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770653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6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15 15 诫子书诫子书第四第四单元元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夫君子之行,静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淡泊( )无无以以( )明明( ) 志志( ),非宁静无以致致( )远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广( )宁静专一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办法没办法明确明确达到达到志向志向远大目标远大目标增长增长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才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淫( )慢慢( )则不能励励( )精精( ),险险( )躁躁( ) 则不能治治( )性性

2、( )。年年( )与时驰驰( ),意意( )与日去去( ),遂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穷庐( ),将复何及及( )!才干才干放纵放纵振奋振奋懈怠懈怠 穷困潦倒之人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住的陋室轻薄轻薄精神精神浮躁浮躁修养修养性情性情年纪年纪疾行疾行意志意志消失消失最终最终来得及来得及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2.文言词汇选择题。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行/三人行行,必有我师矣 B.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匹夫不可夺志志也C.年年与时驰/元方时年年七岁 D.意与日去去/去去后乃至B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内容理解1.内容理解内容理解(填空

3、填空)简答题。简答题。(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静以修身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3)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做人,还是学习,作

4、者强调的是一个“静静”字: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躁”字,把字,把“静静”与与“躁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5)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告诫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6)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示例:非淡泊

5、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集中精力去做事。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7)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人。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2.综合分析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

6、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D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孙叔敖疾,将死,诫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

7、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别称。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诫诫其子曰/诫诫子书B.而越人信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信乎C.孙叔敖之知知/知知之为知之D.知不不以利为利矣/尊君在不不A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王 果 以 美 地 封 其 子 而 子 辞 请 寝 之 丘 故 至 今 不 失王果以美地封其子王果以美地封

8、其子/而子辞而子辞/请寝之丘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故至今不失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孙叔敖之知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请寝之丘”。让。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名声很差。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