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768212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历官记室参军、法曹参军、尚书度支郎。齐时侍奉文惠太子,校四部图书,撰定明帝遗诏,任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国子祭酒等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诸文士交游,与萧衍、王融、谢朓、任昉、范云、萧琛、陆倕同游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竟陵八友”。因助梁武帝萧衍建帝业有功,入梁后,任尚书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因触怒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忧惧而卒,年七十三

2、卒,谥曰隐,世称沈隐侯。沈约为齐梁文坛领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诗文兼长。其时谢朓善诗,任昉擅文,沈约兼而有之,萧绎尝论:“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梁书何逊传);钟嵘谓其“长于清怨”,“五言最优”(诗品中)。沈约曾与谢脁、王融等人创“四声”“八病”说,开创“永明体”,推动了诗歌向格律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沈约简介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少时孤贫,丐于宗党,得米数百斛,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传。尝侍宴,有妓师是齐文惠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惟识沈家令。”约伏座流涕,帝亦悲焉,为之罢酒。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

3、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 沈约一生著述丰富,有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然皆佚。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

4、”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今存宋书一百卷,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梁书卷十三、南史卷五梁书卷十三、南史卷五十七有传。十七有传。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或无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二、二、宋书宋书谢灵运传论谢灵运传论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襃、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

5、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馀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讬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

6、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若夫敷衽论心,商搉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7、 本篇所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论述了从远古至刘宋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一是阐述了关于声律的理论。前者体现出沈约的文学史观和审美观;后者则为沈约自矜的独睹之秘。以下分述之。三、讲析三、讲析 就前者言,沈约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纵论历代文学,对先秦至刘宋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轨迹作了精要的概述。他追其源,溯其流,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家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标示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文中凸显出沈约鲜明的“新变”文学史观和“情辞并重”的审美观。所谓“平子艳发,文以情变”,“自汉至魏”,“文体三变”,“潘陆特秀”,“体变曹王”,重在一个“变”字,即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而“喜愠分

8、情”、“情志愈广”、“文以情变”、“以情纬文”、“情理之说”的话语表述,又分明体现出沈约对文学作品抒情特质的强调;同时,沈约又重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所谓“英辞”、“清辞”、“盛藻”、“遒丽之辞”,即是明证。本着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东晋那些淡乎寡味的“寄言上德”之作自然要遭到他的批判。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宋书谢灵运传论不啻为我国最早的一篇从先秦至刘宋的文学发展小史,而沈约也可称得上中国最早的文学史家。 当然,本文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乃在于“声律说”的倡导。沈约认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便是沈约声律论的总体美学原则,换句话说,就

9、是诗文用字,要讲求音节的变化,从而形成高低抑扬、交错和谐的声韵之美。其中“浮声”、“切响”是指音的轻重、清浊,类似后世所谓的平、仄。这一原则成为当时盛行的“永明体”创作的基本原则,据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尽悉,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又梁书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脁、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梁书沈约传又说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可见,“四声”确为当时“声律论”的

10、主要内容之一。 沈约等齐梁诗人开创的声律论,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它深化了对汉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探寻,使中国古典诗歌走上了格律化的征途,唐代的格律诗、宋词、元曲,乃至于四六体、联语等,都带有声律论的贡献。声律成为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声律批评也同时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 然而,应该看到,创作中过分强调声律,往往容易造成诗歌创作的自我束缚,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自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钟嵘诗品批评沈约等人的创作时说:“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唐代皎然诗式也说:“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第六讲 萧子显萧子显南齐书南齐书 文学传论文学传论一

11、、萧子显简介 萧子显(公元489537年),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七岁时封宁都县侯。梁天监初,降为爵子。历任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好学工文,颇负才颇负才气,为萧衍、萧纲所赏识。气,为萧衍、萧纲所赏识。曾著后汉书一百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并文集二十卷等,皆佚。今存南齐书五十九卷,诗十余首,文章二篇,载于玉台新咏、文苑英华、乐府诗集、本传和广弘明集 。事迹附于梁书卷三五萧子恪传、南史卷四二豫章文献王传。二、南齐书 文学传论原文 南齐书卷五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史臣曰: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

12、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门,赏悟纷杂。若子桓之品藻人才,仲恰之区判文体,陆机辨于文赋,李充论于翰林,张视擿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各任怀抱,共为权衡。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俱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吟咏规范,本之雅什;流分条散,各以言区。若陈思“代马”群章,王粲“飞鸾”诸制,四言之美,前超后绝。少卿离辞,五言才骨,难与争鹜。桂林湘水,平子之华篇;飞馆玉池,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卿、云巨丽,升堂冠冕;张、左恢廓,登高不继:赋贵披陈,未或加矣。显宗之述傅毅,简文之摛彦伯,分言制句,多得颂体。裴頠内侍,元规凤池,子章以来,章表之选。孙绰之碑,

13、嗣伯喈之后;谢庄之诔,起安仁之尘;颜延杨瓒,自比马督;以多称贵,归庄为允。王褒僮约,束皙发蒙,滑稽之流,亦可奇玮。 五言之制,独秀众品。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建安一体,典论短长互出;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异。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

14、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三体之外,请试妄谈。若夫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勿先构聚。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轮扁斫轮,言之未尽;文人谈士,罕或兼工:非唯识有不周,道实相妨。谈家所习,理胜其辞,就此求文,终然翳夺。故兼之者鲜矣。 赞曰:学亚生知,多识前仁。文成笔下,芬藻丽春。三、文学思想讲解 南齐书文学传论是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后所作的论赞,集中

15、阐述了他主要的文学观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标榜“性灵”,认为文章是作家情性和性灵的表现,主张作文要“独中胸怀”。所谓“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莫不禀于生(性)灵,迁乎爱嗜” ,这里所界说的文章,主要是诗赋骈文一类的讲求抒情特质的文学作品,即若曹丕典论论文、挚虞文章流别论等批评性质的论文之作,也是“各任怀抱”,重在表现作者自己的个性精神。萧子显“情性”一说实际上是对西晋陆机“缘情说”的一种继承,是充分重视文学抒情品质的一种理论表现。 萧子显最有特见的地方是他的“新变代雄”说和文章“三体”说,前者反映了他的文学发展观,后者则集中体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评判标准。 他认为

16、文学的发展是不断地以新替旧的“新变”,时代变了,文学也随之变化,如此才能“代雄”,所谓“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由于萧子显过于强调“新变”,就得出“朱蓝共妍,不相祖述”的结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因素。 和陆机、刘勰一样,萧子显也特别重视艺术构思。他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物象,变化无穷。”围绕艺术构思问题,萧子显对艺术创作问题的论述颇有独到之处。比如,他说:“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以极其简练的语言,从“蕴思”的内化到“放言”的外化乃至“气韵”的审美效果整个艺术创作过程非常完整地描绘了出来。又如,他谈到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主张“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另外,他认为“文人谈士,罕或兼工”的原因在于“道实相妨”,“谈家所习,理胜其辞”,这个“道”实际所指就是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文人用形象思维,谈士重哲理思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