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292000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怎样与媒体打交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陶然一媒体的力量大众传媒既是公民监督和制约国家公权、消除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个人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盾牌。有人称它为与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政治力量比肩并立的“第四种力量” ,并代表民意履行对行政、立法、司法的制衡。在信息社会, 媒体传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这些信息向人们扑来时,人们不可能将它和事实作一一对应的检验,而是按照自然的“省力”原则, 对感兴趣的事物作出不经思考的直接判断。这种省力原则就是人们对直觉的“信念”,信念在舆论形成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人们在得到外界信息刺激后,进行逻辑推论的大前提。人的局限产生的思维惰性,为媒体影响人类留下了一个天

2、然的漏洞。当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都达到惊人的高度时,媒体的舆论力量就变得非常强大。我们经常满足于传媒报道的客观性,然而在我们不经意间,权威意志隐藏到内容背后,通过操纵信息的取舍来左右大众,让大众按媒体的需要来编织思路。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有矛就有盾。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向来以反映民情、表达民意为神圣使命。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也必须依靠大众传媒掌握各方面的动态,了解公共事务, 参政议政,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愿望。传媒机构与社会公众的这种政治结合,使传媒根植于雄厚的社会基础之上,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传媒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公之于众,将握有公权的执政者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同时,

3、传媒还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进行沟通、对话,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控诉和谴责,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从而实现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二、媒体的目的一个饭店刚开张,恨不得让全城的人都知道,都来吃饭, 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媒体的报道, 但媒体不会去报道一个饭店开张的消息,除非这个饭店有其特殊之处,如全城第一个五星级、 世界一流饭店在本城开设的第一个连锁店。同样, 像钱钟书和杨绛这样的大学问家, 对媒体来访或邀请一概拒绝,达到了不近人情

4、的地步,但媒体关于这对大学问家的报道仍不间断。这就是媒体的特性。媒体因新闻而生,为新闻而活。追逐新闻,这是媒体永恒的冲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追逐新闻的轰动效应,这是媒体不变的理想。什么是新闻,按陆定一对新闻所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人躲避媒体,更多的人则希望受到媒体的青睐。你追逐媒体,媒体却冷落你。但如果你是一个新闻人物,或掌握很多新闻资源,或善于制造新闻,媒体就会追逐你,跟着你的屁股后面转。这两种现象都比比皆是。媒体是功利和现实的。媒体不会盲目地关注一个对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关注一个对

5、象,媒体关注对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媒体需要你的时候就会采访你,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不会采访你。反过来,你需要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媒体不一定理睬你,除非你的动机和目的符合媒体的动机和目的。当然另一种情况除外,如你是一个在一城一地处于权力峰顶的人,你有足够的力量随意调动本城本地媒体,对媒体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媒体的动机非常直接而简单采访到它需要采访的对象,让它需要的对象出现在报纸上、杂志上、广播里、电视里,还有互联网,人们称之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现在很活跃。媒体需要采访对象的出现,身体的出现, 或者语言的出现。只要有这两者的出现,媒体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在理想的采访中,媒体希望你有更多的符合它要

6、求的(它希望的)表示,比如表情方面的微笑、兴奋、激动、紧张、愤怒、痛苦、悲伤、哭泣语言方面的赞成、拥护、 肯定、 否定,以及情绪、 心情、 场景随后,媒体把它的角色带给读者、观众、听众、网民。这就是媒体的目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位,明确地告诉了人们媒体的动机和目的,即媒体把在现场或间接采访到的情况,通过传播手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展示给受众。媒体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要把普遍受众人群关心的事采访到,然后及时地告诉大家。媒体的动机和目的源于受众人群的需要,没有受众的需要,媒体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理由。受众人群越多,信息需求越多,媒体的影响力就越大。媒体的受众是一个集群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概念,

7、 媒体不可能满足具体受众的需求。如温家宝总理去英国访问,可能有人关心温家宝坐的是什么专机,在英国吃什么饭、坐什么车、住什么样的房间,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不在这里,而在温家宝去英国访问的目的,他的行程, 他将会见谁, 他将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说些什么,如此种种。如何使报道充分地满足普遍受众的需求,是媒体真正的用力所在,媒体不是被动地满足受众,被动地满足受众是媒体最低的层次,主动地满足受众是媒体中间的也是普遍的层次,而高层次是挖掘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潜在需求,并引导受众关注点、关注方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媒体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最新、最多的信息。 大众关心刘晓庆偷逃的税款是多少,媒体就要想方

8、设法从税务部门了解到更多的信息,除了具体税额,还要掌握税额的构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刘晓庆的态度。媒体还想从司法部门了解到刘晓庆将面临怎样的刑事处理媒体要源源不断地报道新闻,要掌握更多的新闻线索。媒体的新闻线索有很多渠道,通常的有:部门、 机构提供的新闻线索,如媒体发布的各种会议的报道、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推出的政策的报道等,这是获取新闻的主渠道;记者、编辑获取的新闻线索,如2004 年 11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高人民币存款利率后,房地产行业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记者据此采访房地产商, 了解他们的对策;公众给媒体提供的线索,如某处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何处发生了警察打人事件。媒体希望你是“演员”

9、。这就是媒体的目的和动机。媒体是一个舞台,一个搭在大众(受众)和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之间的舞台。它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登上报刊、放进广播电视、互联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舞台,向大众宣传介绍, 大众通过这个舞台知道了这个人、这件事,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发生了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么事。媒体有影响大小、声誉高低之分, 作为媒体舞台上的你有上中下之分。媒体总是希望它的报道对象是上等“演员” ,什么是上等“演员”呢?首先是事情(相当于剧情)吸引人,越是重大的、新鲜的、离奇的事情越吸引人;其次是情节吸引人,

10、发生的事情越生动、曲折越吸引人;第三是背景、道具、音响等环境氛围吸引人,越是新颖、奇特、逼真越吸引人。这就是上等“演员” 。在媒体这个舞台上你是怎样的一个演员,由你来决定, 也由媒体来决定。而你的决定最终影响着媒体的决定。 对媒体来说, 你是新闻的源头, 你掌握着新闻资源,决定着与媒体的远近,决定着接近某种某类媒体或远离某种某类媒体。但媒体不是录像机,不是被动地跟着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走,不是被动的记录者。媒体听从新闻的召唤, 跟着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走,但却是在用媒体的眼光来看待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媒体在报道时,总是带着媒体特有的眼光。媒体的眼光决定着你在大众眼中和心里的形象。你与真正的演员区别

11、在于,演员直接面对大众, 而你不是直接面对大众,是通过媒体这个舞台间接地面对大众,大众是通过媒体这个舞台来认识你、看待你、评价你。媒体虽然不能改变事实、剧情,但可以放大演员的特写镜头,可以放大他的优点、缩小他的缺点,可以渲染环境、气氛,还可以带你从左看还是从右看,从上看还是从下看,从前看还是从后看不同的视角。媒体甚至可以“闭幕”,对你及发生的事实不予报道。重要的还在于,媒体不但关注、跟踪新闻,媒体还要挖掘和捕捉新闻,这是媒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媒体最得意和最令人称道的是,它挖掘和捕捉到轰动性的新闻,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出” ,制造了一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演员”。你可以选择躲避媒体还是接近媒

12、体,但你避不开媒体,媒体选择接近你还是躲避你,这是媒体的权利和力量,由媒体来决定,而不是由你来决定。选择接近或躲避媒体是你的态度和个人自由,但媒体一旦选择接近你的时候,你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决定你在大众眼中及心里的形象和影响。这便是媒体的诱惑力,它可以使你的名字、你的事迹、你的价值观念在一个领域、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全世界迅速地传播,给你带来名,也直接和间接地带来利。同时,媒体又有巨大的杀伤力,把你不好的、坏的、恶劣的行为和名声迅速地传播开来。实现你的目标并不难,你必须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你必须了解媒体的特有眼光,更高的要求是看透媒体的眼光。这样你才能走进媒体,赢得媒体, 与媒体配合默契, 甚至引导媒

13、体,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在你与媒体之间,客观存在着你实现目标的巨大的空间,客观存在着你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艺术和技巧。三、政治家、官员与媒体、政治家善于使用媒体力量民意是决定政治家升降沉浮和生死存亡的决定力量,而什么是民意, 民意的渠道在哪里,民意的标志是什么,政治家往往被这些问题所困惑而不知所措,媒体的声音是媒体自己的声音,还是大众的声音,很多时候两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分不清彼此的。很多时候,政治家要通过媒体来了解民意,事实上,政治家越来越依赖媒体来了解民意。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打天下和治天下靠的是“两杆子” 枪杆子和笔杆子。在毛泽东那里,笔杆子可以理解为“舆论”两个字。毛泽东运用舆论可称得上是得心应手

14、、出神入化。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就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利用媒体做有利于共产党的舆论宣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1936 年,生于美国的埃德加 ?斯诺在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 然后到延安,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那时,共产党刚刚走过长征,偏居西北一隅, 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对此了解甚少。而来自西方世界的斯诺先生无疑是一个电台,一个可以向西方宣传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电台。毛泽东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毛泽东和他进行了多次

15、长时间的交谈,并首次介绍了自己鲜为人知的经历。斯诺写道: “我到后不久, 就见到了毛泽东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我同他谈话后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同情中国共产党的斯诺把他的所见所闻写成报道,发表在英美报刊上,轰动一时, 之后又汇编成书 红星照耀中国 ,中译本叫做 西行漫记 。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高级官员与斯诺的谈话, 为美国和欧洲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打开了窗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交替使用两杆

16、子,虚虚实实,虚实结合, 两杆子交相辉映。毛泽东经常亲自写文章,交由新华社发表,指导中国的革命。1945 年 8 月 16 日至 1949 年 9 月 16 日,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新华社撰写新闻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新华社,肩负着通讯社、中央机关报 (主要是社论) 和广播电台三项任务,成为党中央、毛泽东向国内外进行舆论宣传、指挥战争的有力工具。毛泽东后来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看新华社译出的电讯,常常在电讯稿上圈圈点点,有时还在电讯稿上写下批注。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和发展

17、趋势不仅作出批示,甚至指出应如何处理。毛泽东围绕新华社应如何报道、该怎样写文章,写给他的秘书胡乔木(1948年 6 月兼任新华社总编辑)这方面的信件达20 余件,还亲自动手为新华社写消息、评论和社论。毛泽东用新闻舆论击退敌军千军万马,成功地执导了一场现代军事史上的“空城计”,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佳话。新闻舆论具有强大的攻心作用。政治家应该对民众的心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然后通过新闻舆论,把最大多数的民众调动起来,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不能这样“对付”记者某个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记者去采访市长, 市长让记者去采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又让记者去采访公安局和消防队。一个与市长是朋友关

18、系的记者问市长,为什么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市长说,怕记者胡写。记者说,一般来讲,记者都会客观报道,不会歪曲事实, 老百姓希望了解真实情况,市长接受记者采访出来说话有好处。市长说,正是因为关系重大、 影响重大所以不便接受记者的采访。不接受采访我没有责任,一旦说错了就是我的责任。这位市长的想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代表了市长对待记者关于事件采访的真实心理。书记、市长、局长等地方和部门官员与记者的关系通常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拒绝见面,对记者不想见、不愿见、不便见、见不见关系不大,总之是自认为见了没有好处的媒体记者采取拒而不见的办法;二是见了面但避而不谈实质问题,在不得不见、 见比不见好处多的情况下,采取

19、见面但避而不谈实质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对敏感问题和批评报道;三是打官腔、踢皮球,绕实质问题转圈子,目的是让记者白费劲,得不到真实情况;四是大动肝火,粗暴对待,甚至辱骂、推搡,指使手下的人打记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突然面对记者来采访突发事件、批评报道的过程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五是平时关系友好,但面对记者来采访突发事件、批评报道时, 便态度冷漠, 消极应付;六是用得着你的时候特别热情,用不着你的时候,消极冷淡;七是持一份平常心,按照规定、程序、情理来处理与记者的关系和接待记者采访;八是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热情

20、接待记者采访,不管是记者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客观、诚恳地介绍情况,尽量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从政的人不论官职大小,都有家与匠人之分。高级领导人算不算政治家,做得好的算政治家,做得不好不能算作政治家;局长、处长、科长算不算政治家,做得出色也可以算作政治家。作为政治家的一个标志就是,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拒绝与记者特别是采访突发事件或批评报道的记者见面,往往是得不偿失。 看似不见好,其实是见比不见好。打官腔、踢皮球是官员对付记者最常用的手法。在2005 年 1 月初举办的来自中国30多个城市市长参加的“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理市长研讨班”上,市长们模拟危机时刻如何与媒体沟通及培训市长应对记者的能力。

21、当问及一个敏感问题时,第一位市长回答说:“药品生产经管权在卫生部门,我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合适人选。”另一位市长则说: “我们不希望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我们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从大众的角度看,这两位市长的回答,一个是踢皮球,一个是打官腔。你不是“最合适的人选”,那谁是“最合适的人选”?打官腔、踢皮球的做法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批评、谴责。作为官员, 在公众舆论面前敷衍塞责,转移视线,说轻了叫糊涂,说重了就是推脱责任。至于“非常遗憾”和“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之类的话,更是一种障眼法,出了问题,一句“遗憾”,就交代得了吗?再者,谁还不知道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22、?关键是要按照什么规定、处理谁和怎样处理。这样的回答,经不住公众的质询和专家的推敲,其作用只能是帮助市长从记者堆里脱身而已。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习惯和热衷于“对付”记者,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为了从“对付”中得到好处。他们总以为,本地本部门发生了负面新闻后,如果善于“应付”和“堵截”记者,最后竟真的“纸包住了火”,上边不知道,下边不知道,外边更不知道,他们就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在“化”的过程中,逃脱了自己的责任。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刻意“对付”记者,尤其是隐瞒事实,其结果往往是引火烧身。“纸包住火”在十几年前很容易做到,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和社会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领导干部

23、若再有“纸包住火”的想法无疑是愚蠢的。2001 年广西南丹县原县委书记万瑞忠就是一个教训,他试图采取“纸包住火”的办法,结果欲盖弥彰,落得个罪加一等、国人唾骂的下场。法院审理查明,2001 年 7 月 17 日凌晨 3 时许,南丹县龙泉矿业总厂下属的拉甲坡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井下81 名矿工死亡。事故发生后,万瑞忠与南丹县原县长唐毓盛、原县委副书记莫壮龙、原副县长韦学光密谋后,决定对此事隐瞒不报。 万瑞忠还授意莫壮龙、韦学光告知龙泉矿业总厂自行处理好事故善后工作,防止事故消息泄露。 在上级有关部门查问事故情况时,万瑞忠还多次同唐毓盛等人隐瞒事故真相,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万瑞忠最终以受贿

24、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死刑。“对付”记者最严重的行为是与记者发生冲突,甚至打记者,那更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2003 年 11 月 20 日上午,福建省宁德市电视台记者詹凯等3 人前往寿宁县建设局采访当地一建房纠纷问题。据詹凯介绍, 当时该局局长叶玉宝正在办公室接待客人,得知记者来意后, 他先是说要找纪检组长,然后又推说要找开发商。当看到记者拿着摄像机拍摄时,叶顿时激动起来: “你当什么记者,拍什么!”随即站起来想抢记者手里的摄像机。记者被迫退到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叶冲出来朝记者的下巴打了一拳,并抢过摄像机摔在地上,然后捡起从 5 楼扔到河里。事后,经法医鉴定,詹凯受一级轻微伤。摄像机及其附件全部

25、损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宁德电视台将这些过程进行了披露,社会一片哗然,迫于舆论压力,11 月 26 日,寿宁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县建设局局长叶玉宝先停职检查,赔偿相应损失,向记者赔礼道歉;待县纪委调查结案后,再“依法依规、据实公正作出进一步处理”。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事后的跟踪采访中注意到,寿宁县县委常委会议纪要并没有对叶玉宝是否殴打记者、砸毁设备作出结论,只是笼统要求“全县各级部门要从11?20事件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11 月 28 日,叶玉宝在县纪委书记的带领

26、下,来到宁德电视台向当事记者鞠躬道歉,并送上慰问金。他一再说,“事情发生在建设局,作为局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向记者赔个不是。”当被打的记者詹凯当面问他是否打人时,叶一直保持沉默。詹凯表示,“在没有承认事实基础上的道歉,是苍白无力的”。29 日晚,记者接通了叶玉宝的手机,想听听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叶玉宝说,“你去问处理这个事情的专案组,我相信组织上会给出公正的结论。”当记者问他到底有没有动手打人时,叶带着哭腔说: “对不起,你不要追问。我现在不管怎么讲都没有用!”随即把手机挂断。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对这起事件跟踪报道过程中,把如何与采访对象联系,采访对象是怎么说的,态度怎么样,等等,都写进了报道

27、里。在现代社会, 处理公共危机的媒体运作能力是考验官员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正呈现发生频次增加、规模变大、波动方式多元、国际化程度提高等特点。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这类大众关心的甚至涉及一个地区乃至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内外舆论热点。所以,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新闻的处理必须高效、得当、准确,稍一迟疑或发生偏差,就会错失良机,酿成错误,甚至是无可挽回的重大错误。 如果政府不讲出事件的真相,别人就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政府想等明天有了调查处理结果再公布,别人今天就会抢先“

28、合理推测和想像”。官员们在危机时刻必须与媒体沟通,决不能采取拒绝记者采访、踢皮球、打官腔,甚至粗暴对待记者的态度和做法。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官员们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对付”记者上,而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把握上:一是及时掌握事件发生信息的能力。事件发生了, 官员应该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起码比新闻媒体知道得要早。二是迅速控制事态继续恶化的能力。不管发生了多大的事,都要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全面了解与此次事件有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为事故的正确处理寻找法律依据。四是客观真实地上报和下达的能力。该向上边报告的必须报告,该让老百姓知道的也必须让老百姓知道。五是讲方

29、法、讲策略地与媒体沟通,通过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减少负面影响, 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勇于承担责任,给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四、基层官员怎样与媒体打交道、被动应对县处级以下的官员是官员阶层中接触记者最多的一个群体,对于这一级官员来说,他们既想结交记者,又担心结交记者吃亏。他们希望记者来报道他们的工作,宣传当地的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特色, 但又担心请不来记者;请来了记者又担心接待不好记者。但这又分强势和弱势两种情况,强势的部门,特别是有一定实权的部门,记者去得多,干部见记者多了,也就不存在这

30、样的心理, 往往不是想见记者,而是不愿见记者。而弱势的特别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部门就不一样了,记者很少去那里,记者特别是重要媒体记者去采访,也算是一件稀罕事,当地的干部是甚为高兴的。对于各级官员来说,特别是厅、 局一级的干部, 他们更乐意和熟悉的媒体及记者打交道,也常常会邀请熟悉的媒体和记者前去采访,甚至召开座谈会。如果是不熟悉的记者,他们一般会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而负责宣传的官员除外,职责要求他必须与媒体的记者打交道。即使是中央级媒体的记者,他们大多也不会主动和记者见面。如果是中央级媒体的领导和有较高身份的记者来,他们一般都会出面。在官场, 级别仍然是灵丹妙药。这里也分两种情况,记者见官员的难易

31、与部门强弱程度往往成正比例关系,越是位高权重, 记者见官员越难,越是弱小偏远,记者见官员越容易。对机关来说, 普通干部与记者打交道机会较少,因此也不在意如何与媒体及记者打交道,记者前来采访也基本采取能躲则躲的态度,除非领导有安排,非见记者不可。在党政机关,往往有成文和不成文的硬性的规定,不得私自接受记者的采访。而处级干部如处长、副处长接触记者较多,特别是综合部门的处长如新闻办、综合处、法规处、统计处、办公室等,与记者打交道最多,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新闻界的朋友,与媒体打交道得心应手。有一些人则对记者敬而远之, 接受和接待记者采访采取例行公事的态度,甚至采取回避和不欢迎的态度。记者前来做正面采访报

32、道,一般官员都持欢迎的态度,对记者的采访一般都会积极支持、配合,双方的合作也会很愉快。对批评和敏感问题采访报道,有关部门的干部往往采取回避、干扰和阻挠甚至暴力阻挠的做法,由此导致双方的争执甚至冲突。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被打事件多由此引发。回避是当事部门及人员对待记者采访最常用的手法,究其原因,大约如下:(一)我是关键部门或关键人,我不见你,你了解不到更多的情况,你的报道可能写不成;(二)你不知道我的态度,而我的态度和说法至关重要,我不开口,你的报道怎么写?(三)我先避开你,然后找你们的领导,让你们的领导出面阻止你的采访;(四)反正我有责任有问题,我就是躲着你不见你,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记者是什么心

33、理和做法呢,记者的心理和做法大体如下:(一) 我已从外围了解到很多情况,找你只是作进一步的核实,作为关键部门或关键人物,你讲更好,不讲也没有关系。(二)你讲是一种态度,不讲也是一种态度,我把这些过程原原本本地写在报道上,让读者来评判, 不是我记者不采访你,而是你拒绝接受采访,我已尽到一个记者的职责和读者对记者的基本要求。(三) 新闻单位的领导一般不会直接干预记者的批评报道和敏感问题报道,相反大多会持支持的态度,即使个别特殊情况领导出面干预,也会让记者先拿到材料再说。(四) 一条好新闻我决不会轻易放手,我会采取一切办法获得材料,好新闻是记者安身立命、晋职晋级最重要的砝码。对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个

34、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而批评报道和敏感问题的报道是媒体竞争最激烈的阵地,抢先占领、 更多地占领这类报道,是媒体胜出的一个法宝,也是媒体胜出的一条捷径。 在这个问题上, 媒体的领导和记者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媒体的领导和记者决不会轻易放弃这类报道。过去,媒体特别是报纸的发行多有赖于地方和部门的支持,媒体会部分地听从地方和部门的话, 一定程度地理睬地方和部门的态度,一般不会与地方和部门叫板。现在媒体特别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晚报、都市类报纸和新生的非党报类报纸走的是市场发行道路,基本不需要地方和部门的支持,无

35、求于地方和部门,因此可以不听地方和部门的话,不理睬地方和部门的态度,敢于与地方和部门叫板。再者,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方面舆论监督的环境越来越宽松,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已经做不到了, “瓶颈”已经打开,你能封住报纸,封不住电视,你封住电视,封不住网站,你封住网站,封不住个人在网上发帖子,你封得住这家媒体,封不住那家媒体,封得住国内,封不住国外。所以回避不是一种好办法。第一财经日报在2004 年 12 月 1 日版刊登了深圳前罗湖公安分局女局长被双规的报道,报道中说:“针对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前罗湖公安分局局长安惠君涉嫌权

36、色交易、钱权交易遭双规一事,深圳罗湖公安分局有关领导拒绝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要求。深圳公安局宣传处一位相关人士则表示,这件事和我们无关,目前没有人能对此事说三道四。 ”尽管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核实和正式说法,但记者还是在掌握很多线索的情况下写出了这篇报道。部门回避并没有达到记者不写这篇报道的目的,相反,读者却从报道中看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做法不当乃至可恶。至于阻挠甚至暴力阻挠更不是一种好办法,而是一种愚蠢的办法,是一种自找麻烦、引火上身的办法。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发现本地、 本部门有被记者发现的问题,应安排合适的人,重要事件应安排重要人员甚至最高领导,接待记者,接受记者的采访,正面解释,道出原尾,希望

37、记者做客观的、正确的、全面的报道。如果记者直接找到某位当事人或某位知情人,当事人可以视情况采取多种方式:(一)对事关单位和全局的事,应请示或报告上级领导,由领导来作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记者采访,话可以讲到什么程度;(二)自己如实地对记者讲,这事不由我分管,你应该采访主管领导;(三)争取主管领导的同意向记者透露可以透露的情况,以满足记者的要求。当记者直接面对你,特别是摄像机镜头直接对着你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什么角色,是直接当事人还是主要负责人,抑或是地方或部门主要领导,你都要镇定自若,沉着应对, 首先不做过分的行为,如挡住镜头、推拉记者,更不能与记者发生暴力冲突,如果是主要领导,你的这种行为就可能导

38、致你政治生命的结束,因为媒体会抓住你, 你的政敌也会抓住你不放。其次,不要说过头的、过激的话,过头的、过激的话一旦说出去就收不回来,记者就会把你过激的话原封不动地放到报道里,让你出丑,而这正是媒体追求的效果。你可以采取新闻发言人的讲话方式,态度谦和, 避实就虚, 避免纠缠过程和不利自己的方面,把重点引向他处,一定要善于分散注意力。、主动出击,操控舆论来实现你的目的如今,政治家越来越多地选择通过新闻舆论去深刻而巧妙地影响人们的想法与意见,改变人们的口头舆论,从而获取更大程度的支持。也就是说,是自觉而又有目的地利用、操控舆论的影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 这样的舆论意识已经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构

39、成和基本支撑。 没有对于新闻舆论影响的掌控能力,很难完成政治运作。政治家或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中就应当体现出舆论意识。有没有足够高水平的舆论意识,是衡量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官员要具备传媒运用能力。所谓传媒运用能力,是指执政者能够有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传统或直接手段,及信息提供、线索引导、信息控制、特殊影响等新兴或间接手段,有效地利用国际传媒等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传播主张、体现意志、争取人心、配置资源、塑造环境、引导力量的目的。这里,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传统手段或直接手段,是我们一直在使用,也是比较熟悉的。但比较而言, 我们更为熟悉行政手段,而法律、 经济、精选学习资料 - - - -

40、-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科技手段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而信息提供、线索引导、 信息控制、 特殊影响等新兴或间接手段,则是在新的条件下显得特别必要而又是我们使用不多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的发明催生新的信息工具是不可阻挡的,数字技术已经并还将带来更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消费习惯。因而, 公众分享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仍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已经被分享,要塑造形象,扩大影响,提高运作水平,就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改善自己的意志与主张的传播和影响能力,改善自己的舆论引导

41、与传媒运用能力。任何想有效保持沟通与控制能力的执政者,都必须使自己的执政思维从信息控制转向谋求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体现自己意图的信息强势。在执政中有效地判断、影响、控制人心向背,争取更大限度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执政目标。这个目标又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可能影响人们意愿、 判断、行为的信息。新的历史环境下,执政能力体现重点必须从控制信息流动方向与范围到保持体现自己意愿的信息强势。如果不能完成这样的转换,任何执政目标的实现都会遇到比以往更大的困难。、媒体运作要领:(1)运用媒体舆论工具,主动出击,宣传官员的治理方略,赢得公众支持、上级领导及部门支持、凝聚人心,吸引投资。推动难点、热点、焦点,如群众信访等问题

42、的解决。( 2)与媒体建立友好关系,结交若干个有水平的有影响的媒体记者,建立和保持友谊,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交流信息。 注重培养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人员。避免与媒体搞成紧张关系,成为易受媒体批评的对象。(3)不要给媒体分等级。媒体就如同企业一样,也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制订自己的传播规划中分出的轻重缓急。但在日常沟通, 不能表现出来。 一方面, 任何媒体都可以快速的传播他们的报道,特别是出现网络出现以后。有很多致命的新闻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成为大报或央视深入报道的素材。另外,媒体人员流动性大,今天你看不起的边缘媒体的小记者也许很快就成为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4)对媒体及记者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给予适当关心。在任何场合,只要允许,对你认识的记者打招呼,这一招特别管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