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504176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代码:3602082课程学分:学分总学时数:64学时开课单位: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二、教学对象体育学院社体13级三、教学目的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四、教学任务(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

2、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三)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五、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王瑞元教授等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而编制。该教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A类。该教材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并注意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突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

3、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专著和专业文献,向学生介绍现代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六、教学方法的建议(一) 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二)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三) 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

4、性。 教学基本内容(含教学时数分配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第1、2、3、4、5、6、11、13、14、17章,难点第7、10、12及15章。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章节有选择的自学绪论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第一部分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四、兴

5、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二、肌肉的收缩机制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一、肌肉收缩形式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一、肌电的引导二、正常肌电图三、肌电图的测量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部分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一节 不同类

6、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一、骨骼肌纤维的区分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二、血液的组成第二节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二、缓冲pH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四章 血液循环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第一节 心

7、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四、心电图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第四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三、微循环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第五章 氧运输系统第一部分 呼吸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

8、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三、肺通气量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第二节 气体交换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三、氧扩散容量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部分 物质代谢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第一节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二、吸收三、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

9、简述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一、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 能量代谢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掌握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一、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能量连续统一体

10、的理论及其运用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一、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掌握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第三节 本体感觉一、肌梭 二、腱器第四节其他感觉一、视觉 二、听觉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

11、控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神经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第一节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

12、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第一节吸氧量一、耗氧量与吸氧量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氧亏一、氧亏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

13、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一、分泌系统与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三、激素作用的机制四、激素分泌的调控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第二节 垂体激素一、垂体激素 二、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一、睪酮二、神经肽 三、心钠素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第十三

14、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 恢复过程一、恢复的一般过程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 力量素质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 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