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655006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第一章总论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河北医大西山校区河北医大西山校区 传染教研组传染教研组发现时间发现时间病原体病原体疾病疾病1977埃波拉病毒埃波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1981HIV艾滋病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1992O139非O1型霍乱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1998尼帕病毒尼帕病毒性脑炎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美联社报道美联社报道一、传染病一、传染病n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

2、us diseases):是由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病。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病。n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导致流行。传播并导致流行。具有传染性,造成流具有传染性,造成流行。行。n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传染病和和寄

3、生虫病寄生虫病。二、传染病的历史二、传染病的历史 1、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 吸虫病等。吸虫病等。 2、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 用发病率明显下降。用发病率明显下降。 3、目前: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目前: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 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 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 现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现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炎、人

4、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 足口病足口病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n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不同。不同。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以是以个体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它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流行病学病学则是以则是以群体群体为主要研究对

5、象,研究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二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n 20112011年年1111月(月(20112011年年1111月月1 1日零时至日零时至1111月月3030日日24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病627414627414例,死亡例,死亡15621562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发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

6、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22种传染病共报告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发病322449322449例,死亡例,死亡1524152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数的94%94%。n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

7、染病发病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04965304965例,例,死亡死亡3838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96。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传染)的概念一、感染(传染)的概念n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染。染。n必备条

8、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n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n大多数传染病: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n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n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n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n4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n5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n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

9、、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n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二)(二)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病原原体体在在人人体体继继续续生生长长、繁繁殖殖,并并可可能能向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 并并非非每每一一种种传传染染病病都都有有病病原原携携带带状状态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三)隐性感染(三)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

10、ion) ( (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没有( (或仅有很轻微或仅有很轻微) )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 (主动主动) )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的表现。 (四(四) ) 潜伏性感染潜

11、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病原原体体入入侵侵人人体体后后被被局局限限,长长期期潜潜伏伏,等等待时机待时机( (免疫功能免疫功能) )而致显性感染。而致显性感染。特点:特点: 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不向外播散病原体( (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 (五)(五)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 (临床感染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

12、发作传染病发作) )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病原体病原体 传染源传染源 病变病变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免疫免疫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有有 是是 无无 无无 无无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有有 是是 有有 无无 有有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有有 否否 无无 无无 无无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有有 是是 有有 有有 有有 三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

13、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1 1) 侵袭力侵袭力( (invasiveness)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2)毒力)毒力(Virulence)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病原体的致病力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不同,产毒量不等。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细菌毒素(

14、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n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n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n 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n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内毒素:内毒素:n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n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n主要成分是脂多糖(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LPS);); n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

15、相对较弱;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n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 . 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毒力作用。(3)数量)数量(quantity)n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n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一般般病病原原体体数数量量越越大大,感感染染可可能能性性越越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4)变异性)变异性(variability)n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

16、生变异。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性变化)n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体变异: :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侵入门户)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特异性定位特异性定位)四、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1)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屏障作用:外部屏

17、障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等(2)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n属于获得性免疫;属于获得性免疫;n免疫作用有针对性;免疫作用有针对性;n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属于主动免疫。n包括:细胞免疫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n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n(

18、一)入侵部位:(一)入侵部位:n(二)机体内定位:(二)机体内定位:n(三)排出途径:(三)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机制二、组织损伤机制n(一)直接损伤(一)直接损伤n(二)毒素作用(二)毒素作用n(三)免疫机制(三)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n(一)发热(一)发热n(二)代谢改变(二)代谢改变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概念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原体从

19、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又受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和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的影响。(一)传染源(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

20、受感染的动物四个四个方面。方面。(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n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以下八种。 (1)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多见于冬春季节。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多呈现周期性增高。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

21、提高人群的免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疫水平来预防。n(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方式:n1)经饮水传播)经饮水传播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迅速平息。n2)经疫水接

22、触传播)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n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病人有疫水接触史;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 (3)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 经

23、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n(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n1)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咬热等。n2)间接接触

24、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n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传染病管理,

25、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1)机械携带传播)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2)吸血传播)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感染易感者。主时感染易感者。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有一定的季节性

26、和地区性;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污染。(7)医源性

27、传播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n(8)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

28、的传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n1)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 n2)上行性传播)上行性传播 n3)分娩引起的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n4)哺乳传播)哺乳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n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二、疫源地n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29、围称为疫源地。n 疫点疫点n 疫区疫区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的依赖尤其明显。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生活水

30、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社会保健制度社会保健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n是传染病特有的征象,是传染病与其他是传染病特有的征象,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疾病的主要区别。一、基本特征一、基本特征n(一)特异性病原体(一)特异性病原体 n(二)传染性(二)传染性 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特征称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主的特征称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传染期。时期称传染期。n(三)(三)1.流行性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特征。分为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特征。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及大流行四

31、种强度。散发、爆发、流行及大流行四种强度。n 2.地方性地方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在一定地区存在某些传染病经常在一定地区存在成为地方性。成为地方性。n 3.季节性季节性 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季节性升高的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季节性升高的特征,成为季节性。特征,成为季节性。n(四)免疫性(四)免疫性 人体手病原体感染后,在一定时间人体手病原体感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免疫性。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免疫性。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n(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n1潜伏期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

32、的时期,称为潜伏期。称为潜伏期。n2前驱期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n3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 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 n4恢复期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n(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n1发热

33、:热度、热型、热程发热:热度、热型、热程 。n2发疹:种类、发疹时间、顺序、分布、发疹:种类、发疹时间、顺序、分布、消退。消退。 n3中毒症状中毒症状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症。发热发热 低热:体温为低热:体温为37. 537. 9热度:热度: 中度发热:体温为中度发热:体温为3838.9 高热:体温为高热:体温为3940. 9 超高热:体温为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以上n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 3个阶段:个阶段: 体温上体温上升期:疟疾、伤寒升期:疟疾、伤寒 极期极期(fastigium)(fastigium): 体温下体温下降期:伤寒降期:伤

34、寒n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常见热型有: 稽留热稽留热(sustained (sustained fever)fever):伤寒寒 弛张热弛张热(remittent (remittent fever)fever):肾综 间歇热间歇热(intermittent (intermittent fever)fever):疟疾疾 回归热回归热(relapsing (relapsing fever)fever):回:回归热 不规则热:流感不规则热:流感稽留热稽留热弛张热弛张热间歇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发疹发疹(rash,erup

35、tion)n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性感染n发疹包括皮疹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外疹,exanthem)和粘膜疹和粘膜疹(内疹,内疹,enanthem)两大类两大类n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疹子的形态疹子的形态可分为可分为4大类:大类:n斑丘疹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n出血疹出血疹(petechia) n疱疹或脓疱疹疱疹或脓疱疹(vesiculo-pustular rash)n荨麻疹荨麻疹(urticaria)斑疹斑疹丘疹丘疹疱疹

36、麻疹麻疹瘀斑(流脑)瘀斑(流脑)多形性皮疹多形性皮疹 (登革热登革热)抓痕样出血点抓痕样出血点(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出疹时间及分布出疹时间及分布出疹时间(天):出疹时间(天):痘(痘(风风)、猩、)、猩、花、麻、斑、伤花、麻、斑、伤 1 2 3 4 5 61 2 3 4 5 6分布: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离心性分布(天花)出疹顺序出疹顺序 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 部自上而下到四肢。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n(三)临床类型(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

37、染病临床表现,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型。第六节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n(一)流行病学资料(一)流行病学资料n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籍贯、季节、居住地、旅居地、既往病籍贯、季节、居住地、旅居地、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受血史、不洁饮食史、史、预防接种史、受血史、不洁饮食

38、史、家族或集体发病史等,结合临床有助于家族或集体发病史等,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诊断。n(二)临床资料(二)临床资料n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必须通过详尽的询问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必须通过详尽的询问病史以及仔细全面的查体才能获得。应注病史以及仔细全面的查体才能获得。应注意起病方式,发热的情况,伴随的主要症意起病方式,发热的情况,伴随的主要症状如腹泻、头痛、咳嗽、黄疸等,都要从状如腹泻、头痛、咳嗽、黄疸等,都要从鉴别诊断的角度来描述。尤其在体格检查鉴别诊断的角度来描述。尤其在体格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有诊断意义的体征如麻疹粘时一定要注意有诊断意义的体征如麻疹粘膜斑、玫瑰疹、焦痂、腓肠肌压痛等。膜斑、玫瑰疹、焦痂

39、、腓肠肌压痛等。n(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n1一般常规检查项目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n(1)血常规)血常规 其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临其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临床意义较大,床意义较大,n(2)尿常规)尿常规 n(3)粪便常规)粪便常规 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在感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在感染性腹泻疾病和蠕虫病中有重要意义。染性腹泻疾病和蠕虫病中有重要意义。n2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n(1)病原体的直接检测)病原体的直接检测 大多数寄生虫大多数寄生虫性疾病肉眼或光学显微镜检查即可发现性疾病肉眼或光学显微镜检查即可发现病原体,病原体,n(2)病原体的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n(3)分子

40、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 以聚合酶链反应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核酸体外扩增,来检)方法进行核酸体外扩增,来检测特异性测特异性DNA序列的技术最为常用。序列的技术最为常用。n3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n(1)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 n(2)皮肤试验)皮肤试验 n(3)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 n4其它检查其它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内窥镜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内窥镜检查、超声显像、超声显像、X线影像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线影像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显像()、磁共振显像(MIR)等,有一定的)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辅助诊断价值。第七节第七节 传染

41、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一、治疗原则: 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n(一)对症治疗(一)对症治疗 可以消除病人痛苦,减轻可以消除病人痛苦,减轻机体消耗,调整各系统机能,保护重要脏机体消耗,调整各系统机能,保护重要脏器。器。n(二)支持疗法(二)支持疗法 包括隔离、护理和心理治包括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疗。对症和支持疗法对症和支持疗法病原治疗病原治疗n(一)抗生素(一)抗生素n(二)化学药物(二)化学药物n(三)血清疗法(三)血清疗法中医

42、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n中医按温病理论卫、气中医按温病理论卫、气 、营、血辨证施、营、血辨证施治。治。第八节第八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一、管理传染源n(一(一) )病人的管理病人的管理 病人的管理应做到病人的管理应做到“五早五早”1 1、早发现、早诊断:定期健康检查、早发现、早诊断:定期健康检查2 2、早报告:、早报告:“三类三类3838种种”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烈性)甲类:鼠疫、霍乱(烈性) 甲类:(甲类:(2 2种)种) 强制管理,城市强制管理,城市2h2h, 农村农村6h6h 乙类:(乙类:(2525种)严格管理,城市种)严格管理,城市12h12h,

43、农村,农村24h24h 丙类:(丙类:(1111种)种) 监测管理,城市监测管理,城市12h12h,农村,农村24h24h3 3、早隔离、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n(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首先应发现病原首先应发现病原体携带者,凡是传染病的接触者,曾患过某体携带者,凡是传染病的接触者,曾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流行区居民和某些职业或高种传染病的人,流行区居民和某些职业或高危人群,均应在适当时候在指定的地点作病危人群,均应在适当时候在指定的地点作病原学检查,来发现病原携带者。原学检查,来发现病原携带者。n(三)接触者的管理(三)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过传染病病人接触过传染病病人的人

44、称为接触者,接触者可能已被感染成的人称为接触者,接触者可能已被感染成为病人或成为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的防为病人或成为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n(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对有经济价值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其采取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n(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一)经常性的预防

45、措施1 1、 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三管一灭” (管食物、管水源、管粪便、灭苍蝇)(管食物、管水源、管粪便、灭苍蝇)2 2、呼吸道传染病:房间通风,空气消毒等。、呼吸道传染病:房间通风,空气消毒等。 n(二)消毒(二)消毒 n(三)杀虫(三)杀虫 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n(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n(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n1 1、预防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预防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免疫。n2 2、计划免疫,包括儿童基础免疫和重点人群、计划免疫,包括儿童基础免疫和重点人群预防接种。预防接种。n(三)药物预防(三)药物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