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566290291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 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鲁山山行鲁山山行教学目标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旧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苏舜钦齐名。鲁山山行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作品原文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

2、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译文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心满意足。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径:小路。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

3、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

4、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

5、幽与野情之浓。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