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504311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区位论与开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根底上逐渐演化开展而来。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迅速开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目前,一些经济学家正在努力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模型。然而,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获得新进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和问题。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开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开展两条线索进展

2、,其间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究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矗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s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开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总的看来,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着

3、眼于本钱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部分平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构造下的价格理论为根底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此又叫古典区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互相作用形式、各种规划形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迅速开展,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构造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成。地域空间构造理论主要有地域空间构造阶段论、城市空间构造理论、地域空间互相作用引力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空间互相作用与市场平衡的区域经济运行研究中,萨缪尔森(sauelsn

4、,1952)的市场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平衡形式与柏克曼(bekan,1968)的连续流形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消费和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矗而现代区位论一方面使区位研究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开展到区域总体经济构造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推导,开展为建立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另一方面,使区位决策客体扩大到第三产业。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的不仅包括消费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战后区位理论的开展主要是由美国学者推动的,其中,艾萨尔德(1sard,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开展要求,把研

5、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平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平衡的影响。现代区位论开场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但其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行的解释力。传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假定下对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索罗和斯旺(slandsan)在消费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

6、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illias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提出区域收入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平衡论,即市场价格机制可以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展的同时,与兴旺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而兴旺国家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的,把大量资源和要素集中投入到经济开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兴旺区域与欠兴旺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这种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说明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所有的区域开展问题

7、,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即兴旺区域与欠兴旺区域的经济增长情况并不一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区域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为了对这一现实经济问题进展解释并为促进开展中国家和欠兴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政策根据,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yrdal,1957)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赫希曼(hirshan,1958)的“核心-边缘理论等。缪尔达尔指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那么兴旺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兴旺区域的经济开展,使欠兴旺区域不利于经济开展的因素越积越多。赫希曼的观点与

8、此类似。他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平衡现象是不可防止的,核心区的开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开展,但同时,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开展,又起着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极化效应起支配作用。要缩小区域差距,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加强对欠兴旺区域的援助和扶持。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经济学家p弗里德曼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展补充。与此同时,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贸易的理论研究也获得进展。瑞典经济学家俄林(lin)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使其成为一般平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俄林从贸易角度研究了要素流动、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区

9、际贸易、国际贸易与要素自由流动会带来区域之间消费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平均化。总之,为理解决区域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下,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区域内部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构造演进与晋级,区际分工与区际贸易,中心城市及乡村的可持续开展等问题进展了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理论框架已经成形。二、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开展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主要从规模报酬不变和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现实的区域经济问题,把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中,要素流动是瞬间、无本钱

10、的,消费要素、商品和劳务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使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假设的矛盾无法解决。随着建模技术的晋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自由的框架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场,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开展。目前,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最活泼的领域是新经济地理学。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1977)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为空间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奠定了根底,新经济地理学由此产生。广义地讲,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两个开展方向:一是用新方法对区位选择进展再研究,二是以新方法为根底,用“空间观点分析区际贸易。新经济

11、地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an)、藤田(fujia)、莫瑞(ri)、瓦尔兹(alz)、马丁(artin)、沃纳伯尔斯(avenables)等。克鲁格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构造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1991年,他在总结哈里斯(harris,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bred,1966)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根底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根底上,采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假设,把一个经济分为消费同质产品的农业和消费不同的可以替代产品的制造业,农民不能流动而工人可以流动,农业没有运输本钱,制造业的

12、运输本钱与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存在(及任何之成品在运输过程中都有一部分丧失)建立了。一个两区域两部门模型。他认为,收益递增的作用就是使每一种产品只有在一个地方消费才有利可图,其结果是不同地方就消费不同的产品,消费差异产品。当一个地区有劳动力流入时,它不是消费更多的现有产品组合,而是消费新产品。模型分析的结果说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络,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本钱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程度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中心边缘构造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本钱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克鲁格曼还建立了一

13、个动态的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当空间构造平衡时,动态的力量确实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间隔 分布的聚集点(城市)。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构造。区域跑道模型反映了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构成部分呈环状分布,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平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细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集中。这样,制造业区域布局由最初的平衡开展到两区域集中布局,而这两个最终集中布局区域特征正好相反。瓦尔兹(altz,1996)那么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消费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

14、及由此产生的持续的消费率进步。马丁(artine,1999)研究了聚集经济条件下的区位竞争问题。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最初的区位竞争中获胜的区域对其他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参与最初区位竞争的第一个企业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财政鼓励,但随后的其他企业却可以从该区域的产业聚集形成的外部经济中获益。对在区位竞争中获胜的区域而言,更重要的利益在于为随后进入的厂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同一区位的厂商数目会随着外生的相对本钱优势和内生的聚集优势的增加而增加。藤田和莫瑞(fujitaandri,1997)研究了多制造业经济体系中的运费与规模经济差异,认为经济体系会自动开展为一个中心地体系,他们(1996)

15、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模型进展了修正,通过构建根底模型进展预测分析后,发现人口增加会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长而狭窄的经济体系产生,并沿着一条线逐渐向外扩展,形成多城市空间。与古典区位论一样,这些研究都强调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外部经济对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所不同的是,克鲁格曼更强调由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与市场供求相连的金融外部性的作用。在区际贸易方面,沃纳斯伯尔(venables,1996,1999)把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作为区际贸易新类型的基矗认为,假定消费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假如中间性商品受到规模经济和运费的影响,消费过程中所引起的区际经济分化必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大量制造业门类的

16、区域能为中间性商品提供比拟广阔的市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趋向于区域一体化集中,从而使下游消费具有本钱优势,并强化这种优势,循环往复。他通过研究发现,在高收入的工业“核心区与农业“边缘区的分化过程中,市场规模扩大的驱动远远超过区域一体化增长的驱动力。此外,沃纳斯伯尔还把运输本钱纳入赫克歇尔-俄林(heksherhlindel)的区际贸易模型,发现贸易方式和消费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本钱,后者与国家或区域的地理位置有关。新贸易活动的区位选择相对于已有的贸易活动密度而言,依赖于要素密集和运输密集度。巴德温和弗斯开尔德(baldinandfrskild,1997)那么提出了区域与贸易分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区域分析方法应主要用于区域经济增长内部。因为在各种区域模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