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295079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3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一、教务处严格查备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部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要求提前一周的备课量。二、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三、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 人。四、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 分钟。五、教师讲授课不得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 分钟) 。六、学生课堂违纪,要求课后处理。 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种,避免矛盾激化,不得因此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七、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

2、生均可)。八、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最佳质量) 。九、下课 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十、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沉和浮” 、 “热” 、 “时间的测量”、 “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沉和浮单元: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

3、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7 页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热单元: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时间的测量单元: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

4、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地球的运动单元: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 ) 的模式。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五个班,每班学生人数均为38 名左右。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

5、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学目标:1.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2.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

6、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六、教学措施: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

7、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七、教学进度如下表:精

8、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7 页五年科学下册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内容节数备注1 34 8 1 单元 1、2 课2 妇女节2 11 15 1 单元 3、4 课3 3 18 22 1 单元 5、6、7 课3 4 25 29 1 单元 8 课、机动、单元复习3 5 41 5 2 单元 1、2 课2 清明节6 8 12 2 单元 3、4、5 课3 7 15 19 2 单元 6、7、8 课3 8 22 26 机动、单元复习、机动3 9 29 53 3 单元 1、2课、机动3 劳动节10 6 10 3 单元 3、4、5 课、3

9、 11 13 17 3 单元 6、7课、机动3 12 20 24 3 单元 8课、机动、单元复习3 13 27 31 4 单元 1、2、3 课3 14 63 7 4 单元 4、5 课、机动3 儿童节15 10 14 4 单元 6、7课、机动3 端午节16 17 21 -3 农忙假17 24 28 4 单元 8 课、单元复习、总复习3 18 7/1 5 总复习3 19 8 12 总复习3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7 页20 15 19 期末考查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

10、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2、比同体积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4、学习用控制变

11、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8、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 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9、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

12、,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5、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6、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7、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8、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9、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教学课时 : 八课时第一课时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7 页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13、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 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 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 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

14、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 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15、。)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 行表格

16、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 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17、 - - - - - - -第 5 页,共 27 页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 为避免划破桌面, 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 , 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

18、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 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 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

19、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

20、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 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教学回顾:本节课感觉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度过的,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做小石块、木块、塑料块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

21、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言语和学生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通过简单直接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第二课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7 页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 、学习用

22、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 ,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23、是很有意义的, 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

24、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 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 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 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

25、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7 页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

26、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 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

27、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 、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回顾:本课是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开始的,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解决沉浮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

28、沉浮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探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尝试,这已让我感到欣慰。另外,作为教师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用身边容易获得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大胆、反复尝试,力求沉浮现象明显,一目了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课时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

29、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7 页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 个,记录表(教材第8 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 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30、?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

31、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

32、格中。(教材第 8 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沉浮的部分规律。本节课利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为材料,改变形状使其漂浮于水面,并探索其中的

33、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通过预测与实验探究对比,目的明确,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很浓厚。对于实心橡皮泥只改变其形状,他们的质量并不改变,这一点上同学们都有共识。如何使我们手中的橡皮泥能够漂浮起来呢?做成船型、碗型,中间成空心,学生们的各种创新的想法一一付诸于实践。尽管由于橡皮泥过硬,但同学们的热情未减,一件件成功的作品漂浮于水面。与之前的实心形状相对比,现在的橡皮泥质量与体积是否发生了改变呢?质量不变,体积需要探究。经过前车之鉴,学生们这次的回答有点谨慎,迫不及待地想要用实验来说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34、- -第 9 页,共 27 页经过前面的实验铺垫,这次我让每个小组合作自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作业本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当老师的,要想把课上得完美,或者说让自己满意,就必须要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不管是课堂知识,还是课外资料,都要准备妥当,做到胸有成竹。第四课时课题: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

35、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 5 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 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 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

36、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 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

37、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 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38、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7 页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 1. 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 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 1. 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 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 1.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 、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1、4 造一

39、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进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教学回顾: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在测试的时候,学生不断的改进小船的构造,使得小船的载重量不断增加,学生在载重测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让本来沉下去的材料浮起来的经历。第五课时课题: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

40、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41、-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7 页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

42、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

43、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 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3 、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 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 ) 记录在表格中。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

44、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1、5 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回顾: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

45、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课堂气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7 页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第六课时课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

46、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 面和 16 面) 。教学过

47、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 :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 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 ,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

48、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 ( 排开的水量 )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9、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7 页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 ( 排开的水量 )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 )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回顾:学生已有了上一节课的经验,经过学生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对通过测量浸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拉力大小来证明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达成一致

50、意见。本课教学中,排水量的测量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难点。科学仪器室没有除了量筒外,没有可用于实验的能精确测量水的体积的仪器。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测量排水量,我改制了塑料杯,在塑料杯壁的上端打一个孔,在开孔处的外壁上粘接一个向下倾斜的管子。实验时在杯中倒满水,多余的水会从管子流出。实验时就用这杯水做实验,把物体浸入水中后,物体排开的水会流出杯子,流出的水即为橡皮泥在水中的排水量。现象直观,又容易用量筒测量体积。第七课时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51、”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 个、浓盐水、 40 克食盐、 40 克白糖、 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

52、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7 页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

53、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 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 :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 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

54、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 : 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1、7

55、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滴液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教学回顾: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一是在学生做第一个实验时,应该让学生把沉在杯底的马铃薯一一拿到讲台展示,这样更易于比较。二是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否更人性化,比如在记录加入物质量和沉浮情况时,把沉、浮、半沉半浮等情况标注细致,让学生便于准确记录。三是应该在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把实验器材收好,避免学生意犹未尽而无心听课。第八课时课题: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

56、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7 页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

57、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 、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 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 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

58、推测与验证: 1 、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

59、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 20 页中间的 2 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 ?注意: 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

60、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7 页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教学回顾:教学与清水、浓盐水同体积的马铃薯的重量测量时,学生实验数据几

61、乎是马铃薯比盐水重,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再去探索和出现数据问题的原因,我表示很遗憾,尽管我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能接受,但缺乏证据心里还是虚得很,也感觉不爽,有机会还再测一次。第二单元热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 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3、物体由冷变热或又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4、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1

62、、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2、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作出解释。4、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日进行自主探究。5、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6、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7、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2、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意接受客观事实。3、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4、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教学课时 : 八课

63、时第一课时课题: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7 页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2、尊重客观事实。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

64、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 、盖被子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

65、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

66、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四、小结 :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2、1 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7 页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

67、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学回顾:在本节课的探究中,更多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冷热,学生感受热穿少、冷增加衣服,喝太烫的开水时可以加一些凉水等,在解决衣服是否会给我们提供能量的思维验证中,引导孩子们认识,我们晚上钻进被窝前被子是怎样?过一段时间被子会怎么样?如果被子衣服会给我们提供热量的话,那么堆放一起的衣服是否会因此产生过多的能量而燃烧起来。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整理了前概念,修补了有缺陷的前概念,获得科学概念。第二课时课题:给冷水加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

68、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2、

69、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4、全班交流。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70、- - - - - - -第 19 页,共 27 页案。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4、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2、2 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教学回顾:为什么冷水会漂浮起来呢?学生的思维很奇怪,很少有学生会从重量上来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我天平都用不上。学生们回答的更多地是从塑料袋里面含有空气,这部分空气加热后变成气泡跑出来了,所以就浮了起来。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有水漏出来了。其实这点和材料有关系,教材上给我们展示的材料是一种并不能做到密封的塑料袋,很容易漏水,这一点对教

71、师实验操作还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第三课时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 感 、 态 度 、 价 值 观 : 意 识 到 学 习 科 学 知 识 , 要 运 用 到 日 常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

72、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 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 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

73、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7 页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小组要分工合作。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做好记录。注

74、意安全,小心热水。)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 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 、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

75、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 、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 5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 ,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

76、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2、3 液体的热胀冷缩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教学回顾: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科学课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老师应该花时间,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之道学生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第四课时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

77、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7 页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烧瓶、 L 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 、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

78、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 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讨论。(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

79、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板书设计:2、4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教学回顾: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

80、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第五课时课题: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过程与方法: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7 页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探究各

81、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教学准备:使用多媒体教学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教学过程: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3、 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

82、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现象。5、出示课件: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观察铜球

83、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三、金属热胀冷缩吗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2、阅读教材 38页的资料。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板书设计:2、5 金属热胀冷缩吗铜、钢 . 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锑 、铋 - 热缩冷胀)教学回顾:在这节课

84、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实验多,在时间上有些不充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表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铜球要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不能通过金属环。为什么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像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等问题。如果能借机深入分析,对以后学生科学思维的拓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27 页第六课时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

85、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使用多媒体教学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 、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86、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2、交流手的感觉。3、出示课件,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 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8、出示课件,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二、热在金属片中的

87、传递1、出示课件: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2、6热是怎样传递的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教学回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27 页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

88、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课的真正目的。这节课我还尝试着第一次用摄象机把同学们的实验过程拍摄了下来,这样既很好地回顾了实验过程,引导大家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兴趣,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可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运用。第七课时课题:传热比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

89、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难点 :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教学准备 :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过程 : 一、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

90、,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

91、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27 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

92、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 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板书设计:2、7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 -热的良导体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 -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 教学回顾: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第八课时

93、课题: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

94、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95、27 页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6、交流实验结果。三、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96、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四、保藏冰块比赛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 厘米。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板书设计:2、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热的良导体 -吸热快,散热快 -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 -吸热慢,散热也慢 -水温降得慢。教学回顾: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接触过多种保温杯,班级中就要现成的保温杯模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有的保温杯,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已经有了铁制材料的杯子导热速度快,它的散热速度也快,然而我们的很多保温杯取材多是不锈钢,传热速度也快。这是学生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在紧接着观察,发现在保温杯外有一层塑料,而塑料和最里层中间也有空隙,推测可能有保温材料在其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