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249331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植物病理学:香蕉病毒病(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香蕉病毒病香蕉病毒病Banana 香蕉芭蕉属植物香蕉是我国南方重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第四大水果,在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大面积种植。 一、介绍现状: 随着香蕉业的发展,其病害也不断的增加,目前病毒病已成为香蕉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为害我省香蕉生产的主要病毒病是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这两种病毒病均是香蕉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1 2 香蕉束顶病 香蕉花叶心腐病 二、重点病害:1、香蕉束顶病香蕉束顶病俗称“蕉公”,是由香蕉束顶病毒 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蕉农称之为 不治之症。蕉株受该病毒侵染后,最初在

2、新叶上表现症状,新抽生的叶片较正常叶片窄小,叶边缘轻度黄化,并稍向上卷曲。(1).识别特征:随着叶片的生长,沿叶片主脉和叶柄出现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点线状深绿色条斑,俗称“青筋”,“青筋”是香蕉束顶病诊断的最可靠特征之一。受侵染植株生长缓慢,新抽生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植株顶端叶片紧缩在一起而呈束顶状,早发病的植株明显矮化。束顶病株的病叶较正常叶脆、易折断;蕉株抽花蕾前染病,多数不能抽出花蕾,少数虽能孕穗并抽出花蕾,但果实细小弯曲,没有食用价值。健康植株与感病植株对比香蕉束顶病毒 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2).病原:越冬:带病组织、田间病株。传播:远距

3、离和在田间可由昆虫或带病吸芽调运,主要由香蕉交脉蚜传毒。(机械摩擦、土壤接触不传播)(3).侵染途径:香蕉交脉蚜潜育期:长短取决于不同环境温度等因素。蕉株大或已进入挂果期、侵染时气温低的潜育期长;反之,蕉株小的小苗、侵染时气温高的潜育期短。(多年生宿根蕉园发病往往比新植蕉园重原因是老蕉园潜育期更长。)气候:天旱少雨、气温高有利于该病发生为害。原因:气候 蚜虫 束顶病(4).潜育期及发病条件:2.香蕉花叶心腐病香蕉花叶心腐病也称花叶病、心腐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 Cucumber mosaic virus banana strain (CMV-BS)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现已发展成为香蕉的重要

4、病害之一。受害蕉株的叶片出现断续的长短不一的褪绿黄色条斑、棱形或不规则黄斑,由叶缘向主脉方向扩展,呈典型的花叶斑驳状。(1)识别特征:叶脉稍凸现,病株顶部叶片有扭曲、畸形和变小的现象,症状以靠近顶部的12片新叶最明显,严重时,植株心叶坏死。病株通常较弱、矮化,多数不能抽蕾,抽蕾的果实也不能生长发育。正常花序剥开病株假茎,可发现假茎内部出现水渍状病痕,严重时坏死变黑褐色而腐烂发臭。横切假茎病部,可见黑褐色坏死斑。初侵染来源:主要来自感病寄主,如黄瓜等葫芦科作物、番茄和辣椒等茄科作物、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一些杂草等近 800 种植物都是该病毒的寄主植物,而且田间间种的寄主作物及杂

5、草导致该病发生的危害性远比香蕉本身大。远距离传播:带病毒的香蕉种苗调运。近距离传播:棉蚜、豆蚜、玉米蚜和桃蚜等 60 多种传病蚜虫。其他传播方式:汁液摩擦或机械伤接触。(2).侵染途径:(3).发病条件:蕉园四周种植或园内套种感病寄主作物会加重该病的发生;田间管理不到位,肥水不足或偏施氮肥,少施有机肥和钾肥,造成蕉株长势不壮, 抗逆性差,发病率高。1.分析:香蕉病毒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每年的 46 月份为其主要盛发期。香蕉病毒病目前尚只能防不能治,宜以预防为主。三、防治措施:2.具体措施:1.选用无病毒吸芽、种苗种植。2.提倡健身栽培,提高蕉株抗病力。3.销毁病株灭绝病源经常巡查蕉园,发现病株

6、或可疑病株时应立即使用杀虫剂灭蚜后,进行人工挖除销毁或应用除草剂灭除。4.消灭蚜虫,杜绝传毒媒介。5.清洁蕉园,合理间套种作物(不是病毒寄主的豆科植物做绿肥)。6.严格实行检验检疫。四、三个小问题:1.为什么防治措施中没有选用抗性品种?因为全世界香蕉品种非常单一,香蕉基因高度一致,病菌侵入灭绝风险大。2.香蕉是否有灭绝的风险?是的,因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种植的卡文迪许香蕉基因高度一致,如果有病菌侵入,那么香蕉产业肯定会受到重创。3.有什么启示?要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品种、基因的单一性。参考文献:1饶雪琴,孙洁,周翎,李华平. 香蕉病毒病发生和防控J. 中国果业信息,2013,(10):74-76

7、.1陈新慧,文继俊. 香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 农技服务,2007,(06):71+86.1尹可锁,杨韶松,常仕代,陈伟强,郑毅,李迅东. 草甘膦异丙胺盐杀灭香蕉病毒病植株的研究J. 植物保护,2015,(01):190-192.1. 香蕉病毒病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0,(04):19-20.1黄绿青. 香蕉几种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治措施J. 福建热作科技,2011,(01):45-47.1曾继吾,牛王翠,黄永红,孙中海,黄秉智,易干军,周碧容. 利用超低温保存方法脱除香蕉束顶病毒的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03):457-460.1谭小勇,阮小蕾,吴丽婷,翟国会,李华平. 香蕉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J. 园艺学报,2010,(05):829-834.1饶雪琴. 香蕉上两种病毒在香蕉分化芽中的PCR检测J. 植物保护学报,2007,(04):441-442.1高乔婉,范怀忠. 引致香蕉花叶病的黄瓜花叶病毒株系J. 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04):43-48.1彭军. 香蕉主要病毒病检测研究进展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5,(05):2-5.1朱西儒,张海保,张云开,覃秉益,张秀华. 香蕉花叶病病原病毒及其卫星RNA的研究J. 广西科学院学报,1999,(01):7-11.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