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566741881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 文限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brGDG

2、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

3、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

4、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

5、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

6、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

7、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取材于葛全胜、申敏夏、刘嘉慧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B.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C.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D.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2. 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B.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

8、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C.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D.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3. 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B. 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C. 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D. 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4. 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B. 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C

9、. 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D. 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答案】1. A 2. B 3. A 4. B 5. 规律:百年尺度的气候冷暖变化与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星观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对其发展有利,冷期气候对其发展不利。复杂性: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冷暖期气候又都存在区域性差异,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其都有可能给区域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暖期气候推动社会繁荣、人口较快增长,但也

10、可能因此增加社会系统风险,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A. “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和第四段中的“六盘山北联池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可知,联合团队选取的是陆地上的沉积记录,而非“深海沉积记录”。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材料一第三段中提到brGDGTs的分子结构中有甲基和环戊烷,但是只提到了甲基与温度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环戊烷与温度的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根据本段中的“寒冷的气

11、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可知,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说明当时的温度越低;甲基个数越少,说明当时的温度越高,排除A。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的“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可知,我因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所以A 项正确。 B.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可知此项只是我国北方地区过去

12、2000年以来出现快速冷干现象的原因。C.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加快了气候变冷变上的速度”可知,可知此项只是我国北方地区过去2000年以来出现快速冷干现象的原因。D.“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受到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不是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原因,而是结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材料二分析的是我国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关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文中只提到“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后面分析了唐朝初期和北宋初期增温的原因,并没有分析“我国不同

13、历史时期冷暖交替”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有关气候对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主要的表述在材料一最后一段:根据“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可概括出:百年尺度的气候冷暖变化与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星观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对其发展有利,冷期气候对其发展不利。第二问,“复杂性”多体现在(形式、种类等)多样性、(整体和局部、优和劣等)多变性等方面。材料二第二、三段具体论述了气候对我国古代

14、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多变性:第二段“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用了“尽管但”这一表转折的关联词,指出其影响总体稳定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局部有变无论是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存在区域性差异。第三段“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指出暖期气候既有好处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但也

15、可能因为人口增长带来坏处增加社会系统风险,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也就是说暖期的益处有可能会变成冷期的害处。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则明辩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于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