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768146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9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字词盘点字词盘点 2.通假字(1)具答之(具,同“俱”,全、尽)(2)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6.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主语“小口”)便舍船,从口入(句首省略主语“武陵人”)初极狭,才通人(句首省略主语“小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句首省略主语“武陵人”)作家作品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对唐代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文体知识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的文章,都可以叫作“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本文;可以全是写景,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对事、景、物的描述之上,本文属此类;另一类是由对事、景、物的描述,

3、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远大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

4、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之后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通过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5、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课文结构课文结构课文全解课文全解文言快译桃花源记陶渊明字词快解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为业:以为职业。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穷:尽。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只。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

6、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用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3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7、,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参考答案:略。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参考答案: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述了一片美好的景象。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景色的优美。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

8、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钩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大同社会,它远离了战争,远离了尘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渔人“具言”的主要是秦末到魏晋时期的朝代更迭和兴衰治乱,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桃花源中人“叹

9、惋”的是外面仍然战乱不断,人民生活仍然很不安定。2.自己发现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源,自己是如何发现并到达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人是哪里的人,为什么会去那隐居,桃花源人是如何的热情好客,并询问是否去桃花源等。如果一一写出来就太啰唆了。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参考答案:1.作为向2.舍弃房屋3.于是竟然4.寻找不久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参考答案: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

10、:(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憩(q):休息。菽(sh)稷(j):泛指粮食作物。艺:种植。靡:无。暧(i):遮蔽。俎(z)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有:景物美好,民风质朴自然,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钩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