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670191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试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试讲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试讲教案【篇一:初中物理优秀教案】篇一:初中物理教案全册篇一:初中物理教案全册( (优秀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 !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的

2、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 !讲话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

3、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好肢体语言。 6.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

4、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

5、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一)知识和技能 1.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 2.了解骨传导。了解骨传导。 3. 3.知道什么是知道什么是“ “双耳效应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 ,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特别是关心残疾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

6、.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志。二、重点和难点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难点:骨传声。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 1. 1.人耳的构

7、造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 2.骨传声骨传声“ “想想做做想想做做” ”:(1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

8、)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 3.双耳效应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位置。四、作业布置四、作业布置教材第教材第 18-1918-19 页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五、课后反思本节课,教

9、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过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 “地球村地球村”

10、”的环境意识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

11、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一)噪声的来源(一)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

12、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 3)认真阅读)认真阅读 p26p26 的噪声分类表。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 90db,会破坏听力;,会破坏

13、听力; 70db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三)控制噪声(三)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 1)观察书本)观察书本 p 26

14、p 26 图图 1.4-4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的;(2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怎样防治噪声?(五

15、)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六、教学后记六、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光的传播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知识与技能 1.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16、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光

17、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四)教学难点(四)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六)教学媒体(六)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二、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二)进行

18、新课 1. 1.光源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篇二: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篇二: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初二物理下优秀教案(201320132014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八开民族

19、中学:张齐彪篇三: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三: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本节是以“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现象

20、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

21、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 “与振动有关的与振动有关的体会体会” ”,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

22、发,自然提出:“ “声音是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样产生的?” ”,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

23、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方法。 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24、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四、重点难点四、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的知识重点。五、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 (1)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

25、有水的大烧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杯、铁板琴;(2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1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曾经说过:提出

26、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的问题进行板书: “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产生与传播。 2 2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1)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进行猜

27、想:进行猜想: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 “进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

28、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 1/31/3 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1/3 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了什么问题? 实验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

29、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 “跳舞跳舞” ”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 “自由体自由体操操” ”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学生回答后

30、教师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直接贴着你们的耳

31、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进行猜想:进行猜想:【篇二:初中物理试讲资料】讲述人讲述人: :计算题计算题 1 1、如图、如图 1010 是一种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箱测量小汽车油箱内油量装置的原内油量装置的原 (1) (1)当油与箱总重为当油与箱总重为 600n600n 时,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 r r 受到的压强是多受到的压强是多大?大? (2) (2)若油箱内油为若油箱内油为 1010 时,汽油完全燃烧能放出的热量是

32、多时,汽油完全燃烧能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少?电路中电流是多电路中电流是多 少?少? (1) (1)电源电压电源电压 u u (2) (2)电阻电阻 r1r1 的阻值的阻值 (3) (3)当当 s1s1、s2s2 都断开时,小灯泡都断开时,小灯泡 l l 消耗的功率消耗的功率【篇三: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目录浮力浮力 . 2 . 2欧姆定律欧姆定律 . 6 . 6电功电功 . 10 . 10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 13 . 1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 17 . 17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 . 21 . 21变阻

33、器变阻器 . 27 . 27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 . 31 . 31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浮力浮力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p141p142)。)。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1. 1.教材内容要点:教材内容要点:

34、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

35、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

36、实践观点的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教育。 4. 4.教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

37、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的要求。二、学生分析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38、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和主动性。 15 15 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

39、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则

40、。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教学程序四、教学程序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1.新课引入: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

41、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和主动性。 2. 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 12-212-2 这个演示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

42、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受到浮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

43、,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

44、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

45、,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 “物体的漂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 ”的错误观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

46、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 :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

47、而且前后左右面凹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归纳

48、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1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2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49、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

50、体的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 3.反馈和巩固:反馈和巩固: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

51、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第一节:浮力 1. 1.什么是浮力什么是浮力 2. 2.物体的浮沉物体的浮沉 (1) (1)下沉:下沉:f f 浮浮g g (2) (2)上浮:上浮:f f 浮浮g g (3) (3)悬浮:悬浮:f f 浮浮=g=g (4) (4)漂浮:漂浮:f f 浮浮=g-=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 4. 4.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2.3.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