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7428487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34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初二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运动和力 6. 1 怎样认识力教学目标(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 1、力的概念 ; 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 : 1、力的概念 ;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安排 :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引入 :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

2、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多媒体投影 ): 力的作用(二 )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力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蚂蚁拉物体运动员举杠铃起重机提重物水流推物体磁体推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 力是什么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二、

3、力的作用效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4 页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学生分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学生分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多媒体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学生实验 (并带领学生分析) A 选甲、乙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两人的运动情况。B 选一组的同学用手拍课桌、让同学谈感受2、概括: (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2)教师总结 (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

4、投影 ) 四、力的三要素1、学生活动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C、甲乙同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2、概括A、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B、老师总结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七、巩固小结八、学生练习 6. 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目标: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

5、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4 页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投影 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讲解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二)怎样用图表示力多媒体演

6、示 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讲解 老师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100N 、 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 :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练习 (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

7、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2) 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 ,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三、教学小结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四、作业板书设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使用方法调零认清量程、分度值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3、力的示意图:画法 6. 3 重力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

8、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4 页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 ,并知道其含义。4、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 G=mg )和方向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二、新课教学(一)重力的产生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

9、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提问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讲解 :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讨论 :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教室里的桌子、 椅子静止在地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

10、落到地面;飞机降落;等等小结 :由此可见, 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二)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讲解 :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学生活动 :重垂线的应用A 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B 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讨论 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重力的大小讲解 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提问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

11、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4 页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提问 :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学生活动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 1:m

12、2 = G 1:G 2 或 G:m = 常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总结 :g 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 ,或者说它重9.8N 。在粗略情况下,g 可取 10N/kg 。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 略有差异。学生练习 :利用公式G = mg进行计算。(四)物体的重心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p16,

13、明白重心的概念讲解 :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三、课堂练习四、教学小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 = mg 。五、作业板书设计 :1、重力( 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3、重力大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14、 。4、重心:重力作用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4 页 6. 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磨擦和滚动磨擦的概念;知道磨擦产生的原因。2、能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磨擦力的大小的两个有关因素。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的认识,激活学生对末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并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加学习的自信心。4、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磨擦的办法;通过对磨擦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器具:斜面木板、小车、小木块、砝码、毛巾、

15、棉布、测力计。多媒体设备及有关课件,每桌同学2支铅笔或园筷子。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同学们对照教材图6-33,提出问题。引入生活中实例。(2)引入新课:这些现象都和磨擦有关。学生自学教材,认识滑动磨擦与滚动磨擦。演示一:拉动相同质量的小木块与小木车。演示二:拉动同一木块,上面加砝码与不加砝码。教师: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可知,不同情况下的磨擦力是否相同?(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展开猜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估计学生涉及的因素:物体重力,表面光滑与粗糙,接触面积的大小,运动的速度。实验探究:(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把握实验条件)A 在同一木板表面分别拉动小木块与加了砝码木块。得出:磨擦

16、力大小与压力有关。找一学生将木块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在黑板上,拉动木块。教师: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磨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B 用同一木块,在木板、棉布、毛巾表面分别拉动。得出:表面越粗糙,磨擦力越大。C 将同一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各拉动一次。得出:磨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无关。(3)结论总结: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探究活动,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板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学生将结论填入教材19 页绿框内)(4)摩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例说明哪些实例的摩擦对我们有用,哪些摩擦对我

17、们无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4 页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提示从摩擦的有关因素考虑)教师总结:(学生提出观点以后,教师做概括总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办法学生实验():同桌学生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用手平推。然后将两文具盒叠放,重复。A 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增大压力或增加表面粗糙程度。如:自行车刹车,轮胎花纹,用力抓紧物体等。学生实验()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平推。将两支铅笔垫于文具盒下,重复实验。B 减少有害磨擦:可采取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剂。如滚动轴承、活动部分加润滑油等。指出:摩擦与许多事物一

18、样,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两重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对待生活。(5)课堂小结: 通过教室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对摩擦的整体知识结构有更进一步的整合与理解。(6)布置作业。 6. 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 6-37 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19、?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4 页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讲解 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每 2 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

20、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4、分析论证讲解 :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 L2 叫

21、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拓展与练习1、画出下图中F和 F的力臂, 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与 F的大小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 20cm ,AB 长 60cm ,现在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3如图 6-37 中大人重750N ,小女孩重250N ,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 0。5m 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二)生活中的杠杆引入 :阿基米德有句名

22、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 :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4 页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23、向动力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1 ,从支点 O 向阻力 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由 4 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

24、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三、课堂练习四、教学小结认识杠杆, 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F11 F2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五、作业板书设计:一、杠杆: 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2 、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 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 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衡条件1

25、、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 F11 F22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第七章运动和力 7. 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4 页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

26、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二、教授新课(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教师引导 :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学生活动 :正方:小明派观点 -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

27、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教师引导 :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 :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看图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 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 : “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学生活动 :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

28、相对性”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学生结合本节的STS 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教师引导 :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4 页总结 :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三、课堂小结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2、 运动的相对性。3、运动的

29、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四作业: P39-40 第 1、2、3 题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像 :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设疑 :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二、新课教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30、学生讨论 :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讲解 :(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 1min 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 ,汽车可通过1000m ,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2)用 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 11 25s 的成绩比1145s 的成绩快学生看图分析:图 7-13 ( a) 、(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

31、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4 页总结归纳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讲解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学生练习 :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若用字母v

32、表示速度, t 表示时间, s 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讲解 ( 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 是在时间 t 内所通过的路程,t 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3)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 ,例如汽车1s 通过 10m 记作 10m/s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学生练习 15m/s= _km h;1 = m/s 例题讲解 :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 h位置。合肥到南京为160 km ,需要多少时间?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 ,

33、两地之间的距离s=160km 求: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时间解:由 v=s/t 可得t=s/v=160km/100km/h=1。6h=96min 答:汽车从A 地到 B 地需要 96min 学生练习 :P43 例题(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看图 :看图 7-15 、7-16 ,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讲解 :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学生活动 :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讨论 :图 7-17 (a) 、 (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34、?讲解 :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如图7-19 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讨论 :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三、课堂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2、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及应用。3、匀速直线运动吗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四、作业P46 第 25 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35、-第 12 页,共 34 页 7. 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2、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4、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 : 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止设疑 :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二、新课教学(一)牛顿第

36、一定律讲解 :早在 2000 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运动者皆被推动”,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说,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演示实验 :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提问 :小车没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却仍然能运动,这不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1、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 :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讲解 :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

37、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有力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它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办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讨论 :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归纳 :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展示 :展示三种材料:毛巾、纸板、玻璃。让学生感觉它们表面的光滑程度。讨论 :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呢?讲解 :摩擦力和初始速度都对小车滑行距离有影响,这里就有两个变量了,我们讲过当探究多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摩擦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速度,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情况,这探究的是速

38、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这不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我们今天探究的是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4 页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的运动情况。讨论 :如何来控制物体开始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保持一样呢?教师点拔 :推力或从高处滑下,让小车获得速度;推力不好控制)总结 :我们可以让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给小车力,保证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让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

39、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 (分别铺上毛巾、纸板、玻璃)填写表格接触面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选填“短”、 “较长”、或“很长”)毛巾纸板玻璃5、分析与论证(填写课本上49 页的空格)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讨论 :假如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运动的小车将会怎样?总结 :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实际上,接触面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是做不到的。这里,用设想完全没有摩擦的理想化的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叫“理想实验”,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讲解 :如果接触

40、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速度也就不再减小,将永远运动下去。小车不受力也能够永远运动下去,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7 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根据类似的实验推理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缘故。”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了力和运动的第一条定律,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为零。“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

41、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二) 、惯性学生实验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学生观察并讨论: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分析总结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观看录像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4 页学生分析 :解释看到的现象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三)生活中的惯性

42、现象学生活动 :请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应用和危害教师点拨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 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学生思考 :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物体、成立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结论是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3)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4)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

43、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四、作业:课本 P53/2 、3、4 7. 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回忆 :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设疑 :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在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呢? 二、新课教学(一) 、什么是二力平衡情境展示 :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1、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_方向运动。2、

44、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_方向运动。3、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_ ,静止的小车将_。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4 页讲解 :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上题第3 题中, 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看图回答 : 二力平衡的现象到处可见,请同学们找出图7-36 中它们所受的平衡力。总结

45、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二) 、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活动 :课本 P55 活动 1 探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受力情况教师讲解 :1、介绍仪器和实验方法。2、明确研究对象:小车。3、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竖起方向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两个绳的拉力,研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力的平衡问题。4、观察满足了什么条件木块静止,在什么条件下木块发生运动。提示:通过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力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实验 :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讨论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拉力,在什么条件下互

46、相平衡?总结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学生活动 :课本 P55 活动 2 讨论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总结 :一对平衡力的要素: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讲解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平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学生活动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举例。(三) 、非平衡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多媒体展示 :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了(由静到动) 。(3)竖直下

47、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改变了运动方向) 。探究实验 :课本 P56 活动 3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

48、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了物体在平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4 页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四、作业P57/1 、2、5、6。第九章 神奇的压强 8. 1 认识压强教学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

49、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教学重、难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 10-1 ,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 二新课教学1、压力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 画出压力示意图)演示图10-3 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计

50、算: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 表示。 1Pa=1N/m 物理意义:1 帕是表示每1 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牛顿。例题(讲解)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F 不变,增大S F 不变,减小S 减小压强S 不变,减小F 增大压强S 不变,增大F SFp受力面积压力压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4 页F 减小,增大S F 增大,减小S 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 8. 2 研究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

51、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少,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方法课件演示、自主探究、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教学器材老师准备 :水、盐水、酒精、橡皮膜、压强计、大可乐瓶、水槽学生自备 :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图片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学生答:跟液体压强有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

52、来进一步探究液体的压强。(出示课题)(二)多角度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同学们也自备了一些器材,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生: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4 页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

53、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生:把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生: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生: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出示板书)(由于液体压强比较抽象,学生对液体压强

54、感受较少,首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感受、证明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上述几个实验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颇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学生的深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述实验,学生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二三种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如果学生想不到上面的实验,老师就演示、两个实验。不管他们能否想到,这都是一个让他们感受液体压强的好方法。)(三)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

55、实验。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都可以看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深度有关。那么,除了深度以外,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再提出其它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 (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提出猜想: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

56、得更出来。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关。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 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设计实验: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同组间进行)

57、 :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4 页老师补充。进行实验: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学生依次探究猜想5、1、 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四)分析论证。师:介绍方法(课件演示图片)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V=- m=- F=G=mg=- P=

58、F/S=- 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 gh 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g 与 h。强调公式P= gh 1、h 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2、公式 p= gh 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五)思考与练习: (目的在于将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强化液体压强的规律)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2、阅读教材上的信息窗。(六)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 8. 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目的(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 个标

59、准大气压的数值。(3)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教学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4 页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

60、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3)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再将重物挂在钩上,吸盘仍然不会脱落。讲述 :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二、进行新课(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阅读课文 :看图 8-26、8-27 。读后问:是什么力使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讲解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阅读 :马德堡半球实验讲述 :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 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

61、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学生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8-28(b)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总结 :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确实存在着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学生活动 :估测大气压。如图8-29 所示,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顶端,把管内空气排出,用橡皮帽把它的小孔堵住。然后在活塞下端悬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直到活塞将开始被拉动时为止。设疑 :要计算大气对注射器活塞的压强p,

62、需要测出什么?学生发言 :需要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学生讨论 : 怎样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呢?能否从二力平衡的角度想出什么办法呢?教师点拨 :从给活塞施加向下的拉力角度考虑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活塞的面积测量可通过测活塞周长或体积的方法。学生猜想 :用液体代替活塞是否更好呢?说出理由。演示实验 :出示一个长滴管,将长滴管下端放进红墨水中,先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囊,再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液柱上升的情况。提问 :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假如玻璃管是足够长的,液柱会一直上升吗?由此你能想到一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吗?学生猜想 :当用力把玻璃管里面的空气挤出来时,由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使液柱

63、上升;若把玻璃管内的空气全部排除,当玻璃管内水柱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水就不再上升了,而且保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4 页一定高度。讲解 :这个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由于水的密度过小,要求玻璃管的长度很大,所以,科学家们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来做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多媒体播放 :托里拆利实验。讨论 :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讲解 : 这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 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学生活动 :计算大气压强的值。P= gh=13 。6 103

64、kg/m3 9。8N/kg 0。76m=1 。013 105Pa 总结 :1 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3 105 Pa 它相当于在1cm2 表面受到10N 的压力。通常人们把760mm 汞柱所产生的压强,称作一个标准大气压,符号为1atm 。1atm=1 。013 105Pa 。讨论 :大气压作用在一个人手掌上的压力约为500N ,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 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呢?(因为人体内也存在压强,内外压力相互平衡;另外,人长期生活在大气中,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三)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多

65、媒体播放 :电影片断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茫茫雪山上,狂风卷着雪花。山高路远,气压又低,战士们呼吸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相互搀扶着前进炊事员支起铁锅,用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和雪水做出“煮不熟”的饭恶劣的天气,饥寒交迫,一些战士牺牲了讨论 :看了影片,你想到什么?影片中哪些情景与大气压有关?学生阅读 :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举例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多媒体展示 :大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加之气压较低,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四)高压锅讨论 :刚才同学

66、们提到,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怎样才能把饭煮熟呢?实验 ;如图 8-34 所示,用注射器给沸腾的水打气加压,水还能继续沸腾吗?对沸腾的水停止加热,随即用注射器抽气减压,水会再次沸腾吗?讲解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液体表面的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阅读 :P79 。高压锅的原理简介 :航天服的作用和基本结构。航天服按功能可分为舱内用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舱内航天服也称应急航天服,当载人航天器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航天员

67、一般在航天器上升、变轨、降落等易发生事故的阶段穿上舱内航天服,而在正常飞行中则不需要穿着。舱外航天服比舱内航天服要复杂得多,它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宇宙空间进行活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它不仅需要具备独立的生命保障和工作能力,包括极端热环境的防护和人体平衡控制,氧气供应和压力控制,服内微环境的通风净化、测控与通信保障、电源供应、航天员视觉防护与保障等,而且还需具有良好活动性能的关节系统以及在主要系统故障情况下的应急供氧系统。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请你用图形勾画出、或者用语言概括出这节课的所学所得。通过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68、-第 22 页,共 34 页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作业:P81/3 、4 第九章 浮力与升力 9. 1 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4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理解浮力的实质和会运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器材水槽、乒乓球、木块、石块、弹簧秤(各一个 )、自制蜡块、石块、弹簧秤、水槽、细线。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

69、说出 A、B、C、 D 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二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三新课讲授研究什么是浮力【演示 1】 :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据P176 图 12-1 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F 浮=G-F (称量法)2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如右图:F 浮G(上浮 ) F 浮=G( 漂浮 ) 3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

70、共 34 页【演示 2】 :如右图1 甲、乙【分析】:如右图2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F 浮=F 向上 -F 向下;方向:竖直向上。【演示 3】 :如右图3: (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四小结;五、作业:本节同步练习 9. 2 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知道改变哪些因素能达到改变浮力的目的,以及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2、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过程,使他们能区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知道它们的作用,以及认识研究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1、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71、。2、探究怎样测算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导学生设计“活动 1”、 “活动2”的实验方案。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教学器材学生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铁块两块、弹簧测力计、水、食盐、水槽、细线、溢水杯、烧杯。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活动:做课文第25 页“活动1”,探究影响吸力大小的因素。1、阅读课文第25 页图 119。2、 让学生对图中所展示的现象或图下方的文字说明尝试提出适于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4

72、页的猜想。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筛选、整理归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3、让学生对图中所展示的现象或图下方的文字说明提出疑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4、老师:要科学地回答以上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浮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5、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1)讨论实验中怎样比较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2)讨论怎样改变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3)设计实验表格:6、进行实验(按课本图)7、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

73、入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二)讨论与交流1、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在水面游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大轮船受到的浮力比小轮船受到的浮力大?3、人为什么可以休闲地躺在死海水面上阅读?(三)探究怎样测算浮力的大小1、回顾:从前面实验我们知道,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读出铁块在空气中和在某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问题:一艘比铁块体积大得多的在大海里行驶的潜水艇,能否用这种方法测量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测算其所受的浮力的大小。2

74、、讨论:由前面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说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有关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具体方法参考课文第27 页图 1111。4、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溢水杯、烧杯、水、食盐、细线等。(2)各实验小组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水或盐水做实验,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课文第27 页图 11 11 中。(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铁块受到的浮力:F 浮 GF ,铁块排开的水重G 排 G 总G 杯,将计算结果填在课文第27 页。比较 F 浮和 G 排的大小

75、。5、得出结论:(1)把上述实验结果跟其他小组交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34 页(2)概括实验结果,得到实验结论,将实验结论填在课文第27 页。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师:上述结论是阿基米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三、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明达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四、课堂练习:1、讨论解答课文第27 页最后一自然段中问题1

76、:可以用哪些方法知道体积是50cm 3 的物体完全浸没在清水中时,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2、阅读课文第28 页“ STS”,讨论:悬浮隧道是用钢材、水泥等材料制成,在海水中不但没有下沉,而且受到“巨大”的浮力?五、作业:物理作业本本节练习 9. 3 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沉浮;2、通过观察实验,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沉浮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实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难点:利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分析解释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多媒体、

77、演示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什么叫浮力?浸在任何液体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提问 1)2、物体受到浮力F浮=V排液g (提问 2)(二)导入新课:通过对木块、铁块放入水中、鸡蛋放入盐水中分别上浮、下沉、悬浮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1、 如甲图,当 F浮G 时,合力方向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34 页直向上,物体就上浮。2、如乙图,当F浮G 时,合力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就上浮。当 F浮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在液体中就上浮。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在液

78、体中就下沉。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可悬浮在液体中。巩固新知:分组讨论1、 甲、 乙两实心物体质量相同,放在水中, 甲悬浮在水中, 乙漂浮在水面上, 由此可以判断 () 。(提问 5)A、甲受到的浮力大;B、乙受到的浮力大;C、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D、无法判断。2、把铁块沉没在水中时,铁块会,浸没在水银中会。实验探究:怎样使密度大于水的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提问6)学生做实验:用过牙膏袋、橡皮泥、铁皮等。(通过实验后发现: (分组讨论:提高7)1、 两次牙膏袋所受到的重力G甲和 G乙的关系是: G甲=G乙。2、两次排开水的体积V甲和 V乙的关系是: V甲V乙。3、两次所受到的浮力F

79、浮甲和 F浮乙的大小关系是:F浮甲F浮乙。 )板书结论: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排开更多水,从而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轮船、汽球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二、物体沉浮条件应用:1、潜水艇(先做一个圆球放入水中上浮和下沉的演示实验)。2、升入天空热气球。3、运用多媒体播放潜水艇密度计工作原理。我学我用:1、 甲、 乙两实心物体质量相同,放在水中, 甲悬浮在水中, 乙漂浮在水面上, 由此可以判断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34 页(提问 8)A、甲受到的浮力大B、乙受到

80、的浮力大C、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D、无法判断2、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提问 9)A、轮船受到的重力;B、轮船受到的浮力;C、轮船排开液体重量;D、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实现沉浮的。 (提问 10)4、汤圆在水中煮一段时间就会漂起来,是因为汤圆受热膨胀,浮力缘故。(提问 11 )5、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不同之处是:悬浮鸡蛋水中,而漂浮是部分浸入水中。 (提问 12)五、小结:本节课学习: 1、物体的沉浮条件;2、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应用。六、作业 : 物理作业本本节练习 9. 4 神奇的升力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压强和

81、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重点解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教学难点对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1、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2、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3、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一)学生实验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

82、5 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 ,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2、 将一张纸折成形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34 页3、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 ,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图4) ,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5、 两个乒乓球用绳拴好,手提绳将两个球平

83、行放置,向两个球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现象。6、把一根长10 cm 左右的饮料吸管A 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 的管口贴靠在A 管的上端。往B 中用力吹气,观察现象。7、 轻轻捏着一个轻质小勺的勺柄,能使小勺在手指间晃动自如,打开水龙头,让水稳定的往下流,把勺子的凸面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二)现象汇总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1、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2、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3、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

84、: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比如, “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 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3、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四、应用类比、深入课题利用类比的方法,把研究课题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转移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上来,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种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85、。甚至于思维程序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提出问题:气体压强和流速有这样的关系,那么液体呢?进行类比:气体和液体有许多相似性,可以类比的猜想。形成假说: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实验检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验证。比如两只塑料泡沫小船并列放入水中,加快中间水的流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34 页生活应用:热水器中冷热水的混合(可以进行课堂演示)。当水平管中不断有冷水通过时,管内压强减小,热水会沿竖直管上升与横管中的冷水混合。四、归纳小结:让学生

86、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五、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10. 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借助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悟分子的大小。3、对微观世界发生兴趣,乐于探索粒子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1、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2、感受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分析、练习。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借助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板书:认识

87、分子二、进行新课1、学习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这个关于物质组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猜想,同时了解原子的意思:不可再分割。2、什么叫分子?1)让学生自学课文,知道:181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2)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物质结构思想。3、分子的大小1)运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无法看到,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 10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要求学生知道其测量思路,计算方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88、- - - - - -第 30 页,共 34 页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 10. 2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与中子。了解今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2、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 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3、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微观世界的尺度。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解、练

89、习。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的有关知识。2、提出问题: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吗?板书: “解剖”原子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原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分子有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2、电子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电子及其特征,知道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辩证思考,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模型。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实验的检验。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 ,知道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4、质子和中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核

90、也是有结构的,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这点。知道质子和中子各自的特征。5、原子的结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34 页1)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2)知道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已得到确定的粒子有800 多种。3)质子和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6、微观世界的尺度结合图 516,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尺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91、。本节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表明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已基本掌握并能用于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0. 3 飞出地球 10. 4 宇宙深处教学目标1、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日运行,形成太阳系。同样,由于地球的引力,才使地球周围的一切被牢牢地吸引在地球的周围,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2、知道地球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3、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

92、探索宇宙产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 “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2、万有引力定律。3、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讲解、练习。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诱人猎奇,发人深思!宇宙到底有多大?人们能不能飞出地球去?板书:飞出地球二、进行新课1、古人的宇宙图景和日心说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及各自的含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2 页,共 34 页2)知道观察是研究天体运动的最基本的方法。2、飞出地球1)会用类比法学习万有引力定律。2)了解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

93、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3)知道地球上的物体必须要有很大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4)知道三个宇宙速度。3、从太阳系到银河系1)离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2)知道银河系是由1300 亿颗恒星形成的巨大星系,以及它的范围。3)知道光年的含义。4、宇宙到底有多大?1)现在人们的视野能达到的范围。2)知道总星系。3)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5、开发新家园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 ”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天体上去创建新的家园。指导学生发挥畅想

94、,想像人类未来的新家园的蓝图。6、天体的演变指导学生阅读,认识天体也是有生命的。知道“黑洞”及其特征。1)密度极大;2)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3 页,共 34 页2)知道观察是研究天体运动的最基本的方法。2、飞出地球1)会用类比法学习万有引力定律。2)了解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3)知道地球上的物体必须要有很大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

95、,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4)知道三个宇宙速度。3、从太阳系到银河系1)离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2)知道银河系是由1300 亿颗恒星形成的巨大星系,以及它的范围。3)知道光年的含义。4、宇宙到底有多大?1)现在人们的视野能达到的范围。2)知道总星系。3)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5、开发新家园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 ”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天体上去创建新的家园。指导学生发挥畅想,想像人类未来的新家园的蓝图。6、天体的演变指导学生阅读,认识天体也是有生命的。知道“黑洞”及其特征。1)密度极大;2)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4 页,共 3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