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378754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3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掌握(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章】导论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2.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3.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第一 .劳动者的劳动;第二 .劳动资料;第三.劳动对象。(2)劳动对象有两类:第一.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第二.经

2、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即原料或材料。(3)劳动资料包括: 第一 .生产工具; 第二 .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容器、 厂房、仓库、 的道路、 土地等。(4)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过程的新要素:科技、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4. 生产力构成因素及其作用(1)生产力构成:人的因素 - 劳动者;物的因素-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象) 。(2)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技术发

3、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 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第一.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

4、构、具体方式;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积极的反作用。表现在:分配、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换、消费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2)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因为:第一.生产力总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

5、化而变化;第二 .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超越生产力发展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9.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

6、律;第三.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利用客观经济律能动地改造世界。10.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1)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特点:第一.它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第二.经济规律随一定经济条件而产生和发生作用,具有历史性;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2)经济规律的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

7、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因为 : 第一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第二.商品包含的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第三 .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2.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 .社会分工;第二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决定性条件)。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区别在于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市场经济是市场对

8、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它与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相对应。(2)联系:第一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4. 商品两因素及其特点(1)商品的两因素:第一 .使用价值;第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其特点是: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 .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第三.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第四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3)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

9、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特点: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 .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第三.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5. 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 .两者是统一的 ,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即: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两者又是相矛盾的。即:A.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是使用价值,目的却是为了价值;B.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商品的内

10、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第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见 3)6. 劳动二重性及其特点(1)劳动二重性:第一 .具体劳动;第二.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的特点:第一 .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与特定的生产关系无关;第二.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第三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3)抽象劳动的特点:第一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第二.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第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7.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第一 .两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第二 .两者又

11、是矛盾的。即: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的范畴。8. 劳动两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 .劳动两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劳动两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两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两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9.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变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

12、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2)价值量的决定: 第一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3)价值量的变动:第一.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第二.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10 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1)劳动生产

13、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2)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3)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商品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1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

14、照私人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着矛盾,表现在:第一.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第二.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商品的内在矛盾包括: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第二 .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 .这一矛盾决

15、定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2. 商品和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商品交换从表面上看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关系。(2)价值也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3. 价值形式的内容及其依次所经历的阶段(1)价值形式的两极包括: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阶段:第一.简单价值形式;第二.扩大价值形式;第三.一般价值形式;第四.货币形式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

16、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4. 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2)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3)货币与普通商品的不同点:第一 .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即: A.由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B.由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第二.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15. 货币的职能(1)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依次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7、。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2)价值尺度的特点:第一.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第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第三.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3)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因而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第三.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引起买卖脱节,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4)贮藏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第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不会出现通货膨胀。(5)支付手段的特点:第一.支付手段产生于商品的赊账买卖,进一步作用于清偿债务

18、,或支付租金、工资等活动;第二 .支付手段使货币支付和购买在时空上分离,形成债务锁链,加深了危机的可能性;第三.支付手段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6)世界货币的特点: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16.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一 .商品价值。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第二 .货币价值。 商品的价格变化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第三 .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供过于求,价格就下跌;第四.纸币的发行量。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17. 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

19、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 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第二.商品价格水平(两者的乘积是商品价格总额) ;第三 .货币流通速度。(3)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货币流通规律发生了变化,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定时期内流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

20、付总额中所需货币量 =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4)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18.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3)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第一 .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

21、较长时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19.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动而实行的。即商品生产者把生产要素从价格低的生产部门转移到价格高的生产部门,自发配置社会资源。 但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和破坏性。第二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作用是通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别

22、引起的。即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从而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一作用也有局限性。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这是价值规律对生产条件有差别、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的商品生产者起作用的必然结果。即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有可能发财致富,反之有可能破产陷于破产和贫困。【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存在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第二.少数人手中已经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第三 .上述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

23、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其实质是以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2.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1)流通形式不同。第一.流通公式不同:前者是;后者是挕? 第二 .买卖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第三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第四 .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2)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后者流通的内容是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24、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价值更大的价值。(4)运动的限度不同:前者的运动是有限度的;后者的运动是无止境的。3. 资本总公式矛盾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和途径(1)资本总公式矛盾:指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中表现出来的、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实现了价值增殖这一现象之间的矛盾。(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因为:第一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即,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25、因为它要以流通为媒介,而且也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购买到能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唯一途径。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它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特殊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是:第一.劳动力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一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

26、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三部分决定; B.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第二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 ,并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为它的购买者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资本家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3)资本主义

27、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4)工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产品的新价值( 即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两重作用)。 但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5)资本家为实现其生产目的必然要强迫工人用超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其生产剩余价值,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 价值形

28、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联系和区别(1)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产品新价值的过程。如果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那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如果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在补偿劳动力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值之后还有一个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3)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

29、过程的特征。7.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第一.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三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第四.资本是一种运动。8.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1)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2)依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9.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公式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第一 . ;第二. 必要劳动时

30、间必要劳动10. 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途径第一 .提高工人的剥削程度(包括 :A.提高劳动强度、 B.延长劳动时间、 C.压低工人的工资); 第二 .增加可变资本总量。11. 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1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工作日的界限及其确定(1)绝对剩余价值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工作目的界限: A. 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B.最高界限 ,取决于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3)工作

31、日实际长度的确定:由于资本家要求延长工作日的权力和工人要求正常工作日的权力都为商品交换原则所承认,因此,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13.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第二 .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又必须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料价值 .为此 ,就要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 .资本主

32、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为起点的。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它引起资本家之间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竞争,结果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全体资本家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14. 超额剩余价值(1)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时所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2)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也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3)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当新

33、技术普遍采用后,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但从整个社会看,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持续不断地出现的。1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联系: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区别:第一.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不变条件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技术变革为条件的。第二.获得者不同。绝对剩余价值可以为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为全体资本家获得。第三.在资本主义

34、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初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在现代则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16. 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第一 .价值的实体和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再先进的机器也不创造价值;第二 .自动化机器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劳动者仍然是生产的主体,剩余价值由总体工人创造;第三 .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特别高、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劳动;第四.来源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过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17.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 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

35、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表现在:第一.这一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 .这一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这一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18.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在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而不是劳动。因为: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但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第二 .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第三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

36、四 .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之后才开始,但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资本主义工资从本质上看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19.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了工资形式后,第一 .掩盖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在量上的差别;第二 .掩盖了劳动者的工作日中存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分割、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从而使资本主义剥削具有隐蔽性

37、。20.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相互关系第一 .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第二 .计时工资是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第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在本质上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第四.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剥削。21. 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第一 .劳动力价值;第二 .劳动力供求关系;第三.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第四.物价变动(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与物价变动成反比变动;名义工资和物价同时变动,实际工资变化取决于两者变化速度的对比);第五 .捐税负担。【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1. 社会再生产(1) 社会

38、再生产指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2)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3)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4)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分为内含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 .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第三 .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以上表明: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 资本主义扩大再

39、生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第一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第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第三 .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工人的活劳动。4.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客观必然性(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价

40、值。(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第一.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动力;第二.是竞争规律的外在压力。5.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取决于剩余价值划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积累基金比例越大,积累规模大。(2)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不变条件下,积累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表现在: 第一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第二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导致商品价值量下降,可以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越大对资本积累越有利;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

41、小。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剥削到的剩余价值量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6.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7.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构成从物质形态看,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2)资本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

42、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8.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第一 .基础不同。资本积聚以积累为基础;资本集中以资本合并(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为基础,以竞争和信用为经济杠杆。第二 .结果不同。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三.速度不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其增长速度慢;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其增长速度快。(2)联系:第一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第二 .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度;第三 .资本集中速度的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9. 相对过剩人口是

43、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1)随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表现在 : 第一 .在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长了,但相对量却减少了;第二 .在原有资本有机构成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提高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也减少了。(2)随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长。表现在: 第一 .大量妇女儿童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第二 .大批破产的小生产者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第三、在竞争中破产的一部分中小资本家成为雇佣劳动者。(3)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需要而言的过剩人口,它完全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因而是资本主

44、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0.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需要、以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11. 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第一 .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第二.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第三.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12. 无产阶级贫困的具体表现形式(1)无产阶级贫困表现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国

45、家的全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所占比重与资产阶级所占比重相比,日益相对地下降。(3)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时会出现绝对的恶化。表现在:第一.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并且在增加;第二 .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情况;第三 .大量的工人生活在贫困线。13.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以及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内容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与此同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使无产阶级日益陷于贫困。(3)资本主义积累一

46、般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两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14.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小生产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把小私有制变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产生:生产社会化(表现在:A.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B.生产过程社会化;C.产品社会化; D.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化; E.生产国际化等)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积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社会所有、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根据社会需要分配劳动产品;但资本

47、积累却使生产资料和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3)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为资本主义灭亡准备了掘墓人,即无产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和执行的三种职能(1)产业资本指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的资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48、- - - -第 12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其公式是:A G W P W- G Pm (3)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4)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的阶段、相应采取的资本形式和执行的资本职能: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其公式是: A G W Pm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采

49、取的是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其公式是:A W WPm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公式是:W G 2.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看,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包括: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是:第一货币资本循环形式。用公式表示是:G - W P W - G 第二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用公式表示

50、是:P W - G . G - W P ;第三 .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用公式表示是:W- G . G - W P W3.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基本条件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必要条件是:第一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第二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第三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进行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1)联系:资本循环和

51、资本周转都是个别资本的运动形式。(2)区别;第一.涵义不同。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第二.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所揭示的是资本运动所经历的阶段,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则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5.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次数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1)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其构成是 : 劳动时间生产时间 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非劳动时间自然作用时间资本周转时间 停工时间购买时间流通时间销售时间U (2)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间内资本价

52、值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是:N = - (3)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u 6.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特点以及划分的依据和目的(1)固定资本及其特点: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工具、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特点是:第一.其物质要素一次投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在整个使用期内不需要更新; 第二 .其价值根据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去。(2)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特点是: 第一 .其物质要素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必须随生产过程的替换而不断更新;第二.其价值随物质要素的一

53、次消耗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7.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第一 .划分的根据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第二 .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第三.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

54、的划分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后者的划分则是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8. 固定资本损耗的种类及其原因第一 .有形损耗,也叫物质损耗。原因:A.使用;B.自然力的作用。第二 .无形损耗,也叫精神损耗。原因:A.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资本贬值; B.新技术新发明引起的资本贬值(无形磨损造成的价值损失不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去)。9. 固定资本折旧、折旧费、折旧率(1)固定资本折旧是固定

55、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2)折旧费指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3)折旧率指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例。10.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1)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年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年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年总周转次数= - 年预付资本总额(2)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第一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变动。第二 .生产资本构成。其影响表现在: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即,固定资本比重大,流动资

56、本比重小,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慢 ,反之则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快 ,反之则慢。11.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一 .加快固定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少或避免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第二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第二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同年预付可变资本的比例。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提高年利润率;年利润率等于年剩余价值率年预付总资本)。12.

57、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一 .涵义不同。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指一次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第二 .说明的问题不同。 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一次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量上不同。在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大于1 时,年剩余价值率必然大于剩余价值率。13. 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第一 .数量和规模不同;第二 .包括的内容不同,即: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则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

58、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14.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3)从社会总产品出发,也就是从社会总商品资本出发。15.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

59、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货币形式后 ,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2)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因为: 第一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并在补偿资本价值的同时获得剩余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第二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因为只有上一年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16.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第

60、一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c + v + m ;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第二 .社会生产相应分为两大部类。即:第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第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17.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实现条件(1)实现过程 : 第一 .第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二 .第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三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2)实现条件 :第一 .基本实现条件:(v + m )= c ;第二 .引伸条件:(c + v + m) c + c ;第三 .引伸条件:(c + v + m)( v + m )+ ( v + m ) 。18. 社会资本扩大

61、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1)前提条件:第一()C 第二 . ( C)()(2)实现条件第一 .基本实现条件:()(CC)第二 .引伸条件(C)(C C)( C C)第三 .引伸条件(C)()()19.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指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会发生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快;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要比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快的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62、:第一 .随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的增长必然快于可变资本资本的增长 ,从而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第二.要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得到保证 ,又要求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可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是 :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3)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排除在特定时期,由于各种暂时因素作用的结果,出现消费资料生产增长速度快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速度的个别现象;也并不意味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2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63、根源和周期性爆发的原因(1)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2)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第一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3)周期性的爆发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21.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阶段、形成的原因和战后的新特点(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指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

64、2)形成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3)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第一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第二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第三.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第四 .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第六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1. 生产成本及其对资本家的意义(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 + v 。(2)意义 : 第一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是资本主义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第二.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

65、胜败的关键。(3)生产成本范畴中,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而没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2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1)在生产成本形成的基础上,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增加额,使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因此,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因为: 第一 .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表现为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本自行增值的结果,掩盖了它的真正

66、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第二 .利润被看作是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生产成本的余额,表现为流通的产物,进一步掩盖了其真正源泉。3.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 :第一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第二.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2)区别 :第一 .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两者在量上不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三 .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却表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4.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 .资本有

67、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第四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5. 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1)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等因素具有不同的利润率,是利润平均化的前提。(2)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导致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具体来说是: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导致各部门生产规模、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涨落,使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3)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生产部门的资本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其利润,结果形成了平均利润。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最新分配的结果。(4)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

68、润后,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6. 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2)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 第一 .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第二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7. 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 :第一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只是在质上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两者在量上仍是一致的;第二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又在量上与预付资本相联系而与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从而完全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剥削。8.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 :生产价格以价

69、值为前提,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区别 :第一 .涵义不同。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第二 .质上不同。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价值同劳动耗费相联系;第三 .在量上 ,生产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一般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生产价格低于本部门创造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生产价格高于本部门创造的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生产价格才会等于价值。9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9 页学习

70、必备欢迎下载(1)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 .从全社会看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和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3)生产价格形成后,最先改进生产技术的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10.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第一这一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第二.这一学说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

71、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必须整个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11. 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条件(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2)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必要性:为减少用于流通中的资本、增加生产资本数量,产业资本家要求商业资本代替它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可能性:商品资本职能的特殊性和运动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可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 ,成为商业资本。(4)条件 :第一 .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分工;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

72、的投资。12. 商业资本独立存在的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的资本;第三 .可以加速产业资本周转;第四.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13. 商业利润及其源泉和实现(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执行商品资本职能而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由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2)商业利润的来源与实现:第一 .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商业资本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第三.通过价格差额;第四.通过剥削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时间。(3

73、)商业利率润只能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因为:第一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和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资本,也和产业资本一样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因此商业利润率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否则商业资本家就不愿意经营商业;第二.为获得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使商业利润率只能相当于平均利润率。14.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与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2)补偿的方法: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使商品价值增加,通过增大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加入商品的价值,而 只能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获得补偿。

74、15.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职工的剥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业职工和产业工人一样都是雇佣劳动者。第二.商业职工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但却能够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第三 .商业职工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商业职工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用来补偿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则被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商业利润。【第七章】生息资本和利息1. 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1)借贷资本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包

75、括:第一 .固定资本折旧费;第二.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第三.用于积累但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形成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有些资本家手中会有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需要寻求出路以取得收入;同时又会有另一些资本家为应付临时需要而要求补充货币资本,这 就必然会形成借贷关系,导致闲置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3)借贷资本本质: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既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体现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2. 利息的本质和来源(1)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既体现借贷资本

76、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2)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 利息率的界限及其决定利息量(1)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的比率。其公式是:利息率= - (2)利息率变动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借贷资本总量(3)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第三.习 惯和法律;第四.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经济政策等。4. 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因为 :第一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第二.借贷资本供给有超过需求的趋

77、势。5商业信用及其特点和局限性(1)资本主义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2)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 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包括:期票和汇票) 。(3)商业信用的特点是:第一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

78、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6银行信用及其特点(1)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2)银行信用的特点是:第一 .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7. 银行信用业务包括 :第一 .负债业务(通过吸收存款借入资本)。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是:a.职能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b.货币资本家或食利者阶层存入的货币;c.居民的储蓄存款。第二 .资产业务(通过放款贷出资本) 。其方式包括 :a. 期票贴现; b.

79、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c.投资业务。8. 银行资本的构成和银行利润的来源(1)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自有资本;第二.借入资本。(2)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开支后的余额。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银行利润的实现:银行资本通过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用银行雇员剩余劳动占有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从而获得按银行自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即银行利润。9. 股份公司的产生(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2)股份公司的产生:第一.它是单个资本和社会大生产矛盾发展的产物。因为大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

80、使单个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第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的。因为股票的大量发行一般是通银行来进行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10 股票和股息(1)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2)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1 股票价格及其决定因素(1)股票价格等于一笔货币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其公式是:股票价格= 股息 /存款利息率。(2)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股息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81、。(3)影响股票价格的其他因素还有:股票的供求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经济周期、物价变动、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政治因素、投机因素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与地租1.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1)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第一 .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超经济强制;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 ,以剥削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82、值为基础,体现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第二 .封建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第三.封建地租体现封建地主同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2. 租金与资本主义地租的区别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租赁土地的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包括: 第一 . 地租;第二 .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第三 .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3.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

83、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生产价格所形成的。(2)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具体包括: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b.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c.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由于上述条件不同,等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必然不同,从而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由于农产品是按照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因此投资于中等和优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便可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3)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的竞

84、争受到限制,从而经营优等和中等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其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并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4)级差地租产生的源泉: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4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与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区别(1)含义不同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不同:级差地租一般采用粗放经营方式;级差地租则采用集约经营方式。(3)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占有者不同:构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始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

85、;构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在旧的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占有,在新的租约签定后则归土地所有者占有。5.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与源泉(1)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构成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3)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4)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6. 土地价格及其决定和变动趋

86、势(1)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其公式是:土地价格= 地租 /利息率(2)决定价格的因素:第一.地租数量的高低;第二.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成反比。(3)土地价格呈提高趋势。因为:第一 .地租有上涨的趋势。第二.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使利息率有下降趋势。【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趋势1. 垄断的形成和基本特征(1)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2)自由竞争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表现在:第一.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第二.自由竞争使资

87、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第三.经济危机造成大批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第四 .经济危机的出现也有力地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3)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因为: 第一 .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表现在:A.一个生产部门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后,它们相互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B.这些少数大企业也有力量操纵和控制这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第二 .生产和资本集中又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表现在:A.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有必要暂时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共同谋求高额利润。B.一个部门内形成少数大企业,不仅使原有中

88、小企业无力与之竞争而且也使能与之竞争的新企业难以产生,从而自然居于垄断地位。(4)垄断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垄断的实质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垄断是一种经济权力;第三、垄断的基础是大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占居支配地位。2. 垄断组织的形式第一 .卡特尔;第二.辛迪加;第三.托拉斯;第四 .康采恩;第五 .混合联合公司(二战后占主导地位)。3. 垄断利润及其途径和源泉(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2)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第一.榨取垄断企业内部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第二 .通过垄断价格占有非垄断企业工人生产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

89、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掠夺工人出卖劳动力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收入;第四 .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第五.通过不等价交换掠夺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源泉:归根到底来源于国内外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 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关系(1)垄断价格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加垄断利润。具体分为垄断高价和

90、垄断低价。(2)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确定的基础仍然是价值;第二 .垄断价格并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第三.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仍然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垄断价格形成后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即: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4)垄断价格的形成仍然要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影响。5.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因为:第一.垄断不能消灭与竞争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第二 .在垄断占统治地位条件下,仍然存在不少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

91、仍然存在竞争;第三 .垄断企业之间和内部也存在竞争。6. 垄断时期的竞争形式第一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第二.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第三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第四 .占次要地位的自由竟争(即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7. 垄断时期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的特点第一 .竞争的目的不同。 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有新的变化。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手段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垄断时期竞争采取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即除经济上采取价格手段外,还采用各种非价格手段,采取各种政治强制手段以及暴力手段等;第三.竞争的激

92、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即垄断时期的竞争特别激烈 ,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加严重;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场所主要在国内市场;垄断时期竞争的范围已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8. 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1)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成长的资本。(2)金融资本的形成:第一.工业生产与资本集中和银行之间的竞争促进了银行资本的集中;银行业集中又导致银行垄断的形成,使银行具有新作用,即从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第二.银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银行新作用的出现, 促使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贷款、购买工业企业股票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

93、创办工业企业;同时,工业垄断资本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去控制银行或自己创办银行,实行了资本融合;第三.工业垄断企业和大银行之间在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最后,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联合三条途径,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逐渐溶合生长为金融资本。(3)金融寡头的统治:金融资本形成的同时,产生了金融寡头。第一.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参与制 ” 实现的;第二 .金融寡头通过 “ 人事联合 ” 实现其在政治的统治;第三.金融寡头通过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控制报纸、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各种机构和企业,实现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统治。9. 战后金融资本统治进一步加

94、强的表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 .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大增强,拥有和支配的资本大量增长;第二 .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第三.金融资本通过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使其经济统治从国内扩展到国外。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前后发展的特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初期,在一战和30 年代大危机期间得到发展,但带有暂时的,军事的性质。(3)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基础上迅速发展,具有

95、持续、稳定的特点。11.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2)具体说来: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超过了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第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私人垄断资本主导下的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第三、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私人垄断资本集团无法缓和这些矛盾。)1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第

96、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第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第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呈现全面性、经常性和稳定性;第四、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着明确的理论依据。1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1)形式:第一.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为一体,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私人垄断企业经济运行从企业外部,间接地进行干预和调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其内容括:A.国家向私人垄

97、断企业定货或采购;B.国家向私人企业贷款和调节利息率;C.国家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补贴;D.国家提供科研经费,向私人垄断提供科研成果;E.国家通过实行 “ 经济计划化 ” 和“ 福利国家制度 ” 来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等。(2)实质:第一.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利用国家机器的手段;第二.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形式。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实践方面: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日益国家解决的经济问题;第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国际经济协调需要国家出面

98、。理论方面:战后确立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系统理论。(2)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和目标。调控的对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算法问题。调控的目标:第一、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二、保持物价稳定;第三、实现充分就业;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分别实施扩展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2)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

99、施货币供应量管理以影响利率、投资和消费,调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借助于三大工具来进行。即:第一、改变银行法定准备金率; 第二、 调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第三、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型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3)产业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目标选择产业政策实施。4)收入政策。包括对收入结构和收入总量的调节。(4)此外,还有经济计划和法律手段等1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及其局限性(1)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可以兴办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第二 .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00、,在调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第三 .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综合调节,使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发展;第四.在一定时期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第五 .使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些协调。(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第一.财政支出增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使人民税赋加重,进一步削弱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与消费矛盾更加发展,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第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 滞涨 ” ;第三 .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果形成公私债台高筑

101、,加剧财政金融危机;第四 .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丝毫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义性质;第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使资本主义矛盾暂时得到缓和,无法阻止这些矛盾随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进一步尖锐化和复杂化;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16.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从资本形态上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

102、本输出;从资本主体上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2)资本输出的必要性。表现在: 第一 .垄断统治使国内形成了大量过剩资本;第二 .资本投放的最佳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输往经济落后国家。(3)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发展已使落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 .落后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第三.垄断在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为大量资本输出的许多便利条件。17. 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1)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是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其它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2)对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作用:第一.使资本输出国

103、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后果:第一 .使输出国食利者人数增长,进而成为食利国;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第三.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对输入国的作用和后果。第一.促使输入国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和畸形发展,成为输出国的经济和政治

104、附庸。18. 战后资本主义输出的新特点第一 .资本输出流向从输往经济落后国家为主变为发达国家之间互相输出资本为主;第二.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很快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第三 .私人资本输出更多采取直接投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主要采取包括贷款和赠与在内的对外投资。19. 战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1)战前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2)战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表现特点是:产业资本国际化。(3)产业资本国际化指私人或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20. 跨国公司及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垄断组织主要形成的原因和作用(1)跨国公司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

105、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2)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一、是二战后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第二、是为了从经济上控制所在国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第三、是为了从政治上维护自身利益而干预所在国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立“ 国中之国 ” 的需要。(3)作用:第一、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导致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市场经营方式的全球化、不发达国家经济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的更加自由化。第二、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第三、导致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的

106、矛盾,如国家主权与公司干预的矛盾、国家战略和公司战略的矛盾、东道国国家利益和跨国公司利益的矛盾,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2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第一、新科学革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新科技革命使社会分工从国内分工进一步向国际分工扩展;新科技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把各国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科技革命造就的高效率信息和运输条件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二、伴随着生产

107、国际化的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微观主体的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推动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进一步促使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产品贸易的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2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双重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以信息或网络经济为特色;第二、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第三、以多元行为主体来构成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关系;第四、以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来沟通各国的经济联系。(2)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第一、

108、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第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是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整体;第三、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为解决世界性范围内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条件。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第一、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第二、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第三、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向全球范围扩展。23. 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与方式(1)国际经济协调是指由国家出面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干预,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环境保

109、护、生态平衡、能源政策等多方面。(2)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第一.是战后科技革命推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第二.是调节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客观要求。(3)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方式。1)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商。如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2)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协商各国经济政策。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3)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等。24. 国际垄断联合组织对国际经济调节的两重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缓和与解决了资本主义各国面

110、临的某种共同性的问题和矛盾,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2)局限性: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5.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根源及其原因(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指:资本主义经济时而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趋势和时而表现为停滞的趋势。(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垄断的统治。(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定时期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一.生产力总是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第二.垄断时期存在的各种竞争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局部调整也在相当程度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4)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停滞

111、的原因:第一、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可以主要通过规定垄断价格、霸占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第二、垄断资本家是否采新技术是以能否带来更多的利润为根据的,而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因而,垄断统治会阻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和推广。26.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关系第一 .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同时存在;第二.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部门、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交替占优势;第三 .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最终仍是停滞趋势占上风。27.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带来种种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的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货币信用危机和社会生活危机的交织并存;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2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2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