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275299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 发展变化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表层的演变可分为五个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它们是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 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综合划分的。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

2、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经过了大约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 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 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

3、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时代。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 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 (约30 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植物发展阶段: 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 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A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

4、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两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 在中生代末期, 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 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 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2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A 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5、第 1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B 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C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

6、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概况:A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B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45% ) 、有机质( 5% ) 、水分( 2030% )和空气( 2030% ) 。1) 矿物质 成土母质 (风化

7、壳或风化堆积物) 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2) 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 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 , 供植物吸收 , 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 土壤水分 ( 水溶液 ) 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多 ,空气被排挤土温下降 , 土壤缺氧 , 影响植物生长;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 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

8、水保温。C土壤的形成(一)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风化作用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裸露的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过程的开始。D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腐殖质,腐殖质能释放母质中没有的氮素养分,并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土壤肥力。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逐渐淋失;而另一部分养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元素由于参与生物循环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土

9、壤的形成除生物作用外,还有气候、地形等因素。(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 黏粒 较多,含砂粒 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 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

10、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 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 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 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

11、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平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 ,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 ,水分状况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 ,水分状况好。(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

12、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2、某种单项资源, 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

13、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分异规律定义成因表现明显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 纬度变化, 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即以热量为基础。低 纬 地 区 和高纬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 沿海向 内陆有规律地更替。同一纬度带内,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中纬度地区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脚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

14、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低纬度、 中纬度 的 高 山 地区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又 叫 非 地 带性现象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 年 降 水 量 大 于450 )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 250450 )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小于250 )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