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69831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5第五章老子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大学第三讲:第三讲: 老老 子子 The Philosophy of Laotzi江苏大学一、老子其人其书 1、老子其人、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老子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可以概括为三派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第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老子这这本书,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本书,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物,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物,老子老子一书形成于战国一书形成于战国中期。中期。第三派观点认

2、为,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老子一书出现得很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一书出现得很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汉之间。种学说的一种总结、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汉之间。江苏大学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见史记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见史记老子传老子传,全文一共有五百多字。,全文一共有五百多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史也。”接着讲到接着讲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来,向老。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来,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讲了一段话,含有提示和

3、教导的意思。孔子离开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讲了一段话,含有提示和教导的意思。孔子离开老子后,对他的弟子说:老子后,对他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江苏大学但是在但是在史记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迹,还有两个说法:中,关于老子的事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一个说法是,“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

4、物,这个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叫太史儋,人物叫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儋即老子”。这样就出现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这样就出现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在司马迁之前的时代,被人称作在司马迁之前的时代,被人称作“老子老子”的,并非只有老聃一人,老的,并非只有老聃一人,老莱子也曾被人称作莱子也曾被人称作“老子老子”,太史儋也曾被人称作,太史儋也曾被人称作“老子老子”。司马迁。司马迁怕人们将这三人混在一起,故有这样一种记述。怕人们将这三人混在一起,故有这样一种记述。江苏大学在司马迁那里,这三个人原来就是三个人,司马迁并没有在司马迁那里,这

5、三个人原来就是三个人,司马迁并没有将三个人混在一起。在将三个人混在一起。在史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中,司马迁说: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于楚,老莱子。,于楚,老莱子。”表表明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明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著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讲到老莱子的时候说:讲到老莱子的时候说:“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说明司马迁在其他的地方,说明司马迁在其他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关于太史儋,那就更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

6、个人。关于太史儋,那就更与老子没有多大关系了。与老子没有多大关系了。江苏大学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如果从老子对孔子说话的口气来判断,老子应当比一些。如果从老子对孔子说话的口气来判断,老子应当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孔子生于公元前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孔子生于公元前

7、551年,依此推断,年,依此推断,老子约生于公元前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年。江苏大学2.老子其书2.老子其书老子其书 老子老子这本书,我们现在也叫这本书,我们现在也叫道德经道德经。当然讲。当然讲老子老子与讲与讲道德经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从道教的意义上讲,把它叫做,还是有区别的。从道教的意义上讲,把它叫做道德经道德经;从一般学术的意义上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从一般学术的意义上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老子。 老子老子一书共有五千多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书共有五千多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老子这一本书,这一本书,是三国时代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流传下来的。这本是三国时代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流传下来的。这

8、本老子老子也叫也叫传世本传世本老子老子。传世。传世老子老子还有多种版本,比如河上公本、傅奕本、景还有多种版本,比如河上公本、傅奕本、景龙碑本等。传世龙碑本等。传世老子老子一般分为八十一章。一般分为八十一章。江苏大学2.老子其书 除传世除传世老子老子外,现在看能到的还有另外两种外,现在看能到的还有另外两种老子老子的版本。一个版本是的版本。一个版本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共有两个不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称作甲本和乙本,都是写在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同的版本,分别称作甲本和乙本,都是写在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叫做帛书老子老子。帛书。帛书老子老子与传世与传世老子老子

9、的最大区别是的最大区别是不分章,只分为上、下两篇。不分章,只分为上、下两篇。江苏大学 马王堆帛书 残叶江苏大学1993年,在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既年,在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既有儒家文献,也有道家文献。这批文献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有儒家文献,也有道家文献。这批文献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因此被人称作因此被人称作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有三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起来共有一千七百多字。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起来共有一千七百多字。人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称作人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称作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是现在发

10、现的最早的关于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老子的版本。的版本。江苏大学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现以后,一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出现以后,一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人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珍贵。但是也发现有问题。这轰动,很多人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珍贵。但是也发现有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老子老子是五千言,而是五千言,而郭店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老子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 那么,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那么,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这就是为,这就是老子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最

11、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年的时候,时候,老子老子五千言还是不存在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其五千言还是不存在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其余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余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江苏大学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老子,不是一本完整的,不是一本完整的老子老子,它只是,它只是老子老子的一个节选本。的一个节选本。理由是什么呢?人们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中理由是什么呢?人们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杯,这个陶杯上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有一个陶杯,

12、这个陶杯上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再结合墓中大量的其他文物都是儒家文献。太师教育太子,显然不可能讲授再结合墓中大量的其他文物都是儒家文献。太师教育太子,显然不可能讲授老子思想中玄虚清静无为的内容,而只能讲授正面的关于国家、社会治理的老子思想中玄虚清静无为的内容,而只能讲授正面的关于国家、社会治理的思想。思想。也就是说,这本出土于郭店楚墓的竹简本也就是说,这本出土于郭店楚墓的竹简本老子老子,它是经过选择的,它并,它是经过选择的,它并不是一个足本的不是一个足本的老子老子,而是一个节选本的,而是一个节选本的老子老子。

13、这样一种观点,我。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也是老子哲学的基道,是老子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天地万物的本根,也是天本观念。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天地万物的本根,也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和灵魂。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主宰,是无法地万物的主宰和灵魂。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主宰,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用言语表述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何谓道?道不能通过,何谓道?道不能通过理性的陈述来把握,只能通过切身的体察和体验来把握。每理性的陈述来把握,只能通过切身的体察和体验来

14、把握。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察,都可以体察到自己心目中的道。个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察,都可以体察到自己心目中的道。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 1. 道的原始含义道的原始含义“道道”是是老子老子一书中最为关键性的词汇。一书中最为关键性的词汇。“道道” 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就是道路,不是一般的路,而是大路、坦途。是道路,不是一般的路,而是大路、坦途。到了西周末年,到了西周末年,“道道”这个字出现了一种引申,出现了这个字出现了一种引申,出现了“王道王道” “周道周道”这这样的提法。它引申为一种政令、政策、原则。样的提法。它引申为一种政令、政策、原则。春秋时代,又出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天

15、道天道”的说法。的说法。天道远,人道迩天道远,人道迩。到了老子,老子对到了老子,老子对“道道”进行了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在老子看来,有所谓的进行了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在老子看来,有所谓的“人道人道”,有所谓的,有所谓的“地道地道”,有所谓的,有所谓的“天道天道”。人应当效法地,地应当。人应当效法地,地应当效法天。那么,天之上又是什么?效法天。那么,天之上又是什么?老子认为,不管是老子认为,不管是“人道人道”、“地道地道”,还是,还是“天道天道”,在此之上,有一个,在此之上,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有一个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老子把它归结不变的东西,有一个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

16、老子把它归结为为“道道”。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2. 道是事物的本根道是事物的本根“道道”是什么,老子认为是什么,老子认为“道道”是事物的根是事物的根本。本。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第二十五章讲:“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强为之名曰大。大。”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道怎么演化呢?老子讲,这样一个道,它寂,它寥,但是它道怎么演化呢?老子讲,这样一个道,它寂,它寥,但是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独立于天地之间,其实那时候。道独立于天地之间,其

17、实那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个道,所以叫做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个道,所以叫做“独立独立”。但是它。但是它又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停止,永远不停止,因为它不停地又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停止,永远不停止,因为它不停地运行,所以它演化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运行,所以它演化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天地万物是怎么演化的?天地万物是怎么演化的?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讲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道是事物的根本,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道不是阴阳,也不道是事物的根本,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道不是阴阳,也不是天地,更不是天地间普通的一物。

1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道既是天地,更不是天地间普通的一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道既可以称之为有,也可以称之为无。可以称之为有,也可以称之为无。老子老子的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从“天地之始天地之始”的意义上讲,道是的意义上讲,道是“无无”;从万物之母的意义;从万物之母的意义上讲,道又是上讲,道又是“有有”。这里的。这里的“无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无无以名状以名状、无以言之无以言之,而是,而是超于言表之外超于言表之外。有之前还是有,有之。有之前还是有,有之前还有有,而有的绝境却不是有,而是无以名状、无以形象的前还有有

19、,而有的绝境却不是有,而是无以名状、无以形象的无。无。江苏大学老子老子第四十章讲:第四十章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生于无有生于无”,不是,不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这里的,这里的“生生”是是“源于源于”的意思,不是生成的意思。无不是一无所有,不是的意思,不是生成的意思。无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不存在,无也是一种存在。天下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看不存在,无也是一种存在。天下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道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演化而来的。老子老子第四章讲:第四章讲:“道冲,而用之或不

20、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是万事万物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是万事万物的起始。的起始。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 作为天地之始而言,这样一个存在,这样一个道,可以把它叫做无。作为天地之始而言,这样一个存在,这样一个道,可以把它叫做无。所以说: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无,名天地之始。”而作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而作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一个存在,又可以把它叫做有。所以说一个存在,又可以把它叫做有。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有和无,老子讲:这里的有和无,老子讲:“同出而异名同出而异名”,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一种不

21、,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一种不同的说法。讲到一个无,讲到无名,是说:它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开端。同的说法。讲到一个无,讲到无名,是说:它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开端。讲到一个有,讲到有名,是说:它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天地间的万事讲到一个有,讲到有名,是说:它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它是天地万物的始祖。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它是天地万物的始祖。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3. 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道化育天地万物,但道化育天地万物之后,道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道化育天地万物,但道化育天地万物之后,道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道仍然存在。道怎么存在呢?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变

22、成了天地万道仍然存在。道怎么存在呢?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变成了天地万物的主宰,变成了天地万物的灵魂。物的主宰,变成了天地万物的灵魂。老子老子第三十九章讲:第三十九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这里的“一一”指的就是指的就是“道道”。因为它是宇宙间唯一的存在,所以称。因为它是宇宙间唯一的存在,所以称作作“一一”。江苏大学二、老子之道天不遵从天道,天就不再是天;地不遵从地道,天不遵从天道,天就不再是天;地不遵从地道,地就不再是地;人不遵从人道,人也不再是人。地就不

23、再是地;人不遵从人道,人也不再是人。这就是说,道不单单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还是这就是说,道不单单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还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灵魂。所以,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灵魂。所以,老子老子第六十二章讲:第六十二章讲:“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江苏大学在中国的文化中,在中国的文化中,“道道”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又是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又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就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而言,没有哪一个万事万物的根本。就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而言,没有哪一个字比字比“道道”更为根本,没有哪一个字更在更为根本,没有哪一个字更在“道道”

24、之上。之上。中国人用一个中国人用一个“道道”字,说尽一切。字,说尽一切。“道道”无所不在,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所不包。因为“道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所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所以,“道道”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江苏大学4. 道不可道道不可道老子老子第一章,老子讲:第一章,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这个如果这个“道道”是可以说清楚的,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是可以说清楚的,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的“道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如果一个名是可以命名的,那么这个名就不是一个常名,如果一个名是可以

25、命名的,那么这个名就不是一个常名,不是一个大名,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名。不是一个大名,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名。江苏大学三、老子论自然三、老子论自然三、老子论自然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在老子老子一书中,一书中,“自然自然”不是作为名词来用的。不是作为名词来用的。“自自”,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然然”,就是样态。,就是样态。“自然自然”,就是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一种状态,而没有外在力量,就是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一种状态,而没有外在力量的强迫,没有外在压力,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等,这

26、是的强迫,没有外在压力,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等,这是“自然自然”一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说,道应当以自己作为效法的,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说,道应当以自己作为效法的对象。道使自己成其为自己这个样子、这个样态,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使道对象。道使自己成其为自己这个样子、这个样态,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使道成其为这样一个样态。成其为这样一个样态。所以,所以,“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江苏大学 老子老子 除了直接讲到除了直接讲到“自然自然

27、”之外,还有一些话讲的也是之外,还有一些话讲的也是“自然自然”。比如第二章讲:比如第二章讲:“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辞不辞”,也就是不司、不掌控。生养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之私有,为其所当为而不,也就是不司、不掌控。生养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己之私有,为其所当为而不自以为事,功成事遂而不以功臣自居。这样一番作为在老子看来就是自以为事,功成事遂而不以功臣自居。这样一番作为在老子看来就是“自然自然”。老子老子第五章还讲:第五章还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8、”什么叫什么叫“刍狗刍狗”?“刍狗刍狗”就是祭祀过程中,用草扎起来的一种祭祀品,一次性的,就是祭祀过程中,用草扎起来的一种祭祀品,一次性的,祭祀完了就可以扔了。祭祀完了就可以扔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仁爱的化身。阳光雨露,。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仁爱的化身。阳光雨露,哺育万物。哺育万物以后,又把这一切给予人类。所以在儒家看来,天是一个仁慈、哺育万物。哺育万物以后,又把这一切给予人类。所以在儒家看来,天是一个仁慈、仁爱的形象。在老子看来,仁爱的形象。在老子看来,“天地不仁天地不仁”,它,它“以万物为刍狗以万物为刍狗”。因为天地间的万事。因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29、,都是没有差异、没有区别的。万物,在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差异、没有区别的。“圣人不仁圣人不仁”,是说,是说一个统治者,一个统治者,“以百姓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是说这个统治者不是亲爱某一些人,他对一切人都,是说这个统治者不是亲爱某一些人,他对一切人都一样。一样。江苏大学老子老子第七章讲: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不自生”,也就是不自私其生,不以一物为自己私有的财产。,也就是不自私其生,不以一物为自己私有的财产。“不自生不自生”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状

30、态。不刻意、不自私、不以功臣自居,无所偏爱,无所求索,并非不刻意、不自私、不以功臣自居,无所偏爱,无所求索,并非为了通过做某事而得什么,这就是为了通过做某事而得什么,这就是“自然自然”。“自然自然”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外在约束,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外在约束,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才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才是“自然自然”。江苏大学2. 自然是道的本性自然是道的本性老子老子第五十一章讲:第五十一章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遵从什么样的命

31、令,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遵从什么样的命令,而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而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自然自然”是是“道道”的属性,是的属性,是“道道”做事做事的基本的原则。的基本的原则。“自然自然”既然是道的属性,是道做事的基本原则,那么由道化育而来的,既然是道的属性,是道做事的基本原则,那么由道化育而来的,由道化生而来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人类,以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由道化生而来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人类,以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所有这一切,做事也应当像道一样,也应当遵从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这一切,做事也应当像道一样,也应当遵从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自然然”的

32、原则。的原则。江苏大学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讲:第六十四章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敢为?因为要敢为?因为要“辅万物之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顺应万事万。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顺应万事万物固有的本性。顺应事物固有的本性,就是自然,就是物固有的本性。顺应事物固有的本性,就是自然,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所以,老子讲所以,老子讲“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四个字,甚至可以说是这四个字,甚至可以说是老子老子五千言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四个字,是老子哲学、老子五千言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四个字,是老子哲学、老子思想的根本和核

33、心。思想的根本和核心。在老子哲学中,在老子哲学中,“自然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事实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事实上的存在,而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上的存在,而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是说道,不是说道之外更有一个自然。之外更有一个自然。江苏大学老子推崇自然。在老子看来,人类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老子推崇自然。在老子看来,人类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楚、最为直接。所以老子对于婴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楚、最为直接。所以老子对于婴儿、对于赤子,给予由衷的赞美。儿、对于赤子,给予由衷的赞美。老子老子第五十五章讲:第五十五章讲:“含德

34、之厚,比于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二十八章讲:第二十八章讲:“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他觉得小孩没有受到利欲观念的约束,没他觉得小孩没有受到利欲观念的约束,没有受到利欲观念的诱惑,所以他们做事才是最自然的,他有受到利欲观念的诱惑,所以他们做事才是最自然的,他的德行才是最完足的。他提倡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小孩那的德行才是最完足的。他提倡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小孩那样,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样,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江苏大学老子也推崇老子也推崇“朴朴”,讲到返璞归真。,讲到返璞归真。老子老子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讲讲“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十九章又讲:第十九章

35、又讲:“见素抱朴见素抱朴”。在老子哲学中,。在老子哲学中,“朴朴”就是不加雕琢,就是不加修饰。就是不加雕琢,就是不加修饰。所以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追求,追求的一种境界就是对所以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追求,追求的一种境界就是对于于“自然自然”的追求,就是对于的追求,就是对于“朴朴”的追求。中国古代艺的追求。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最高的境界,不是别的,就是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最高的境界,不是别的,就是“自然自然”。江苏大学四、老子论无为四、老子论无为四、老子论无为老子提倡自然,老子也提倡无为。在老子哲学中,无为是老子提倡自然,老子也提倡无为。在老子哲学中,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达到自然的

36、途径。无为表面上是不做事,从属于自然的,是达到自然的途径。无为表面上是不做事,但这种不做事,不是消极的不做事,而是积极的不做事,但这种不做事,不是消极的不做事,而是积极的不做事,他所做的就是他所做的就是“为无为为无为”、“事无事事无事”。君道无为而臣道。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无为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恬淡、清静的生活;无有为。无为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恬淡、清静的生活;无为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于功名利禄超越的态度。为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于功名利禄超越的态度。江苏大学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国安邦方针政策。“无为无为”本意是什么呢本意是什么

37、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因为“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江苏大学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也不,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没有行动”。世界著名科学。世界著名科学史

38、专家李约瑟认为,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江苏大学老子讲得很清楚: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意思是说:道,常意思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

39、做而无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江苏大学老子还明确提出老子还明确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

40、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江苏大学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民自朴。江苏大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大道废

41、,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18章)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巧弃利,盗贼无有。 (1919章)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38章)章)江苏大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42、,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三章) ) 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不把罕物作为奇宝而珍爱,才不会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不把罕物作为奇宝而珍爱,才不会引起人们的贪欲而引出种种盗贼行径。不做挑动人们欲望的事,才能保持引起人们的贪欲而引出种种盗贼行径。不做挑动人们欲望的事,才能保持民众的心思不致流于迷乱。民众的心思

43、不致流于迷乱。-经常使民众保持着因循自然不求造事、心经常使民众保持着因循自然不求造事、心境平和欲望清淡的状态,这样那些别有用心、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不敢也境平和欲望清淡的状态,这样那些别有用心、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不敢也不能造作生事了。高明的统治者保持清静自然、不求造作的心态来治理天不能造作生事了。高明的统治者保持清静自然、不求造作的心态来治理天下,实施下,实施“无为之治无为之治”,那就一定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那就一定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江苏大学 老子老子第八十章: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民重死而不远徙

44、。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小国寡民民”的社会图象。的社会图象。 江苏大学五、“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1.“有无相生有无相生”(1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系。 “天天下下皆皆知知美美之之为为美美,斯斯恶恶矣矣。皆皆知知善善之之为为善善,斯斯不不善善矣矣。有有无无相相生生,难难

45、易易相相成成,长长短短相相形形,高高下下相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 2章)章) 江苏大学(2 2)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5858章)章)(3 3)对立)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 “将将欲欲歙歙之之,必必固固张张之之; ;将将欲欲弱弱之之,必必固固强强之之; ;将将欲欲废废之之,必固兴之必固兴之; ;将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6、。是谓微明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36章)章) 江苏大学(4)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不得其死”。 (30章)章) 江苏大学“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章)江苏大学“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则得,多则惑。”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知其荣,守其辱。 ”江苏大学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48、事。始,则无败事。” (29章)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是以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9章)章)江苏大学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7章)章)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之足,常

49、足矣。” (46章)江苏大学(5)量变质变关系量变质变关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63章)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6

50、4章)章)江苏大学(6 6)对对立立的的一一面面,如如果果它它的的特特点点达达到到一一定定程程度度,就就会会表表现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 “明明道道若若昧昧,进进道道若若退退,夷夷道道若若,上上德德若若谷谷,大大白白若若辱辱,广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41章章 “大大成成若若缺缺,其其用用不不弊弊。大大盈盈若若冲冲,其其用用不不穷穷。大大直直若若屈屈,大大巧巧若若拙拙,大大辩辩若若讷讷。静静胜胜躁躁,寒寒胜胜热热。清清静静为为天天下下正正。”(4545章)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555章)章)江苏大

51、学六“为学”和“为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章) 江苏大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9章)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6章)章)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下观天下。” (54章)章) 江苏大学“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7章)章) “言有宗,事有君言有宗,事有君”。 (70章)章)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10章)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