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5046131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摘 要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生理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生理性因 素主要有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性别和年龄因素;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早 期教育,心理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人格类型特征。在教育 方面,做到积极预防,及时治疗,防重于治。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生理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 心理辅导Abstract:The factors affect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s the main physiologic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physiologica

2、l factors include genetic factors, the constitution, gender and age, Social factors includ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nflict, early setback and defense mechanisms,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i

3、me to actively, heavier than cure.Keywords: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physiological factor social factors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引言:青少年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剧烈地变化。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 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 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难免会出现 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4、。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简单和幼 稚,也不像成人时期那样复杂和固着。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一定的特 殊性。我国心理学者(卢家梅等,1998) 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隐匿性与突发性, 多元性与单一性,无知性与盲目性等特点。在此,就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起因进行综述, 并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问题提出教育对策。11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生理性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1 生理性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正常的躯体、生理、生化等物质基础作保证。心理健康 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与生物学因素有一定的联系。1.1.1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与人的精

5、神状态,尤其是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问题,较为复杂。一些 研究统计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国内外遗传生物 学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 迟滞等疾病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应指出,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获得性两者 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绝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1.1.2 体质因素的影响体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整个有机体机能的状态。体质作为有机体行为活动的生物学基础,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肌肉发达的强壮型,高而瘦的瘦长型和 矮而胖的矮胖

6、型。他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矮胖型的人较多地出现躁 狂抑郁症,瘦长型人较多地出现精神分裂症,强壮型的人较多地出现癫痫症。2关 于 体型与某些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精神病学界的注意,但还应看到良好 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养,特别是个人的体育锻炼等也是可以改变人的体型的。1.1.3 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性别因素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女性上。女性由于性腺内 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如月经、妊娠、分娩等,常可出现情感冲动、多变、不稳、兴奋、 抑郁等症状。精神病流行病等调查发现对酒精和药物形成依赖性而导致精神障碍的男 性多于女性。关于年龄与人的精神状态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期

7、由于身体与精神发育 未达到成熟阶段,因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弱,对各种因素过于敏感,易出现情感和 行为障碍。青春期由于性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在遇到 一些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症等。1.2 社会性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1.2.1 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 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水平。发展心理学 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

8、获得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1.1 亲子关系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如果父母对子女持爱、信任、鼓励和支持等肯定态度,则 容易使个体在与人初次接触时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有助于个体与 人的顺利交往。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信任、鼓励与支持,会使儿童 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于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精神病 学研究资料表明,一些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病人的父母与正常 人的父母相比,表现出对子女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过度保护。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健全的双亲关系方面较为突出。生活在

9、父母双亡或单亲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比生活在双亲健全 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在成长中可能会遇到更多麻烦,如较多出现对未来担心,被遗 弃感,易激怒,孤独,悲伤等消极情绪与个性品质,还常常表现出对学习、社会生活 不感兴趣等等。1.2.1.2 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父母正确的教养思想、正确的教养态度及方式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一 些父母着眼于家庭、个人的私利或是出于对教育子女的无知,持“望子成龙”、“养 儿防老”棒下出孝子等错误的教养动机和教育观念时,所采取的不正确的教育态度 则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要具有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3据美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定义 ,

10、养育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指父母养育和教育子女 的系统的模式。在美国, 研究教养方式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的, 迄今最有影响力 的研究是 Diana Baumrind 的理论 。在她的研究中,她确定了四个主要的对孩子的教 养方式: 权威式,专制式,放任式和疏忽式。权威式的父母既对孩子有一定要求又在 某种程度上满足孩子的需求,研究表明,权威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有能力,这些孩 子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幸福感, 并有很高的自尊,非常受同龄人 的喜爱,在学校表现较好;专制式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而较少满足孩子的需求,研 究表明,专制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没有自信,做事畏缩不前和不愉快,

11、这些孩子通 常没有自尊并且在学校里不是好学生;放任式的父母也被称为过分溺爱式的家长, 他 们对孩子没有要求而是不停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研究表明,放任式父母培养出的孩子 往往不成熟,要求多和依赖性强,并且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自尊,有问题和不幸时 全部指责他人;疏忽式的父母既对孩子没有要求,也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主要是因为 他们对孩子的事撒手不管,不负责任。Diana Baumrind的研究表明,在4个对孩子 的教养方式中,权威式是最有效的一个培养健康,幸福和成功的孩子的教养方式,因 为父母对孩子有高度的期望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要科学化、民主 化,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家庭民主权。(黛安娜

12、鲍姆林德(Dianan Baumrind)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在伯克莱加州 大学人类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任教,以对家庭教养模式(parenting styles )的研究,以及批评 心理学研究中的欺骗而著称。)1.2.1.3 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父母亲的文化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 有资料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子女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越高。个性健康的父母 能为子女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情绪稳定,尤 其是对子女怀有深厚的稳定的教育情感;处理问题耐心、细致;性格开朗、大方;与 人交往充满自信等等。这些因

13、素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影响。1.2.2 心理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1.2.2.1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并是造成心理应激的原因之 一,同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 理状态。心理冲突可以表现为个人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冲突;也可表现 为实行某种目标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的取舍冲突;还可表现为一个人行为动机与内心 标准的冲突。许多学者,特别是心理动力学家们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选择,选择的做出往往是面临冲突的情境。青少年同 样会经常处于面临选择的冲突

14、情境中,如学习方面学校的要求与个人的兴趣方面的冲 突;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个人学习现状的冲突;个人的爱好、兴趣与学校、家长限 制之间的冲突;多种活动兴趣之间的冲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等等。在正确的 学校教育、成人的引导、帮助及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青少年面对冲突情境一般能做出 抉择。但有时可能是个人自身的局限性、年龄、体力、智力、技能,或是个人所选择 的目标实现缺乏客观有利条件,或是为社会道德、法律、学校的规范所不允许等等, 青少年面对抉择困难时,常常处于心理冲突情境。心理冲突会使他们焦虑、失望,造 成心理痛苦,甚至成为精神症问题的直接原因。1.2.2.2挫折(setback )是个体从事有目

15、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 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情景有环境障碍、自身的局限性和心理冲 突。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经过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会产生各 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在心理上、生理上会有反应。遭受严重挫折后,个人会在情绪上 表现抑郁、消极、愤懑;在生理上,会表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胃酸分泌减少、会导致溃疡、胃穿孔等。总之,个人的挫折会产生反常行为。1.2.2.3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个体面临挫折 或冲

16、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 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个体采用的主要防御机制有:逃 避性防卫机制,自骗性防卫机制,攻击性防卫机制,攻击性防卫机制,建设性防卫机 制五大类。4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 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 致心理疾病。个体利用防御机制缓解心理紧张,在日常中较为常见,但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 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 防御机制经常应用有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如一个人不管面对的困难是否可以克 服,都采取防御机制而不努力去克服困难,那么对其人格的发展就会产生不利影响。1.2.3 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应激(stress)又称“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