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292053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湘夫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 、理解本文的主旨。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并掌握“ 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的写作技巧。2、掌握湘夫人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

2、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 9 篇)、招魂

3、,凡 23 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 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 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 大多是人神恋歌。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 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

4、治主张, 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 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 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6、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

5、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三、背景介绍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 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事湘君和湘

6、夫人。洞庭湖中有君山, 又叫洞庭山。 山上有二妃 (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 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 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7、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 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 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 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 进行了再创造, 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

8、,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 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四、课文诵读 1 、示范朗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

9、两个节拍。3、学生齐读五、字词梳理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渚 zh眇 mio罾 zng潺 chn 袂 m i汀 t ng遗w i搴 qi 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罾何为兮木上(鱼网)蛟何为兮水裔(边)朝驰余马兮江皋(边)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时不可兮骤得(轻易)3、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时不可兮骤得

10、,聊逍遥兮容与。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六、整体感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第一段(1)齐读:(2)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 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 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3)分析: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

11、心约会要失期。2、第二段(1)齐读:(2)译文: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 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3)分析: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 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3、第三段(1)齐读:(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 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 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

12、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3)分析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 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 与她一同前往。 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

13、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 但湘夫人并没有来。 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 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4、第 4 段(1)齐读:(2)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 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3)分析: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小结:这首优美的诗歌, 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 因思念深切、 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

14、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七、问题探究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 还是坚持不懈, 九死而未悔。

15、他的忧愤深广, 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

16、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 清丽如画。 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 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 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

17、,都是楚化了的, 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 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 “袂”、“

18、褋”(名词)等。 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 兼有五七言。 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 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归纳楚辞的特点: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 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 以娱乐神人。 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

19、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八、作业背诵湘夫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拟行路难(教材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二、教

20、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

21、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

22、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

23、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五、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

24、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 不患人之不己知, 我们要做的, 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板书设计】拟行路难鲍照认命不认命认命抨击悲愤无奈蜀相【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

25、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 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 当然是他的代表作 离骚。 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 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 但完成加以否认, 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在中国诗歌史上, 杜甫是集大成者。 所谓集大成, 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 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 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爱国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26、0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二、作者生平:杜甫( 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

2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 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 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 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 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 年

28、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 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 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 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写作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 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

29、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 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四、课文诵读(1)示范朗读(2)诵读指导丞相/ 祠堂/ 何处/ 寻?锦官 / 城外/ 柏/ 森森。映阶/ 碧

30、草/ 自/ 春色,隔叶/ 黄鹂/ 空/好音。三顾/ 频烦/ 天下/ 计,两朝/ 开济/ 老臣/ 心。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襟。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3)学生齐读五、整体感知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 三字意味深长, 高大茂密的

31、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思考: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明确】三、四两句

32、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 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 这种感受越强烈。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可见,三、四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 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

33、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的哪一方面?【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 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34、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明确】诗人写这首诗, 是为了追思、 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

35、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6、内容小结: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7、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 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六、延伸拓展1、比较阅读:

36、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阉诗话所引武侯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 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明确】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2、推荐阅读: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

37、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蜀相。书愤教案1、学习内容概述 :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推荐篇目” 。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 ,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4、能够背诵书愤。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情

38、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 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3.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 一 导入:1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老师适当发挥导入,略)2 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见课件)3、作者简介: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 )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二 诗

39、歌分析。(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美读。2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郁愤、悲愤、激愤,愤慨。提问: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学生答(略)投影(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 愤” 。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这是本课分析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行感知文意,描绘意境,然后老师适当投影讲解背景,详细的分析见多媒体课件。分析之后小结“愤”自然过渡到本诗歌方法的归纳,并举出适当的例子(见课件)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 字,虽无一 “ 愤” 字

40、,却句句皆 “ 愤” ,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 全诗以 “ 愤” 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 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 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托情于物精练形象(用典抒情)具体分析讲解 (见课件)“ 愤” 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 “ 愤情” 加以物化。 (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常跑到楼顶对着家乡的方向,看斜阳,读雁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41、- - - - - -第 1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投影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非常相似。 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 但意境截然不同。 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三 拓展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投影背景,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见多媒体课件)用选择题目对本课文进行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见课件)四 结语。“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 诗歌名句 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 个字以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