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728458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0.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理解和掌握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解和掌握农用地分等定级 概念、原则、技术概念、原则、技术方法、工作程序。方法、工作程序。教学目的和要求: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因素法和样地法。农用地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因素法和样地法。农用地分等的标准样地体系。等的标准样地体系。重点:第一节 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和类型(一) 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经济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 前者不仅考虑土地固有自然属性的差异,而且着重研究在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下,土地的产出效果; 后者则着重研究土地各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程度。一、土地

2、经济评价的概念和类型(二)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1、单项经济评价 单项经济评价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的专门评价。2、综合经济评价 是指对某个地区的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它可以在单项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在综合的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3、土地的经济等级评定 以土地的经济性状如经济生产潜力、预期收入等为依据,将某个地区的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为土地利用规划等生产活动服务。4、土地估价又称土地的货币评价。(二)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第二节第二节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

3、概念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标准耕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过程。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过程。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定级指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指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

4、,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既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的原则,既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级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级别的过程。别的过程。二、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二、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目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 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 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为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等提供科学依据。二、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二、

5、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2、意义意义 农用地分等工作促进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的实现,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条件;并通过确定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征地补偿标准,为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依据。三、农用地定级的目的和意义三、农用地定级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目的 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意义意义四、农用地分等定级对象四、农用地分等定级对象 按照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定级规程,分等及定级的工作对象: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

6、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第二节第二节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一、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和依据一、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和依据 (一)农用地分等的原则(一)农用地分等的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3、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6、跟踪检验原则、跟踪检验原则(二)农用地分等的依据(二)农用地分等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分等规程(3)农用地分等成果验收手册)农用地分等成果验收手册(4)农用

7、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5)农用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农用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1、因素法、因素法(1)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指标区的划分原则:指标区的划分原则:A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规律划分B 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10个个C 在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在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

8、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一般不超过的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等因素计算。D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100分。分。(2)确定分等因素)确定分等因素1、因素法、因素法 农用地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 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9、农用地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定:A 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区内的分等因素。B 推荐因素是在总结各地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指导小组确定。C 自选因素是在各地方经分析论证后确定,自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水文、土壤、地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 (2)确定分等因素)确定分等因素1、因素法、因素法(3)编制)编制“指指定作物定作物-分等因素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关系表。1、因素法、因素法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B 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参见农用地分等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指定作物、指标区的情况加以调整。C

10、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没有,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编制的基本要求:1、因素法、因素法(4)编制分等因素图。)编制分等因素图。(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A 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法(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B 加权加权平均法平均法2、样地法、样地法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1)样地适用区的划分)样地适用区的划分划分原则:A 在县域范围内每个乡镇布设1个标准样地,地貌条件、耕作制度差异较大

11、的乡镇可以布设多个标准样地,并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归类。B 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或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参照标准样地的归类结果划分适用区,县域范围内适用区一般不超过10个。C 在一个适用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2)确定分等因素)确定分等因素2、样地法、样地法原则与因素法类似2、样地法、样地法(3)编制编制“指定作物指定作物-分等属性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自然质量加(减)分”规则表规则表编制基本要求: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B 按样地适用区编制C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

12、应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2、样地法、样地法(4)编制分等属性图)编制分等属性图 (5)确定分等属性加(减)分值。)确定分等属性加(减)分值。(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采用代数和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采用代数和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属性加(减)分值;属性加(减)分值;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一)工作准备(一)工作准备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工作准备阶段明确分等区域和范围、工作程序及方法、技术资料和基础图件,并进行人员、经费、进度的安排。 根据农用地分等工作的需要准备各种相关表格,可参见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三、

13、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二)资料收集整理(二)资料收集整理(1)基本资料)基本资料A 自然条件资料气候:1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气温、10C积温、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因素;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种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保证率、水质土壤: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障碍层等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坡度、地形部位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等 B 土地利用条件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

14、实验资料等C 土地经济条件资料 包括人均耕地、单位面积平均资金投入、单位面积平均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等D 其他资料 包括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计资料等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二)资料收集整理(二)资料收集整理(1)基本资料)基本资料(2)图件资料)图件资料A 土地利用现状图县级农用地分等所需的土地 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1万至1:10万B 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分布图、土壤pH分布图C 地形图 D 土地利用规划图 E 其他图件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二)资料收集整理(二)资料收集整

15、理(3)土地资源调查数字化成果资料和规划数据库等资料)土地资源调查数字化成果资料和规划数据库等资料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2、资料核实与整理、资料核实与整理(二)资料收集整理(二)资料收集整理 核实时要求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或个别异常值,应校正或剔除。(1)现有资料数据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编码、分类;(2)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3)现有资料数据要妥善保管,在分等工作结束后编制成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1、农用

16、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1)调查范围与对象调查范围: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工作范围,但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区域和需要对资料进行准确性校核的区域。调查对象:因素法所称的农用因素或样地法中所称的农用地分等属性。(2)调查方案设计 校核调查的路线应穿越所有有疑问的分等区域,补充调查的路线应穿越所有需要补充资料的分等区域。在选定的路线上,随机设置调查样点,在因素特征变异明显的地带应加密布点。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济状况调查(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1)调查内容调查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所需资料。(2)产出数据调查A

17、.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B.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外业补充调查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济状况调查(3)投入数据调查A.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B.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C.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D.活劳动收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

18、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算(4)精度要求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选取的样点应具有代表性,以村为单位进行,具体精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要求进行确定。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主要指种植制度。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

19、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省级实施机构负责从中选择1种作为本行政区的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五)属性数据录入及其与图形数据链接(五)属性数据录入及其与图形数据链接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将农用地分等相关属性数库进行录入,并将其与农用地分等数字格式的图形数据进行链接形成数据库。

20、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六)分等单元划分(六)分等单元划分1、划分要求、划分要求(1)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分等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2)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越分等因素指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3)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4)单元边界应采用地貌走向线,如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或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限。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六)分等单元划分(六)分等单元

21、划分2、划分、划分方法方法A 叠置法叠置法B 地块法地块法C 网格法网格法 D 多边形法多边形法(七)采用因素法或样地法进行自然质量分的计算(七)采用因素法或样地法进行自然质量分的计算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八)参数计算(八)参数计算1、指定作物光温、指定作物光温(气候)(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生产潜力指数(atj) 见国家见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分等规程,在农用地有灌溉条件时查,在农用地有灌溉条件时查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无灌溉条件时查找气候生产潜力指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无灌溉条件时查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对于气候、地形变化较大的县市,应根据插值修正表进数。对于气候、

22、地形变化较大的县市,应根据插值修正表进行插值计算,采用一个以上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行插值计算,采用一个以上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2、产量比系数、产量比系数( j) j=Bj/Aj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八)参数计算(八)参数计算3、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23、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八)参数计算(八)参数计算(九)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初步划分(九)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初步划分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根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采用等间距法来进行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1)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外业调查前,应对收集到的指定作物产量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以村为单位,根据指定作物的实际单产,初步划分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各等值区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等值区之间实际单产水平有明显差异;二是等值区的边界不打破村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

24、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2)计算样点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3)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计算A.计算各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由行政村内各样点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得村一级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值。B.计算等值区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等值区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

25、物计算(4)修订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以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订正。 订正后的等值区应满足以下3条件:l等值区内各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在 之间;l等值区间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平均值有一定差值;l等值区边界两边的土地利用系数值具有突变特征。(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5)编制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按照县级农用地分等结果要求细则,编制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将同一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内的农用地权属单位进行合并,并与农用地分等工作底图比例尺保持一致,边界

26、用0.4mm的黑色实线表示,图名、图例、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各制图要素齐备。(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2、综合计算(1)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2、综合计算(2)根据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最大标准粮单产:(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2、综合计算(3)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4)编制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5)计算各等值区的土地利用系数。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

27、作程序(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可以按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和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按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1)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的计算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按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计算(2)计算农用地利用

28、指数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十一)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2、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十二)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初步划分(十二)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初步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1)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外业调查前,应对收集到的统计资料以村为单位计算产量-成本系数,按照各村产量-成本指数大小,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各等值区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等值区间产量-成本系数有明显差异;二是等值区的边界不打破村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1

29、、分指定作物计算(2)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依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在所有的行政村内分不同产量水平,分层设置一定数量的样点,并根据以下步骤计算出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A.计算产量-成本系数B.确定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成本指数(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2)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A.计算产量-成本系数B.确定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成本指数C.计算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3)计算等值区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30、采用几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等值区内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4)修订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以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订正。 订正后的等值区应满足以下3条件:l等值区内各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在 之间;l等值区间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平均值有一定差值;l等值区边界两边的土地利用系数值具有突变特征。(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1、分指定作物计算(5)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按照县级农用地分等结果要求细则,根据修订后的指定作物土地经济作物等值区,编制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31、。 将同一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内的农用地权属单位进行合并,并与农用地分等工作底图比例尺保持一致,边界用黑色实线表示,图名、图例、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各制图要素齐备。(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2、综合计算(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和标准粮实际成本 , 再计算出样点的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2)确定各省内分区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数A。(3)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4)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5)计算各等值区的土地经济系数(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三)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划分(十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十

32、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种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生产潜力指数。1、分指定作物计算(1)计算指定作物等指数。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指数由下式计算(十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十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1、分指定作物计算(2)计算农用地指数。(十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十四)计算农用地等指数2、按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十五)初步划分农用地等(十五)初步划分农用地等(十六)成果检验(十六)成果检验1、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校验内容、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校验内容 分等因

33、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或指定作物-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规划表、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初步分等结果。5、面积量算及面积汇总、面积量算及面积汇总2、室内校验、室内校验3、野外实地校验、野外实地校验4、等别调整与确定、等别调整与确定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十八)编制农用地分等文字报告及成果图件(十八)编制农用地分等文字报告及成果图件 1、图件成果、图件成果 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最终成果图。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最终成果图。 2、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文字成果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34、文字成果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还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及数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还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及数据成果、电子成果。据成果、电子成果。(十七)标准样地的设计(十七)标准样地的设计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 标准样地是指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在农用地分等对象所在的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单元。 标准样地体系是指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与用于描述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特征的因素体系的总和。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一)设置标准样地的原则(一)设置标准样地的原则1、分层设置原则、分层设置原则(1 1)标准样地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分别设置;)标

35、准样地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分别设置;(2 2)国家级标准样地分省布设,每省设置)国家级标准样地分省布设,每省设置10-1510-15个;个;(3 3)省级标准样地分县布设,每县设置)省级标准样地分县布设,每县设置10-1510-15个;个;(4 4)县级标准样地分乡(镇)布设,每乡(镇)至少设置)县级标准样地分乡(镇)布设,每乡(镇)至少设置1 1个。个。2、生产条件最优原则、生产条件最优原则3、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二)标准样地设置的技术方法(二)标准样地设置的技术方法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1、室内综合分析、室内综合分析 首先根据农用地分等结果以及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在农首先根据

36、农用地分等结果以及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内的分等单元上,选择单位面积耕地用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内的分等单元上,选择单位面积耕地标准粮水平在本区域属于最高范围的地块,并初步选定为标准标准粮水平在本区域属于最高范围的地块,并初步选定为标准样地;其次,初选标准样地在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样地;其次,初选标准样地在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被确定为永久性农用地,并无污染状况。将选定的标准样地在被确定为永久性农用地,并无污染状况。将选定的标准样地在分等单元图上进行标注,便于野外调查和设立。同时,处于本分等单元图上进行标注,便于野外调查和设立。同时,处于本区域农业高产区的乡

37、镇应设置区域农业高产区的乡镇应设置1-2块标准样地。块标准样地。(二)标准样地设置的技术方法(二)标准样地设置的技术方法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3、实地调绘与、实地调绘与GPS定位定位1、室内综合分析、室内综合分析2、野外实地调查、野外实地调查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三)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三)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 主要包括样地编号、级别、所在的行政区、坐标值、规划用途、气候状况、有机质含量、土壤表层质地、养分状况、地形状况、灌溉及排水条件、所种植作物的产量等。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体系(四)标准样地的管理(四)标准样地的管理1、标准样地设立程序、标准样地设立程序2、标准

38、样地标志设立与保护、标准样地标志设立与保护3、标准样地档案管理、标准样地档案管理第四节 农用地定级一、农用地定级的原则和一、农用地定级的原则和依据依据(一)原则(一)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一、农用地定级的原则和一、农用地定级的原则和依据依据(二二)技术依据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3)农用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农用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

39、、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二、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一)因素法(一)因素法1、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1)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A 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B 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C 相对稳定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D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一)因素法(一)因素法(2)确定确定方法方法 选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选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定级因素。的一种或几种确定定级因素。1、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一)因素法(一)因素法2、编制定级因素、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质量分关系

40、表 根据各级定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程度,对指标值进行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质量分。(1)因素质量分与土地质量的优劣呈正相关(2)质量分体系采用白分制(3)质量分只与因素的显著作用区间相对应3、检验、检验 在全面开展定级工作之前,选择1-2个乡镇进行试评,对初步确定的因素体系及权重、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进行检验。如果试评结果与实际不符,应重新调整。(一)因素法(一)因素法4、定级资料整理与量化、定级资料整理与量化(1 1)定级资料整理)定级资料整理A.A.整理核实定级因素资料,资料不足时,应进行外业补整理核实定级因素资料,资料不足时,应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充调查。B.B.将定级因素资料标注在工作底图

41、上。将定级因素资料标注在工作底图上。(2 2)定级因素因子的量化)定级因素因子的量化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具体方法参见具体方法参见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5、外业调查、外业调查(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A.对无法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获取的因素因子资料,采用实地对无法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获取的因素因子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调查的方法收集;B.对现势性较差的资料进行校核修正;对现势性较差的资料进行校核修正;C.收集当地农民或熟悉情况的农技人员对农用地质量的经验评收集当地农民或熟悉情况的农技人员对农用地质量的经验评价结果

42、,用于样点的辅助选取和定级成果的校验。价结果,用于样点的辅助选取和定级成果的校验。(2)工作要求)工作要求A.重点调查最近重点调查最近3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B.重点调查对农用地质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现状区位条件和近重点调查对农用地质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现状区位条件和近期规划数据;期规划数据;C.完成农业地分等工作的地区,可使用分等调查结果;完成农业地分等工作的地区,可使用分等调查结果;D.外业调查的原则、方法、程序、精度要求见外业调查的原则、方法、程序、精度要求见农用地定级规农用地定级规程程。(一)因素法(一)因素法6、编、编制制因素分值图因

43、素分值图(一)因素法(一)因素法 按照相对值法编制,如现有资料不足或精度不够,应先按照相对值法编制,如现有资料不足或精度不够,应先进行外业补充调查。进行外业补充调查。(1)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2)将定级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将定级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3)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元素;)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元素;(4)因素因子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因素因子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因素法(一)因素法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因素分值图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因

44、素分值图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计算。方法计算。以定级单元所包含的因素等分线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以定级单元所包含的因素等分线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以定级单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代表单元以定级单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代表单元分值分值以定级单元几何中心点的分值代表单元分值以定级单元几何中心点的分值代表单元分值以定级单元各转折点、明显变化点的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以定级单元各转折点、明显变化点的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分值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分值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农用地定级时,点、线状定级因素分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农用地定级时,点、线状定级因素分值按相应衰减公式计算,面

45、状因素分值则直接读取中心点值按相应衰减公式计算,面状因素分值则直接读取中心点所在指标区域的作用分值。所在指标区域的作用分值。7、划分定级单元、划分定级单元8、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9、计算定级指数、计算定级指数(二)修正法(二)修正法1、确定修正因素、确定修正因素(1)修正因素选择的范围)修正因素选择的范围A A 土地区位条件土地区位条件 B B 耕作便利条件耕作便利条件 C C 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 D D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2)确定修正因素)确定修正因素 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对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备选修正因素进行筛选和补充,

46、初步选择修正因素。备选修正因素进行筛选和补充,初步选择修正因素。在开展工作之前,选择在开展工作之前,选择1-21-2个乡进行试评,根据试评个乡进行试评,根据试评结果确定修正因素。结果确定修正因素。(二)修正法(二)修正法 外业调查宜结合分等工作进行,应根据定级指外业调查宜结合分等工作进行,应根据定级指数的计算需要,侧重农用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数的计算需要,侧重农用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等修正因素资料。程度等修正因素资料。2、资料整理与量化、资料整理与量化 第一包括现有资料的初步整理,主要是整理定第一包括现有资料的初步整理,主要是整理定级区域农用地分等资料级区域农用地分等资料 第二是修正因素资

47、料的整理与量化,具体可参第二是修正因素资料的整理与量化,具体可参照因素法。照因素法。3、外业调查、外业调查(二)修正法(二)修正法4、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将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将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要素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要素可先编制出定级因子分值图,再综合成定级修正因素可先编制出定级因子分值图,再综合成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分值图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二)修正法(二

48、)修正法5、划分定级单元、划分定级单元6、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7、计算修正系数、计算修正系数(二)修正法(二)修正法8、编制修正系数图、编制修正系数图 9、计算定级指数、计算定级指数(三)样地法(三)样地法1、内容和程序、内容和程序 2、划分单元、划分单元 (三)样地法(三)样地法3、设置标准样地、设置标准样地A 每个乡镇内至少设一个标准样地,应选择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每个乡镇内至少设一个标准样地,应选择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定级单元作为标准样地,标准样地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当地最高;定级单元作为标准样地,标准样地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当地最高;B 标准样地应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

49、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单元;标准样地应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单元;C 按照规定的表格对标准样地进行注明及登记;按照规定的表格对标准样地进行注明及登记;D 应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应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E 标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应在农用地定级单元图上注明。标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应在农用地定级单元图上注明。(三)样地法(三)样地法4、确定定级因素、确定定级因素(三)样地法(三)样地法5、编制因素分、编制因素分级级记分规则表记分规则表A 因素分级因素分级分级方法有两种:分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定级因素与农作物

50、产量一种是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定级因素与农作物产量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第二种是用经验法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第二种是用经验法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B 编制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编制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C 编制定级因素记分规则表编制定级因素记分规则表(三)样地法(三)样地法6、计算定级指数、计算定级指数A 计算单元记分量计算单元记分量B 计算定级指数计算定级指数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一)前期工作准备(一)前期工作准备(1)编写任务书)编写任务书(2)制定农用地定级工作方案和技

51、术方案)制定农用地定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3)准备工作底图()准备工作底图(1:1万万-1:5万)万)(4)编印定级工作需要的各种表格)编印定级工作需要的各种表格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二)资料收集调查(二)资料收集调查(三)资料核实与初步整理(三)资料核实与初步整理(四)分等数据处理阶段(四)分等数据处理阶段(五)确定定级指数(五)确定定级指数(六)初步划分级别(六)初步划分级别等间距法等间距法 数轴法数轴法 总分频率曲线法总分频率曲线法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A A 采用野外实地检验法采用野外实地检验法 与农用地分等成果野外检验方法类似与农

52、用地分等成果野外检验方法类似B B 初步定级成果完成后,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写初步定级成果完成后,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写出书面论证意见,承担单位应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出书面论证意见,承担单位应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完善。C C 用农用地作物种植收益和承包出租租金进行级差检验,初步用农用地作物种植收益和承包出租租金进行级差检验,初步划分的农用地级别应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否则,应重新进划分的农用地级别应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否则,应重新进行调整与计算。行调整与计算。(七)校验级别与落实边界(七)校验级别与落实边界1、校验、校验(1)校验内容)校验内容(2)校验方法)校

53、验方法 2、级别调整与确定、级别调整与确定 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 验收方法:按照任务书,采取全面核查与抽样核查相验收方法:按照任务书,采取全面核查与抽样核查相结合、室内核算与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验收,承担结合、室内核算与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验收,承担单位应对相关成果的电子版进行演示。单位应对相关成果的电子版进行演示。(八)编制图件,统计与量算面积、编写成果报告(八)编制图件,统计与量算面积、编写成果报告 农用地定级成果包括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及相应农用地定级成果包括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的电子文档。(九)成果验收(九)成果验收1、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目的是什么?思考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关系。2、叙述因素法的技术思路。3、阐述因素法与样地法的区别和联系。4、简述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的工作程序。5、在农用地定级划分中如何运用等间距法、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