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及预防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7287456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及预防(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危害及其预防贵州省绥阳县博雅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绥阳县博雅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专专 用用职业病危害及其预防职业卫生职业卫生 是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因素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防止职业危害的侵袭,预防职业病发生,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者能力为目的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一一)职业性危害因素职业性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2、,称职业性有害因素。(能导致劳动者罹患职业病的有害因素,称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 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2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

3、、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3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菌、森林脑炎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 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通风、照明不合理; (4)防尘、防毒、防暑降温无或不能正

4、常使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三)职业病定义: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l法定职业病(构成要件法定职

5、业病(构成要件/要素)要素) 发生劳动用工关系;发生劳动用工关系;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列入职业病目录。列入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 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分为十大类115种1. 尘肺尘肺13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3.职业中毒职业中毒56(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苯中毒、甲醇中毒)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6.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87.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38.职业性

6、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9.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8(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10.其他职业病其他职业病5金属烟热、哮喘、肺泡炎、棉尘病、井下工人滑囊炎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指对作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作业人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检查及其档案管理。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体检u上岗前、在岗间、离岗或转岗时上岗前、在岗间、离岗或转岗时u应急体检应急体检u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u救治、体检、观察救治、体检、观察特殊保护特殊保护u未成年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u女工保护

7、女工保护二、职业病危害评价与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是职业卫生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国家先后公布了粉尘、毒物、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家卫生部于2003年先后公布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与处理等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应该向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根据职业病危害程度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可见对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已成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监测与评价。三、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原则:应遵循优先工程措施、后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的原则。在实际操作

8、中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特点和工艺条件的限制等情况,依次考虑采用替代、隔离或封闭、局部通风、全面通风(稀释)、清洁生产、减少接触时间、培训、个体防护、医疗保健措施等。1、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2、改变操作方法、生产工艺和设备3、隔离或密闭4、湿式作业5、隔绝热源6、通风7、个体防护8、职业卫生管理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用人单位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提交“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和“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发放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四、作业环境的通风通风是稀释、排出

9、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余热和余湿,调节和改善作业场所的空气条件,给劳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条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1.全面通风2.局部通风(抽风和送风)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一、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及毒性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毒物。生产性毒物种类很多,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类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化合物等;按毒作用则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神经性、溶血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等。而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与类金属类:如铅、汞、锰、镉、铍、铬、镍、铝、砷、磷、硫、硒等。每一种金属及类金属因其毒性和靶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许多金属及类金属均具有靶器官性

10、,即在有选择性的器官和组织中蓄积和发挥生物学效应,并因此引起慢性毒性作用。2.刺激性气体类:如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等;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3.窒息性气体类: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甲烷等;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4.有机溶剂类:如苯、甲苯、汽油、正已烷等。5.农药类: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灭鼠剂等。6.高分子化合物类: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性或毒性较小,但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单体及助剂绝大多数具有一定毒性、变应原

11、性或致癌性,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作业人员均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毒物。故高分子化合物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主要取决于所用原料、单体及助剂的种类和量。二、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呈气态、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大多数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2、经皮肤吸收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循环。3、经消化道食入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由于个人卫生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有的毒物如氰化物可

12、在口腔中经粘膜吸收。(二)毒害形式(直接和间接中毒)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由于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1.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的职业中毒。多由于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2.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肌体所致的职业中毒。绝大多数由于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3.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这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三)影响毒害程度的因素1.毒物的毒性大小。2.空气中有毒物含量毒物的浓度的大小。3.有毒物与人体持续接触时间。4.取决于生产环境和生产者的劳动强度。5.取决于生产者个

13、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刺激过敏窒息麻醉和昏迷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三、常见的工业毒物按职业病目录中职业中毒相应的毒物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镉及其、铍、钡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砷化氢、二氧化硫、氨、氮氧化合物、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有机锡、二甲苯、汽油、四氯化碳、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甲醇、甲醛、硫酸二甲酯、有机磷农药等。四、有毒有害物的安全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定了工作场所339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适用于工业企

14、业卫生设计及存在或产生化学有害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不适用于非职业性接触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基于科学性和可行性制定的,所规定的限值不能理解为安全与危险程度的精确界限,也不能简单地用以判断化学物质毒性等级。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

15、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3.最高容许浓度 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五、作业环境使用化学毒物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作出了规范。如建立规章制度、责任制、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作业人员培训(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

16、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对作业场所的检测评价、对作业工人的建康监护、个体防护、警示标志、应急救援等。高毒物质1、高毒物质国家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即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质共有54种。高毒物质的特点毒性强;危害大;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尤其是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易发生癌变;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六、生产性毒物中毒的防治措施(一)工艺上的措施1采用新技术,改进落后生产工艺。2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

17、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无锰焊条代替有锰焊条等。3密闭化生产。4隔离操作和自动化控制(二)通风与净化回收1通风排毒自然通风机械通风2净化回收(三)综合防毒措施1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执行法律、法规,“三同时”2技术措施:改革工艺,通风净化3个人防护措施:防护服、手套、口罩、面罩、防护油膏、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4卫生保健措施:个人卫生、职业病体检、急救措施等。个人防护用品管理个人防护用品管理1、建立规章制度,强制性使用防护用品,列入劳动合同内容。2、使用防护用品的人员事先应进行训练,以便正确运用。3、对每个化学净化供氧(空气)呼吸防护器,均应置备

18、一个记录卡,记明药罐(盒)或供气瓶的最后检查和更换日期,以及已用过的次数等。药罐不用时,应将通路封塞,以防失效。滤料按时更换。4、以压缩空气作为供气源时,应注意压缩空气机是否过热,以免产生一氧化碳。5、定期检查面具、蛇管和支撑附件等是否泄漏或损坏,以便及时更换,防止失效。6、面具和口罩等应定期清洗消毒,特别是公用的,每次使用后必须及时清洗消毒、晾干。呼吸防护器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止皮肤污染的工作服,用后应即集中处理洗涤。几种类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三、几种类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一)氧气呼吸器1、有心脏病、高血压、精神异常、哮喘、高度近视人员不得使用。2、使用时氧气表必须指在7.8

19、兆帕(8Okg/cm)以上,表指示降到2.90兆帕(3Okg/cm2)时,要迅速退出有毒区。氧气表指示1.96兆帕(2Okg/cm2)时,严禁继续使用。3、严禁在油类、高温、明火作业环境中使用。4、毒区内必须要有两人,以配合工作,以利互救,使用信号联系,严禁摘下面具。5、感到有酸味、恶心、乏力、呼吸困难时,可能是二氧化碳清除剂失效或有其他故障,应迅速离开有毒环境。6、呼吸器应按规定内容、时间进行检验。几种类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二)过滤式呼吸器1、环境中的氧含量(体积浓度)低于18.6%,或有毒气体物质、浓度等不明时,切勿使用过滤式呼吸器,应使用正压空气呼吸器,并且一般不能在罐槽等高密闭

20、容器中使用。2、各种型号的滤毒罐(盒)只能防护与其相适应的各种有毒气体和蒸气,使用时要弄清作业现场中的有毒物质的性质和浓度,正确选择对号使用,并控制使用时间,必须在包装上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3、根据产品要求进行清洗回装,保持连接部位密闭不漏气。4、如发现滤毒罐(盒)有腐蚀孔和沙沙声,应停止使用。5、滤毒罐(盒)的使用寿命与佩戴者的活动量(呼吸频率)、污染物的浓度及挥发性、环境条件(如温度、气压和湿度)等有关系。6、要建立记录卡片详细记录每次的使用时间等情况,以便防护工作的进行。几种类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三)背负式正压空气呼吸器1、空气呼吸器平时应处于完好状态,气压应保持在规定值以上。2

21、、在有毒区作业时,严禁摘下面罩防止中毒。3、听到呼吸器气压报警笛报警后,应在4分钟内撤离现场。4、呼吸器用完后应及时更换气瓶,清洗消毒迅速恢复战备值班。应急救援预案及气体防护站(三)使用化学毒品作业的防治措施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要求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2.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3.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4.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

22、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6.从事使用有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淋浴间和更衣室,并设置清洗、存放专用间。(四)、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1.首先做好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佩戴防毒面具和穿防护服。2.切断毒物来源,降低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3.抢救人员除抢救人员外,还应查清毒物来源,采取措施,如关闭阀门、加强通风等。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应争分夺秒使中毒人员脱离中毒现场,转移倒空气新鲜的地方,松开衣、带,保持呼吸道畅通;皮肤沾染毒物时,要脱去沾染衣裤

23、,用清水或肥皂液彻底清洗皮肤(不能用热水),并注意中毒者保暖。有昏迷、呼吸困难、紫绀、惊厥等症状时,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呼吸停止时应进行人工呼吸。5.促进生命器官功能的恢复。6.中毒者呼吸停止应人工急救7.及时排毒尽快排出已进入体内的毒物和解除已发生的症状,使用解毒剂和结抗毒物作用的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促进康复。化学毒物的识别、检测与评价一、毒物的识别(一)常用的识别方法职业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常用的有类比法(对照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和检验、检测法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1类比法(对照法)类比法(对照法)是利用相同和类似工程职业卫生检测、统计资料进行类

24、推的识别方法。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主要考虑工程技术、工艺一般特征、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环境特征的相似性。2经验法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优点是简便易行。毒物的识别3检查表法为了系统地识别工厂、车间、工段或装置、设备以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内容以提问方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叫检查表法。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工艺的项目需要编制不同内容的检查表。4工程分析法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

25、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质的名称、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建设项目,找不到类比对象与类比资料时,利用工程分析法来识别职业危害因素最有说服力。5检验、检测法检验、检测法是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可用于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定量识别;也可用于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性识别。此外还可结合工作需要采用理论推算法、文献检索、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识别。毒物的识别(二)毒物识别的基本步骤毒物的识别要针对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其基本步骤如下:1、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1)调查、确认作

26、业方式,生产工艺、设备及生产使用的原料、辅料、成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质及其数量、理化性质等。(2)了解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设施的效果及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等。(3)了解劳动者工作组织、作业习惯、体姿和接触危害因素的状况。(4)了解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及其它职业卫生有关资料。2、初步确认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作用途径、剂量、生物体反应特征等。3、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方案并实施。4、制定职业健康监护方案并实施。5、综合分析()、()两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一步确认职业危害因素。6、评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危险度。7、改进三、四制定的方案并实施。毒物的检测与评价二、毒物的检测与评价(一)检测类别

27、1、日常检测:用于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2、评价检测:用于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危害现状评价的检测;3、监督检测:用于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对工作场所监督时进行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4、事故性检测: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检测。毒物的检测与评价(二)检测周期1、除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高毒物品每月检测一次外,一般毒物检测周期各地不统一,如中国石化规定所属的炼油化工企业每季度一次。一般毒物的检测每年至少一次(不包括监督检测)。2、毒物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时,应及时整改复测。一般毒物每月至少一次;高毒物品实时检测,直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3、生物材料检测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三)检测点的设置用人单位应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设置原则,合理设置检测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