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627750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刘双俊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中考化学得高分审题最给力。如果审题不清楚,解题的思路就不准确,表达出来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必然错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有助于减少我们考试过程中时常出现的非知识性失误,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我结合这几年中考中考生出现的错误和一些例题与同学们谈谈如何审题。一、审题的技巧一、审题的技巧解答选择题时,一是要注意避免思维定势,由于审题不透,许多同学遇到新情境题,没能全面理解题意动笔就选,造成失分,只有这样在遇到“熟题”或“重现题”时,才不会因为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

2、动笔就写,而出现错误。二是读题要慢,做题要快,读题要慢指要仔细审题,遇到较难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题目要读两至三遍,划出重点词语,仔细揣摩,防止审题不清。同时,做题要快,看到习题,要认真读完题,实在难以解答的题,不要紧张,先放过去争取时间,不能在一道难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信息给予题,要读懂信息,找出信息中的知识点,寻找答题线索,用获取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探究等开放性试题要学会对全题进行分析和解剖,应用化学知识弄清已知数、未知数的关系。剖析题目时,既可从已知数推及到未知数,也可从未知数追溯到已知数,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解题的突破口,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二、审题的一般方法二、审题的

3、一般方法1. 1.捕捉关键字词捕捉关键字词例题解析 1下列物质分别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Na2CO310H2O D.NaOH 固体分析:审题时抓住题目中“变质”一词,是我们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如果读题马虎,只看到质量增加几个字,就很容易误选答案B;抓住了“变质”一词,我们就能较为轻松地排除 B(浓硫酸吸水虽质量增加,但不变质),找到正确选项D(氢氧化钠露置空气中质量增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吸水,而且还与它吸收二氧化碳有关)。2. 2.看清特定前提看清特定前提例题解析2一定条件下, 同一化学反应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成正比。现用 100g 溶质

4、质量分数为 30%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使反应慢点进行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向所用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氢氧化钠 B.水 C.氧化镁 D.碳酸钠溶液分析:“使反应慢点进行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是题干中特设的一个前提,看清了这个前提,我们就能找到搜寻答案的标准:所选的试剂加入盐酸中以后,不能改变其中溶质(HCl)的质量,即不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但要使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从而快速地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 B。3. 3.挖掘隐含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例题解析 3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是太湖周围居民使用的洗衣粉中含有的一种元素,造成水生植物繁殖迅速,水质被污染。该元素是()A.N

5、aB.SC.PD.O分析:这道题好多同学未能审清题意,看到水质污染,就想到 S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既是大气直接污染物,又溶于水,形成酸雨污染水源,故误选 B。其实如果能考虑转换到水生植物在什么条件下繁殖迅速, 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直向思维造成的错误。只有在营养元素的作用下才能达到此目的。想一下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有哪些?氯磷钾,根据题给出的条件,显然选 C。这样巧妙的转换一下思路,就可以将一道很容易做错的题轻而易举的避免了。例题解析 4在 a、b 两个烧杯内分别盛有等质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现有两片质量相等的锌片,将其中的一片放入 a 烧杯内,另一片先煅烧成氧化锌后再放入

6、b 烧杯内。过一会儿两烧杯内固体都完全溶解,此时( )A.a、b 两烧杯中硫酸锌的质量相等 B.a 烧杯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大C.b 烧杯中硫酸锌的质量大 D.b 烧杯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大分析:尽管两片锌片所经历的化学变化过程不同,但由题给的“两烧杯内固体都完全溶解” 这一信息可以挖掘出一个隐含条件:两个烧杯中最终得到的硫酸锌中的锌元素质量相等,即两个烧杯中最终得到的硫酸锌的质量相等,A、C 两个选项中 A 选项正确。在此基础上联想两片锌片的变化过程,又可以发现, a 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反应过程中放出了氢气),b 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大(锌片煅烧的过程中引入了氧),B、D 两个选项中,B

7、选项正确。三、审题时考生常犯的错误三、审题时考生常犯的错误同学们每次小考之后,都有部分同学因审题因素失分而懊丧、遗憾。只有尽量避免因审题因素引起的失分,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在中考中取得高分。1. 1.马虎大意,没有看清题意就急于下笔。马虎大意,没有看清题意就急于下笔。这类失误主要出现在对简单题、 熟悉题的解答中。 初中化学本身知识点较少,加上中考前做了大量习题,考试时有些题目会令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原本是件好事, 但有的考生还没看完题目, 发现类似的题目做过, 就立即兴奋地动笔,有的学生甚至靠回忆老师讲过的解法依葫芦画瓢,孰不知可能题目中“盐酸”已变成了“硫酸” 、求“溶液质量”变成了求“

8、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错误选项”变成了“正确选项”等,如此,错解是必然的结果。例题解析 5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 反应一段时间后, 对有关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支持燃烧B.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 21C.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21D.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分析:此题学生解答时往往容易错选 B,因为没有注意质量和体积的问题。例题解析 6下列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都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分

9、析:此题学生解答时往往选择 C,对于实验现象概念不清,与实验的结果经常混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越是简单题、熟悉题,越不可掉以轻心,不可草草浏览后,不顾条件的微妙变化就匆匆作答,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一定要耐心地把题读透,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题目的表达要求。2.2.遇到新情景题过于紧张,审题不透胡乱做答。遇到新情景题过于紧张,审题不透胡乱做答。我们在遇到新情景题或者有数据分析的题目时,过于紧张,不会去分析,不知道如何思考,无法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至于胡乱做答,尤其是简答题和实验探究题。我们要明白,中考化学试题不论如何开放、如何体现探究功能,所使用的背景如何生活化、社会化,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10、仍然是我们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仍然是我们熟悉的基本化学思维方式。例题解析 7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右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分析:此题看上去很新颖,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去解答,实际上只是换个方式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所以只要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一一去分析,则很容易得到只可能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然后再深入思考为什么温度会降低,即可正确解答该题。例题解析 8小明对妈妈破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鱼鳔产生了兴趣,他以“探究鱼鳔内气体体

11、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1)测量鱼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鱼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 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鱼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你认为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_,理由是_; 与理由有关的化学方程_。(2)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瓶鱼鳔内的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现象验证鱼鳔内含 O2验证鱼鳔内含 CO2分析:学生的错误大多在验证鱼鳔内含氧气这一实验操作上,主要是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验证的是“含有氧气”,很多学生认

12、为就是验证纯氧,所以选择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那就出错了。正确的检验方法应该是伸入燃着的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一段时间,说明含有氧气。在平时的练习中,同学们遇到新情景题时,要想方设法用熟悉的“旧知识”去联系题中所给的“新知识”或用具体的实例去诠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要学会揣摩试题本身的意图,思考问题要往题目上靠。要充分利用题中的文字和图片,明确:1.题中给出了什么信息;2.题中要求解决什么问题;3.题中隐含着什么条件;4.题中要考查什么知识点;5.解这类题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过程不要怕慢,不理清思路就不要急于下笔,以免做无用功。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答题时的速度自然就快了。总而言之,审清题意是中考化学制胜的前提。大家平时审题和答题应自觉从中考的高度来要求自己, “我易人亦易,我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 ,审题时要沉着、冷静,尽量做到简单题得全分,中档题少失分,难题得高分。这样才能在中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并为以后进入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