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百家争鸣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70027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1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件1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件1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件1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件1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1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1百家争鸣(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天佑中学 潘华庆人教版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1课“百

2、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温故而知新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3、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忠、信、仁、恕、道、义、仁政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情景再现1.flv思考: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 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社会大变革的到来。情景再现02.flv材料:1.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孔子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颜渊问仁。颜渊问仁。 子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克己

4、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动。”3.仲弓问仁。仲弓问仁。 子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仁政治:仁 礼礼 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主张全面发展主张全面发展 (整理古籍)(整理古籍) 创立儒家学派创立儒家学派【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 儒儒,术士之称。术士之称。说文说文;通天

5、地之人曰儒。;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法言君子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论衡超奇超奇;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墨子非儒下非儒下; 四曰儒四曰儒,以道得民。以道得民。周礼周礼太宰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礼记儒行儒行】二、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情景再现03.flv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异同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及各流派争芳

6、斗艳的局面。所谓所谓“百家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所谓“争鸣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 1、社会大变

7、革,社会大变革,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新的经济因素、新的 阶级阶级带来思想大解放。(带来思想大解放。(根本根本)2 2、王室的衰微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3 3、兼并战争兼并战争,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 思想文化的交流。思想文化的交流。4 4、私学的兴起私学的兴起,讲学风气的盛行,使文,讲学风气的盛行,使文 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 传,形成了争鸣氛围。传,形成了争鸣氛围。学派 人物 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 春秋“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仁政”;“ “民贵君轻民贵君

8、轻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性善说;浩然之气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法家 韩非 战国 中央集权观;改革观兵家 孙膑 战国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孟孟 子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后人称孔子为“至圣至圣”,称孟子为称孟子为“亚圣亚圣”,称儒,称儒家思想为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孔

9、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被汇编整理成孟子孟子一一书,成为儒家经典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四书五经五经”中中“四书四书”之一。之一。荀荀 子子名况,战国末期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物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异同同 思想思想家家思想思想比较比较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同同仁的思想仁的思想爱人爱人仁政仁政礼教为主礼教为主异异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尊王贱霸尊王贱霸礼法并施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霸兼用人性论人性论性相近性相近性善论性善论性恶

10、论性恶论情景再现04.flv材料: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探究: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得到君主的采纳。探究: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得到君主的采纳。实践:实践:李悝李悝吴起、申不害吴起、申不害理论:理论:法、术、势三派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道家思想韩非子(韩非子(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集权观: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法治观:厉行赏罚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奖励耕战 改革观: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不法常可”认识论:认识论:事异则备变事异则备变商鞅商鞅(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吸收、

11、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始终贯穿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

12、人解析:主张实施法治的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故 D 项排除;人性本善的观点是孟子的主张,不是三者的共性,故 C 项排除;“有教无类 ” 的主张是孔子所特有的,故 B 项排除;孔子的思想可划分为“ 仁 ” “ 义” “ 礼 ” 三个阶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A 项为贯穿三者思想的思想主线。答案:A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著读史有智慧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明的一页。学习延伸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消损)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