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730937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9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一、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4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5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6.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 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

2、质,教给学生在图形中如何辨认它们 . 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2)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顶角性质的证明和书写格式.要证明两角相等,这对于刚学习推理证明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至今为止已经学过的关于两个角相等的定理,使学生自己联想到“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定理,从而受到启发获得证明的思路可先结合图形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然后再“翻译”成符号语言的几何推理格式要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确每一步推理的根据5.1.2 垂线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4. 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5. 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

4、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 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 (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5.1.3 同位角、同旁内角、同旁内角一、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难点为

5、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 2对,同旁内角2对(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

6、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一)生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疑点正确理解新概念(四)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3通

7、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 由此可见, 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 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 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

8、,即异面直线另外, 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 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重点平行公理及推论(二)难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解决办法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5.3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

9、维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 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 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

10、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5.3.2 命题、定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2 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二、教学方法1、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11、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2、命题是 数学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 这是错误的命题(2)是否是命题: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1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 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 也叫做命令句 ) “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 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 ! ”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3)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有些命题, 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

13、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另外命题的题设( 条件 ) 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 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 必备的能力, 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难点: 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

14、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 “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5.4 平移这一章节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两个结论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条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1.1 有序数对有序数对的定义: 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的各自表

15、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 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水平的数轴称为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 轴或纵轴,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原点: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注意: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6.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

16、下:(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 轴、 y 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 )向右(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y)) ;将点( x,y) 向上(或向下)平移b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x,y-b).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

17、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 个单位长度。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1 三角形的边1. 按照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3)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2.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这边主要是通过作图让学生熟悉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区别, 让学生自己看出等腰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

18、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模型,让学生自己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运用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证明. 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 二、重点、难点分析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 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证明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

19、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3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转化的数学 思想;4讲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二、教学方法(1)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2)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四边形的一条对

20、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3)本节用到的 数学 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 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 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 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 而四边形就

21、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 所以在四边形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22、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难点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用大括号来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重点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三)疑点及解决办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

23、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本节分为代入消元法(代入法)和加减消元法(加减法)两类代入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熟练运用代入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教学方法教学时, 应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这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把“二元”转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早一些指出消元思想和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方

24、法,这样,学生就能有较强的目的性三、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代入法教学难点在于灵活运用代入法,这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 另一个难点在于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后,不知道应把它代入哪一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比较简便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将“二元”转化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重点使学生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难点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三)疑点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四)解决办法一方面 复习 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选择用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加减法:一

25、、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能运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本小节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与在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或者都乘以、 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运用这项知识(这里也表现为一种方法),有时可以简捷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因此学生同样会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兴趣. 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积极性 .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能灵活运用 .这种方法同样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和某些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精选学习资

26、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难点: 灵活运用加减法的技巧,以便将方程变形为比较简单和计算比较简便,这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三)疑点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四)解决办法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节主要是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得出问题的解答。重点、

27、难点是不知如何列出方程式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2会解某个方程只有两元的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3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过程中化三元为二元或一元的思路二、教学方法1.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由于方程较多,学生容易出错因此,应提醒学生注意,在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比原方程组少一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原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一般都至少要用到一次2. 消元时,先要考虑好消去哪一个未知数开始练习时,可以先把要消去的未知数写出来(如教科书在分析中所写的那样),然后再进行消元在例 2中,如果先确定消去,那么这三个方程两两分组的方法有3种;与,与,与我们可以从中任选2种

28、消去 这里特别要注意选定2种后, 必须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果违背了这一点, 所得的两个新方程虽然各含两个未知数,但由它们组成的方程组仍然含有三个未知数,这在实际上没有消元三、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难点是解法的灵活运用能够熟练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是进一步学习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的基础1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这样的方程组就是三元一次方程组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仍是用代

29、入法或加减法消元,即通过消元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3如何消元,首先要认真观察方程组中各方程系数的特点,然后选择最好的解法4有些特殊方程组,可用特殊的消元方法,有时一下子可消去两个未知数,直接求出一个未知数值来5解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转化”基本思想,可以推广到“四元”、“五元”等多元方程组,这是今后要学习的内容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2知道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解”的不同点3. 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并且能把

30、数轴上的某部分数集用相应的不等式表示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类比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法2学生学法: 明确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熟练地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特别注意: 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三、重点、难点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难点为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1. 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意义的异同点相同点:定义方式相同(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

31、做方程的解);解的表示方法也相同不同点:解的个数不同,一般地,一个不等式有无数多个解,而一个方程只有一个或几个解。2.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区别与联系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等式的解是指满足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某个值, 而不等式的解集,是指满足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所有的值,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了解集,解集中包括了每一个解注意: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解集中的任何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第二,解集外的任何一个数值,都不能使不等式成立3.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地, 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多个解,其解集是某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一个最简单的不

32、等式表示出来。(2)用数轴表示注意: 在数轴上, 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所以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应牢记:大于向右画, 小于向左画; 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9.1.2 不等式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难点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三)疑点如何把题目

33、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 符号(四)解决方法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 ( 或除以 ) 同一负数时, 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34、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ax+b0或 ax+b0(a 0)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不同点:在进行第(1)步去分母和第(5)步将项的系数化为 1的变形时,要根据同乘(或同除)的数的正负,决定是否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当然,如果不能确定同乘(或同除)的数的符号时,就要进行讨论这正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注意: ( 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2)解不等式时,上述的五个步骤不一定都能用到,并且也不一定按照自上而百的

35、顺序,要根据不等式形式灵活安排求解步骤熟练后,步骤及检验还可以合并简化(一)重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并准确地求出解集(二)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避免变形中出现错误(三)疑点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四)解决方法观察比较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步骤的区别及注意点,从而更准确地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并重视易出错的环节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36、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并准确地求出解集难点是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求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不等式在中学代数中是研究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大值、最小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等,都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不等式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 内容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不等式的求解和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处理解不等式的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 解各类不等式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解一些由简单不等式所组

37、成的不等式组1. 在构成不等式组的几个不等式中这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必须含有同一个未知数;这里的“几个”并未确定不等式的个数,只要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都行2. 当几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时,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3. 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共归结为下面四种基本情况: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并准确地求出解集难点是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求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不等式在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学代数中是研究问题

38、的重要工具,例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大值、最小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等,都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不等式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 内容的基础 学习和掌握不等式的求解和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处理解不等式的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 解各类不等式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解一些由简单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1. 在构成不等式组的几个不等式中这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必须含有同一个未知数;这里的“几个”并未确定不等式的个数,只要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都行2. 当几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时,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3.

39、 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共归结为下面四种基本情况:【注意】其中第(4)个不等式组,实质上是矛盾不等式组,任何数都不能使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 所以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说其解集为空集从上面列出的表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来不等式组公共解的一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一大一小中间找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一、教学目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

40、数据中的作用. 4、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分析参与从收集数据到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利用统计图合理的描述数据,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用表格整理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10.2直方图一、教学目标初步掌握用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 经历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解决实际。二、重点、难点分析组距: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频数: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