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5030413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集锦头通”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杨思好 2009-03-16 17:03:14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2 月 25 日上午,在温州市“拦街福”活动开幕式上,来自苍南县龙港镇的一支民乐团以娴熟的技 艺,表演了一曲具有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集锦头通”,那迭宕起伏的华采旋律、气势宏伟的热闹场 境和优美的音乐形象,震撼了全场观众,展示了民间音乐的迷人魅力。“头通”精品“头通”,又称开通锣鼓,是戏剧开演前的前奏乐曲,一般用于民间戏台演大戏之前的闹场和招 聚观众。演出之前吹打一阵“头通”,意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戏要开演了,田间劳动的农民、在家养 猪做家务活的妇女,想看戏,听到头通都

2、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赶场”来看戏,所以,农村有“锣鼓 一响,脚底板痒”的说法。头通,分锣鼓头通和吹打头通。“锣鼓头通”又称“清锣鼓联套”,一般为零散锣鼓经的连串演 奏。“吹打头通”又称“锣鼓吹打”,属集曲(或套曲)式大型乐曲,乐曲吹打、管弦紧密结合,浑 为一体,相互生辉。现苍南龙港民乐队的指导师高福玉先生还能指导乐队表演“集锦头通”、“梆子 头通”、“西皮头通”、“福建头通”、“一封书”等八套头通套曲。其中,“集锦头通”、“西皮 头通”、“一封书”为温州地方戏瓯剧的“三大头通”。“西皮头通”是将“皮、黄”中的曲牌和锣鼓经连套组成,以“清板锣鼓”的(二黄倒板)、(回 龙)、(西皮倒板)、(原板)

3、等腔组成,并以“风入松”或“三枪”等曲牌结束。全曲结构基本定 格,但时有增减。因用于演出徽调戏“闹台”故名,为早期徽班常用的头通。现已被各剧种所引用。“一封书”又称清水头通,因系清锣鼓曲段连套得名。“一封书”的牌名,是沿用元以来南北曲 牌子之老曲牌名称。苏州一带的“一封书”,由序鼓、一封书、剔银灯、浪淘沙、接头、快鼓段、这 一风、效丈等八段乐曲组成,瓯剧的“一封书”头通,与十番锣鼓的“一封书”相似,但流传苍南民 间的“一封书”,有别于苏南同名曲“十番锣鼓”,无管弦演奏乐曲,只是单纯的锣鼓联套“散段”, 使用时,不受声腔之限,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等声腔,均能适应。“集锦头通”是众多“头通”乐曲

4、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头通”乐曲,因其荟集聚了南戏中的几支 精品曲牌而得名,它是鼓段形式的“散曲”联奏式的大型吹打乐曲,这套大型吹奏乐曲,由长号、唢 呐、笛子、二胡、中胡、三弦、月琴、及抱月梆、汤锣、小铜磬和锣鼓等联套表演,加上大锣、大鼓 的喧闹配和,华采而热闹。全曲由“七声号”、“想当初”、“吾阵东向”、“莫不是”、“弯弯弓”、 “佛前灯”、“风吹荷叶皱”、尾声八段乐章组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缀以六支永昆曲牌, 将南戏(曲)、北杂剧(北曲)相间使用,再融入温州的地方戏(乱弹、瓯剧)音乐南北合套,经民 间艺人数百年反复整合完善,形成了巧妙融和文场、武场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温州特色的大型演

5、奏曲,成为了道教音乐和各剧种的开场音乐和浙南民间吹打班的必学音乐,在浙南地区被后人誉为 “诸乐之尊”。源自南戏左为集锦演奏之一工具尺板 右为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集锦头通在温州地区流行的抄本极多,有唱本和纯音乐本,关于集锦头通的起源也各有说法。在 各种说法中,较为可信的是已故民间音乐家杨大伦(1915-1998)先生生前的记述。根据杨大伦先生 于 1988 年 5 月刻印的唱本集锦头通 ( 原昆剧唱腔曲 ) 前言中的说法,集锦头通源于温州(永嘉) 昆曲,是昆曲的精选品,原出上层官闾,流至为道释教艺人所利用,之后被搬上舞台,但拘于惯例, 仅在演出庙会额子戏,挂灯结彩时,才用它作为演出的“前奏乐”

6、,接以打“大八仙”。他的“前言” 中还写道:“集锦头通约有三百历史,这是根据我师父林阿云所说:我师父陈明荣曾说过集锦已有 二百多年史了。” 杨先生学艺从艺也有半个多世纪,根据这一说法,集锦头通的诞生已近四百年 的历史。集锦头通是民间艺人将昆曲思凡下山、秋江赶船等戏曲的部分唱腔作加工改编,再根据 曲体结构,编配锣鼓伴奏而成的套曲,全曲八个部分,除“七声号”外,每一个部分均能独立成章, 均有独自的曲牌名称,且每个部分均有出处。“想当初”又名锦渔灯,出自邯郸梦(又名百 花瑶台)皇帝被困南柯、百花公主独自思叹时所唱的起句“想当初”;“吾阵东向”又名拉勇阵, 出自霸王叹;“莫不是”又名天沙净出自霸王叹唱

7、曲起句“莫不是”;“弯弯弓”又名 调笑令原出自秋江偷诗赶船时二船夫所唱的唱段梵王宫的谐音;“佛前灯”(又名香 雪灯出自思凡);“风吹荷叶皱”又名破袈裟,出自艺海记(又名思凡下山)尼 姑下山时所唱的 “脱袈裟”曲;“尾声”源自南戏乐段的“尾声”。从集锦头通的总体结构来看, 套曲构成的要素,宫调的选择运用,组成套曲的各个乐章都很严谨、完整。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南戏 套曲的组合方法。或者说:集锦头通是从南戏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份文化遗产。别具韵味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集锦头通”演奏乐器有长号、唢呐、笛子、二胡、中胡、板胡、革胡、三弦、笛、笙、扬琴、 琵琶、中阮、月琴及抱月梆、铙钹、木鱼、碰铃、板、小

8、铜磬和锣鼓等,可增可减,多时,几乎可以 用上民乐中的所有乐器,可以说是一支民乐“交响乐”。全曲前后共有八个部分宫调各异、表现不同 的情绪的曲段,特别是演唱本,唱本中的演唱角色有净、老生、生、旦等,交替出场,每个乐章均有 典故和故事情节,如音乐的第二段“想当初”和第三段“吾阵东向”先后以高亢激昂的 D 大调和粗犷 的 G 大调演绎“楚汉相争”的故事,表现了气势磅礴的战斗场境和项羽英雄末路的心情;第四段“莫 不是”和第五段“梵王宫”又以抒情、柔和、婉转的正宫调来描写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以严 谨工整的乐段,细腻的唱腔,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展示陈妙常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第六段“佛前灯”、 第七段“风吹

9、荷叶煞”则以低迥婉转、如泣如诉的旋律抒发了青年尼姑的突破佛门戒律的心声与愿 望。各段唱腔表现了雄壮、欢乐、闺怨、思念、缠绵、离情、悼亡等不同情感场面,喜怒哀乐错综变 幻,将这些乐曲组合成一体,需要高深的音乐造诣,但智慧的民间艺人,别出心裁地以锣鼓相串其间, 通过科学的配套排序,巧妙融和锣鼓、吹奏、管弦等乐器的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表现手 法和演奏技艺,便使音乐章法突现,新颖而别具韵味。“集锦头通”虽是一支别具特色的表演曲,但其在民间运用的真正功用在于戏剧演出之前招徕观 众,所以在演奏上也相当讲究节奏与法度。如第一段引子“七声号”,虽然仅是简单的七声号响,但 表演者一定要以饱满的气力,将

10、号吹得悠长、空旷而召唤力,让听者个个心弛神往,皆欲从四方赴之, 但又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要缓急有度,因为戏开演之前的时间段里,村民们刚收工回家,正值吃 饭或刚吃过晚饭,要让他们知道戏开演了,但切莫催众赶场,误了人家吃饱饭。每声号之后的越来越 长的数声锣鼓,不急不缓,在于告诉人们,虽然还有时间,但动作还是要快点,毕竟戏要开演了。继 之,吹奏乐、打击乐交替演奏,管弦乐和锣鼓之间的衔接要求自然流畅,以热烈、华采的乐声,打动 观众,召唤观众,要仿佛告诉人们:戏是热闹而动人的,我们的表演是精彩的,不信你听我们的头通 就知道了,不要窝在家里,赶快来看戏吧。结尾“尾声”则要缓和稳定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情绪在 正戏开演时能够很快地被正戏所吸引。集锦头通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形成和发展成熟过程、曲中完整保存着的温州南戏梵王宫、 思凡、破袈裟、霸王叹、“风入松”、“三枪”等传统曲牌、以及民间艺人将不同艺术 技法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表现手法等等,均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深化研究,也有待人们认真地去研究、借 鉴、开发、利用。 (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萧云集摄)/ if1氏矍率便m.)7丹f化玮EU:緞:曲E 鎳少:統严起囂 心:炸:盘遊勰*;:加幣 Eg总杨大伦生前手稿 杨思好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