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657303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本章重点: 1. 掌握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三个证据。 2. 掌握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3. 生物发生律的概念及意义。 4. 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第一节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1.三类动物三类动物: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中生动物中生动物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1.1进化顺序进化顺序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中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后生动物 1.2中生动物中生动物 小型内寄生动物。小型内寄生动物。 结构简单,约结构简单,约50种,种, 细胞数目恒定。细胞数目恒定。 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

2、。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2. 动物进化的三大规律:动物进化的三大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从水生到陆生第二节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的证据(一)古生物学方面(一)古生物学方面 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为化石。 (二)形态学方面(二)形态学方面 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动

3、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 (三)胚胎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 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的科学称为胚胎学。的科学称为胚胎学。第三节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受精卵2.卵裂.3.囊胚4.原肠胚5.中胚层的形成 a.端细胞法 b.肠腔法6.器官形成(一)受精和受精卵(一)受精和受精卵 精子精子 1. 生殖细胞生殖细胞 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 卵卵 中黄卵(如昆虫卵)中黄卵(如昆虫卵) 多黄卵(如鸡、鸟卵)多黄卵(如鸡、鸟卵) 2. 受精:精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精

4、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二)卵裂(二)卵裂 1. 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果越分越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果越分越小。小。 等裂(如海胆的卵裂)等裂(如海胆的卵裂) 完全卵裂完全卵裂 (少黄卵)(少黄卵) 不等裂(如蛙的卵裂)不等裂(如蛙的卵裂) 2. 卵裂的方式卵裂的方式 盘裂(如鸡的卵裂)盘裂(如鸡的卵裂) 不完全卵裂不完全卵裂 (中、多黄卵)(中、多黄卵) 表裂(如昆虫的卵裂)表裂(如昆虫的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三)囊胚的形成 囊胚:由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因卵子的类型不同,分裂的类型不同,囊胚的形态也不同

5、:1 腔囊胚:中间有腔,全裂及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2 实心囊胚:有些全裂卵,分类球排列紧密,中间无腔,或分类初期有腔,后消失成实心球体。水螅、水母等。3 表面卵裂:中黄卵,分裂球包着一团实体卵黄,无腔,如昆虫。4 盘状囊胚:硬骨鱼类、爬行、鸟类等端黄卵进行盘状卵裂,盘状囊胚盖于卵黄上。(四)原肠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 原肠胚:由囊胚发育形成具有内外胚层、原肠腔和原口的胚胎时期称为原肠胚。 内陷 内移原肠形成方式 分层 内转 外包三胚层动物可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三胚层动物可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胚孔:原肠腔的开口称为胚孔。胚孔:原肠腔的开口称为胚孔。 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形成发展,可

6、以人为地将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形成发展,可以人为地将动物分为动物分为2大类:即将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大类:即将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原口动物 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原口成为原肠胚时期的原口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动物,这类动物称原口动物。如成体的口的一类动物,这类动物称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后口动物后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发育成成体的肛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发育成成体的肛门,而在相对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类

7、门,而在相对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类动物称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所有动物称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所有脊索动物。脊索动物。(五)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五)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真体腔:中胚曾之间形成的空腔称为体腔。真体腔:中胚曾之间形成的空腔称为体腔。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体腔形成方式体腔形成方式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体腔囊法(肠体腔法)两两种种体体腔腔形形成成方方式式补充知识:体腔的类型补充知识:体腔的类型六、六、神经胚神经胚 原肠胚形成后,胚胎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原肠胚形成后,胚胎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其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一下陷

8、形成神经板。其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一对纵褶,两边的纵褶靠拢并在背面愈合,形成对纵褶,两边的纵褶靠拢并在背面愈合,形成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逐渐进入胚胎内部并与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逐渐进入胚胎内部并与表面分离。这时的发育阶段称为神经胚。以后表面分离。这时的发育阶段称为神经胚。以后神经管扩展,前端形成脑;后端延伸形成脊髓。神经管扩展,前端形成脑;后端延伸形成脊髓。 (六)胚层分化(六)胚层分化 分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分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机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称为分化。在构造和机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称为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皮肤

9、上皮(含皮肤腺、毛、发、爪、外胚层的分化:皮肤上皮(含皮肤腺、毛、发、爪、 角等)、神经组角等)、神经组 织、织、 感觉器官、消感觉器官、消 化管两端上皮等。化管两端上皮等。 中胚层的分化: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中胚层的分化: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骼、血液骨骼、血液)、 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内胚层的分化: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内胚层的分化: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 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排泄与生殖 器官的小部分。器官的小部分。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E.Haeckel(德国人,1834-1919) 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他认

10、为: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个体发育个体发育: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个体发育。: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系统发展系统发展:生物种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称为系统发展。:生物种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称为系统发展。 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 1. 概念:生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其系统发展的主要过概念:生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其系统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规律称为生物发生律。程,这个规律称为生物发生律。 根据:根据:胚胎学证

11、据;胚胎学证据;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 2. 研究生物发生律的意义研究生物发生律的意义 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当动物的亲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当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一)群体学说(一)群体学说 1.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原肠虫。论点:起源于原肠虫。 论据:团藻是群体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论据:团藻是群体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渡的类群。渡的类群。 2.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梅契尼柯夫的吞噬

12、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吞噬虫。论点:起源于吞噬虫。 论据:论据:在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由内在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由内移方法形成原肠胚;移方法形成原肠胚;机能与结构相统一,先有机能与结构相统一,先有机能,后有适应该机能的结构。机能,后有适应该机能的结构。3.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的扁囊胚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扁囊胚虫。论点:起源于扁囊胚虫。 论据: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论据: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 (二)合胞体学说(二)合胞体学说 论点:起源于多核纤毛虫。论点:起源于多核纤毛虫。 论据不足。论据不足。 此外还有共生学说,但存在一系列遗传学此外还有共生学说,但存在一系列遗传学问题。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