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529702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五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一节第一节 疾病的防制策略疾病的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 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1 1)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2 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3 3)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4 4)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社会参与等)社会参与等)社会参与等)社会参与等)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一)全球卫生策略全球卫生策略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

3、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HFA)。即。即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最后安乐地死去。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4、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

4、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健康。(二)初级卫生保健(二)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实现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3、基本医疗、基本医疗 4、康复、康复第二节第二节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

5、级,即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发病前期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发病早期发病早期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三早三早” 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病晚期发病晚期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 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

6、排到1010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病。病。病。 2005 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3508114例,死亡例,死亡例,死亡例,死亡1318513185人,发病人,发病人,发病人,发病率为率为率为率为268.31/10268.31/10万,死亡率为万,死亡率为万,死亡率为万,死亡率为1.01/101.01/10万,病死率为万,病死率为万,病死率为万,

7、病死率为0.38%0.38%。与。与。与。与20042004年相比,年相比,年相比,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发病率上升了发病率上升了发病率上升了9.77%9.77%,死亡率上升了,死亡率上升了,死亡率上升了,死亡率上升了83.31%83.31%。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

8、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的的的的85.66%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

9、,占死亡总数的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89.40%。 一、感染过程一、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感染过程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infection process) 是是是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

10、而传染病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1 1、以隐性感染为主、以隐性感染为主、以隐性感染为主、以隐性感染为主2 2、以显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3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 1、疫源地、疫源地、疫源地、疫源地 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传染源想四周传

11、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疫源疫源疫源地地地地( (spidemicspidemic focus) 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范围。范围。范围。范围。 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 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

12、素: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 (1)(1)传染源的存在时间传染源的存在时间传染源的存在时间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2)(2)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染源活动范围 (3)(3)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播途径的特点 (4)(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 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传染

13、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2 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彻底清除原体彻底清除原体彻底清除原体彻底清除(3 3)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期没有

14、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2、流行过程、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指一)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过程。(一)传染源(一)传染源 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1、病人、病人(1)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

15、临床症状的时期。时期。(2)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动物(1)家畜)家畜(2)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P334改错(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受)指病原体从受)指病原体从受)指病原体从受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感染的

16、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历的全部过程。历的全部过程。历的全部过程。 1 1、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2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经水传播 3 3、经疫水传播、经疫水传播、经疫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4 4、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 5 5、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 6 6、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 7 7、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8 8、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三)

17、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 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称为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一)社会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对易感人群的

18、影响(二)自然因素(二)自然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对易感人群的影响五、传染病的防制五、传染病的防制五、传染病的防制五、传染病的防制(一)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的预防 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的经常性工作。的经常性工作。1、经常性预防措施、经常性预防措施(1)卫生宣教)卫生宣教(2)改善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条件(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1)预防接种的种类)预防接种的种类 a、人

19、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2)扩大免疫计划)扩大免疫计划 (3)计划免疫)计划免疫 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五苗防七病五苗防七病”,即百白,即百白破、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破、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年要求全国儿童要求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率以乡免疫接种率以乡(镇镇)为单位达到为单位达到90以上。以上。(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注意事项a、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b、正确掌握禁忌症、正确掌握禁忌症c、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d、接种器械要、接种器械要“一人一针一管一人一针一管”(二)传染病的控制(二)传染病的控制 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

21、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6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农村需构,农村需12小时内报告;发现乙类城镇需小时内报告;发现

22、乙类城镇需12小时内报告,小时内报告,农村需农村需24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24小时内报告。小时内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2004年年年年8 8月月月月2828日修订日修订日修订日修订 ,自,自,自,自20042004年年年年1212月月月月1 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日起施行)日起施行) 甲类甲类2种种(鼠疫、霍乱)。(鼠疫、霍乱)。 乙类乙类25种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

23、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丙类丙类10种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24、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共共37种。种。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 对于传染病的接触者、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来自疫对于传染病的接触者、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来自疫区的人群、某些职业人群等都应定期普查、检疫,及早发现区的人群

25、、某些职业人群等都应定期普查、检疫,及早发现病原体携带者。发现后需登记、随访和治疗。病原体携带者。发现后需登记、随访和治疗。(3)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者的措施 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检疫(医学观察或留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检疫(医学观察或留验)。验)。 检疫期限应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到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检疫期限应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到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期。(4)对动物传染源的处理)对动物传染源的处理 灭杀、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处理好其排泄物等。灭杀、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处理好其排泄物等。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1)消毒)消毒(2)杀虫)杀虫(3)环境卫生监

26、测)环境卫生监测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预防接种、药物预防、注意卫生等。预防接种、药物预防、注意卫生等。4、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限制集市、集会、电影、演出等;停工、停业、停课;限制集市、集会、电影、演出等;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源等。(三)(三)21世纪传染病的防制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世纪传染病的防制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1、病原体、病原体 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

27、原变异。与抗原变异。2、传染源、传染源 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传染源的流动性。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传染源的流动性。3、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传播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传播的无边界。传播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传播的无边界。4、易感人群、易感人群5、新世纪传染病防制的对策和措施、新世纪传染病防制的对策和措施 要重视大卫生概念;研究病原体变化规律,建立快速准要重视大卫生概念;研究病原体变化规律,建立快速准确的病原诊断方法;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制体系;注意传染确的病原诊断方法;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制体系;注意传染病防制中循证保健决策与评价。病防制中循证保健决策与评价。第四节第四节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

28、测的概念一、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surbeillance of disease)又称流行病学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某种疾病的发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某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调查其影响因素,确定其变动趋势和分布动生和传播,调查其影响因素,确定其变动趋势和分布动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并对防制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并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期达到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期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监测

29、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疾病监测的种类二、疾病监测的种类(一)传染病监测(一)传染病监测 WHO监测疟疾、流感、脊灰、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各国不同。监测疟疾、流感、脊灰、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各国不同。(二)非传染病监测(二)非传染病监测三、疾病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三、疾病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1)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2)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3)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4)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四、疾病监测的步骤与内容四、疾病监测的步骤与内容步骤:步骤:(1)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资料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资料 (2)资料的集中与分析资料的集中与分析 (3)印制和反馈资料印制和反馈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