基本病机。一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有脾虚、胃虚不同。1.胃虚:见于慢性胃炎、胃癌等病。以胃酸分泌不足

4、、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动力下降为基本病理改变。临床以胃脘痞满、胃中水鸣、嗳腐食臭、泻下臭如败卵为特点。2.脾虚:见于多种肠道疾患和胰腺疾病。以消化酶分泌不足、小肠动力紊乱为基本病理改变。临床以大腹胀满、肠鸣矢气、便溏泄泻为特点。此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外,肝胆疾病胆汁分泌排泄障碍亦可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木不疏土 。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腐熟运化而有停饮、停食不同,停食又有停米面食、停油腻食、停肉蛋食之别。日久则因生化乏源而呈气血阴阳诸虚不足的临床表现长期吸收不良造成三大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 。二饮食所伤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伤酒不同。 1.伤饮:伤饮有伤寒饮、热饮之别。伤寒饮者多寒化,用药宜温

5、化;伤热饮者易热化,用药宜佐苦寒。伤饮多因天暑人渴过饮所致,故以伤寒饮者为多。2.伤食:伤食有伤冷食包括生硬食品 、热食包括辛辣燥烈、煎炸及腐败食品之别。伤冷食者易寒化,伤热者易热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伤食以伤热食为多, 但暑天伤冷食者亦复不少。 伤食又有伤肉食、面食、油食及伤腐败秽毒食之别。 1伤米面食:摄入过多米、面、白莱等碳水化合物在肠内酵解所致,即现代医学所谓发酵性消化不良。脾气虚弱,肠内菌群失调以致酵母菌、产气杆菌等发酵性细菌异常繁殖亦可致发酵性消化不良,后者属脾虚停米面食。 2伤肉蛋食:摄人过多或质量差的蛋白质致消化不良,即现代医学所谓腐败性消化不良。胃气虚弱, 胃酸缺乏亦可致腐

6、败性消化不良, 后者属胃虚停肉蛋食。3伤油腻食:摄人过多脂肪性食物致脂肪消化不良。脾气虚弱或木不疏土,由肝胆胰疾病致胆汁、胰液分泌或人肠不足,脂肮不能乳化或分解亦可致脂肮性消化不良,后者属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停油腻食。 4伤腐败秽毒食:摄入腐败、污染或毒食致食物中毒,以吐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神昏谵语,斑疹动血等症,病多凶险。3.伤酒:酒属饮,易生湿;其味大辛大热,又易生热,故酒伤多助生湿热。二、辨证论治脾胃虚弱、水谷不运,或饮食所伤、中焦积滞,每多阻遏三焦气机, 气化不行而升降失司。 本病病位在中焦,亦可旁及上、下二焦。上焦呕吐,中焦痞满部分患者亦可下利 ,下焦便秘或下利、小便不利,总以呕

7、、痞、利滞下或便秘定上、中、下三焦不同。停饮停食者,宜健运脾胃;伤饮伤食者,宜消导积滞。伤饮者宜发汗利小便、甚者逐水;伤食者上则吐之、中则消化、下则攻导。 脾胃论云: “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伤饮者无形之气也,轻则当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重而蓄积为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子之属利下之,此其治也。伤食者有形之物也,为痢为呕吐,为痞满或下利肠澼,轻者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 阴阳应象论云: 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主之 ,然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肠胃。 ”一上焦 1.伤饮、停饮胃主气属卫,饮食所伤,易挟外感,外

8、邪入中,又多致积滞,凡头痛、发热、身疼痛而呕吐清水者多饮伤胃,宜小半夏加茯苓汤。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为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水逆,宜五苓散。五苓散,症见脉浮、发热、身痛,饮邪有外透之机,故宜桂枝发汗,小半夏汤用生姜,亦有微汗之意,所谓饮在上者,宜汗之。2.伤食、停食小儿食积,每挟外邪,方保和丸合香苏散。神曲一味,消食而有表散之力,于此证最宜,淡豆豉或豆卷也可随证选人。食积烦乱者,宜栀子豉汤。假设食停膈上,欲吐不吐者,宜吐之,药如:栀子24g、淡豆豉 24g,煎汤热服,或用盐汤探吐方、瓜蒂散。二中焦 1.伤饮、停饮饮停于胃,脘鸣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大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丸下之;痞者,宜生姜泻心汤。饮停

9、于肠则肠鸣腹泻,宜春泽汤。饮在中者,宜利小便,导湿下行。1.伤食、停食1痞满伤食者宜消食,方如保和丸,痞者合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 30g、白术 15g 。脾虚食停停食者宜枳术丸枳实 30g、白术 60g、荷叶烧饭为丸升降并调而攻补兼施,此方与枳术汤有一攻一补之异,不可混淆。曲麦枳术丸,消食;陈半枳术丸,化痰;香砂枳术丸,行气。痞甚者,宜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枳实、白术、厚朴、干姜、半夏、黄连、人参、云苓、麦芽、炙甘草 。肉伤、油伤重用楂;饭伤、面伤重用二芽,宜生用,入丸散尤佳;酒伤或挟湿或挟外邪重用神曲。可加烧饭、烧面之属同煎,使同气相求,消食而不伤正。伤硬食者,宜重用鸡内金。停食者待积滞一消,则宜

10、长期服用健脾养胃之剂,方如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陈皮、木香、砂仁、炒神曲、山楂、炒麦芽、肉豆蔻去油、山药、黄连或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扁豆、苡仁、莲米、山药、桔梗、甘草、蔻仁、麦芽、山楂、川连、藿香、泽泻、或加砂仁 ,此证多便溏,法夏、枳实、厚朴、白芍之属甚为不宜,山药、扁豆之类尤为合适,肉豆蔻当去油。 2腹泻伤食:保和丸加减。停食:胃虚者宜滋阴养胃汤验方 。脾虚者宜健脾丸、一气资生散验方 、断下粥。详参本篇第三章。三下焦 1.伤饮、停饮水注大肠泄泻者,宜五苓散;下泻上渴,宜七味白术散;涌水者, 素问气厥论云: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

11、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 ”宜已椒苈黄丸攻下之,饮在下者,宜攻逐之,此之谓也。下焦大肠、膀胱司川渎之化,主水液之所出,故调节下焦大肠一膀胱系统为治疗饮症之妙法,凡大便泻利或湿饮阻便秘者,宜利小便;小便不利者,宜通大便;二便不利者,二腑同调。2.伤食、停食伤食食积化燥者多便秘,宿食下注、大肠传导失司则泻痢不畅滞下 ,均宜攻下。轻者宜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枳实、白术、神曲、大黄、黄连、黄芩、云苓、泽泻 ,重者丹溪心法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莪术、枳壳、大黄、牵牛、黄连、黄柏 ,甚者加三棱、芒硝。有虫者,宜驱虫,方肥儿丸、化虫丸、术矾丸等。西药甚适。驱虫方药,学习文档

12、仅供参考服后半小时至 1 小时煎服大黄下之,虫即出。宿食阻滞,三焦气机不畅,升降逆乱,方宜栀豉升降饮栀子、淡豆豉、神曲、生姜、法夏、枳实、竹茹、大黄,厥者更加菖蒲、郁金 。伤食之症,消导吐下,均宜中病即止,以防伤正。不可将伤食与厌食等同。厌食未必有积滞,攻之当更甚。四 伤酒酒者, 气味俱阳, 能生里之湿热。 现摘 脾胃论 论饮酒过伤如下。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倶阳,乃无形之物也。假设伤之,只当发散,消其湿。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识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乃有形阴血,倶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

13、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以葛花解酲汤主之。葛花解酲汤: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莲花青皮 1g,木香 1.5g、橘皮去白 、人参去芦 、猪苓去黑皮 、白茯苓以上各 4.5g,神曲炒黄 、泽泻、干生姜、白术以上各 6g,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 15g。右上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匙,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也。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附论:水饮病脉症并治1.水饮病脉症1呼吸系

14、统肺症状:咳嗽,时间一般较长,数月到数十年不等,特点为咳出痰清稀如水,常伴胸闷、喘息、短气。背部常有冰冷的感觉,得温则适,遇冷则咳嗽加剧,有的患者常诉背痛,不能平卧,咳嗽往往牵及胸胁部,出现胸胁疼痛或满闷不适,咳甚则小便自出,面目多浮肿。2消化系统脾症状:干呕或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渴甚不欲饮或水入即吐,胃部常有胀满不适感,时呕吐酸水,食不消化,胃肠经常漉漉有声,大便多稀溏,有时有不明原因腹泻,常呈现水样便,或大便秘结,带粘液痰涎或先硬后溏。 3泌尿系统肾症状:小便不利,四肢水肿。4心脑血管系统心症状:脐下悸,心下痞,心悸,胸痹,阴雨天或交节病重,头晕目眩。 5精神神经系统:眼神滞涩不流利,嗜

15、睡或困吨,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抑郁,或亢奋,或伴失眠,昏厥,抽搐,或肢体某一局部感觉异常如发凉、虫咬等。 6皮肤科:皮肤溃疡,糜烂,滋水渗液。 7患者久病不衰或“素盛今瘦” ,年龄多中年以上,形体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面色晦暗,其形如肿,或面光如油,眼眶周围晦暗妇人白带圈 ,手指粗短。 8舌苔:舌面津津滑润,甚至清水时时外溢,难以自控或时时唾吐痰涎。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或口干欲饮,水入则吐或恶心 。舌胖大,舌质淡白或晦暗如泥浆水样,边齿印,苔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厚腻,亦有少苔或花剥苔者。 9脉弦或沉弦,尤以一手脉弦右手为多 ,所谓“偏弦者饮” 。亦可见沉、迟、滑、涩、紧、结、浮等脉。2.水

16、气上冲脉症治水气上冲一由心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气阳虚,二由脐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肾气阳虚。典型的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气由下往上冲的感觉,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症也十分明确。1心下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胃脘,则胃中胀满呕吐;上冲胸则自觉憋闷;冲咽则如梅核气状;犯肺则咳嗽短气;凌心则心悸不安;冲头则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蒙蔽清窍则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 2脐下水气上冲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如不及时治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突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故称奔豚气,犹以冲至咽喉,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冷汗而如垂死恐

17、怖,少倾则气复下行,其症随之而减。 3色诊:面带虚浮,其色黎黑或见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 。 4脉诊:沉弦。沉脉主水,弦脉主饮。如见一症、两症而色脉相应时便可断为水气上冲,不必诸症悉具。病机:冲脉丽于阳明,下系于肾,上达于心,散于咽喉,故此病属土虚不能制水,肾虚水泛,心阳虚弱不能降伏下阴所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致,其发病之关健为阳明土虚、少阴水火升降失司火少阴心冲脉土阳明冲脉水少阴肾 。治疗:1.心下阳明胃土水气上冲者,宜温阳降冲,化气利水,方苓桂术甘汤辈五苓散、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龙牡汤、苓桂杏苡汤、张锡纯理饮汤等 。2.脐下少

18、阴肾水水气上冲者宜温肾培土,温阳降冲,化气利水,方真武汤辈。饮咳,自心下而起者,宜饮咳汤验方 。饮咳汤: 桂枝20g白术15g云苓 30g猪苓12g泽泻12g生姜 9g法夏 12g杏仁 6g厚朴 12g党参 30g 主治:久咳痰涎清稀,咳甚尿出,舌淡,胸片常呈阴性,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一般不高,淋巴细胞可升高,服清热涤痰中药及抗生素不效或见效不彰者。饮咳,自脐下而起者,宜温饮煎验方 。温饮汤: 制附片 30g 先煎半小时 白术 15g云苓 30g干姜 10g细辛 6g五味子 9g当归 12g杏仁 9g炙甘草3g呕者加法夏,肿者加杏仁,面热加大黄。主治:同前,唯多气促畏寒、尺脉沉迟无力。下虚上实者,小青龙不可与,汗之为逆,心下悸,头眩,身腩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救之。此证内外皆寒,汗之则生逆变,徒温里则表邪不去,两难之证,欲求速效,小青龙合真武汤主之,化热加石膏,此乃变法,不可为而为之,然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收效甚速。寒热错杂者宜真武败酱汤验方 。真武败酱汤:制附片 30g先煎半小时炒白术 15g云苓 30g生姜 9 片苡仁 30g败酱草 30g桃仁 9g冬瓜仁 30g鱼腥草 30g车前子 9g 無門醫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