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501151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第 1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教程第 169页)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3.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 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 在符合团体的要求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知识点: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1. 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

2、调2. 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 态3. 不断发展健全人格。4.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教程第 169173 页)知识点: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1. 周期节律性2. 意识水平3. 暗示性4. 心理活动强度5. 心理活动耐受力6. 心理康复能力7. 心理自控力8. 自信心9. 社会交往10. 环境适应能力 知识点: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1体验标准2操作标准3发展标准知识点:心理健康七标准要点: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在逻辑上不

3、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 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 不相关的概念,为此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教程第173175 页)知识点: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1.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2. 人与环境协调原则3. 身心统一原则4. 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5. 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知识点: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生理方面的途径心理方面的途径社会方面的途径第 2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第一单元

4、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教程第 175 页)知识点: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领会)(应用)1. 统计学角度2. 人类学角度3. 社会学角度4. 精神医学角度5. 认知心理学角度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教程第175176 页) 知识点: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领会)(应用)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教程第176177 页)知识点: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识记)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教程第177182 页)知识点:心理健康的状态(

5、领会、应用)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 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 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 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对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 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

6、时,心 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 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知识点:临床相、诊断(领会)对上图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生响应, 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是因为在 人的本质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有这三类“固有 频率”,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第 3节:常见心理障碍第一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教程第 183188页)知识点:情感障碍(领会、应用) 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7、 情绪低落:也可以叫情绪抑郁,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 焦虑: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情感脆弱:这是一种情感调节上的障碍知识点:意向行为障碍(领会、应用)1、意向缺乏:主要指高级意向的减退和缺乏。(识记)2、意向增强:一般所指的意向增强主要是低级意向增强(识记)3、意向倒错:主要指食欲和性欲的倒错(识记)4、强迫意向:患者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叫做强迫意向(识记)5、强迫动作:强迫动作是患者理智上不愿做出某种动作,但在行动上又要去做(识记)知识点:自知力障碍(领会、应用) 自知力障碍(识记):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病和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 自知

8、力障碍,是这种自知力的丧失。自知力是区别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疾病的重要标志 神经症患者对他的病态行为的自知只能说有病识感,不能说有完整的自知力。第二单元 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教程第 188189 页)知识点:精神病性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心理问题(men tal trouble)与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 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Stress traumatic, Stress post traumatic); 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 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由于压

9、 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 相分为三大类: 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心理问题(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问题是指,在时间性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 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 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心理紊乱(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 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 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

10、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 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边缘状态(识记、领会、应用)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 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 又超越了 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 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 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 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第三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临床疾病分类(教程第 189195 页)知识点:神经症性障碍(领会应用)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们没有精神病性障碍, 主要可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等,病前多 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

11、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又可区分为若干类型。1、恐怖症(应用)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恐怖症主要分为3 种类型:1)场所恐怖 (2)社交恐怖 (3)特定恐怖2、焦虑症(应用)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3、强迫性障碍(应用) 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 理障碍,简称“强迫症”。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 者的

12、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 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强迫思想及强迫行为两类。4、躯体形式障碍(应用) 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 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患者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 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列入这类障碍者,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 式的疼痛障碍等。5、神经衰弱(应用) 神经衰弱的主要临

13、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 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 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的兴奋症状;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紧张性 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知识点:人格障碍(领会应用)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 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 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 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14、患者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 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性人格障碍 点。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4冲动性人格障碍 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 意为特点。6强迫性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 点。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7其他类型 如依赖性人格

15、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 焦虑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一贯 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 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参考资料: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 节 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第一单元 心理卫生概述(教程第 195197 页)知识点:心理卫生的概念(识记) 消极的心理卫生是指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 积极的心理卫生是指维护 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实际应用有三个含义: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工作、 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卫生的狭义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而言是指维 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可以实现三级 预防功能。初级预防是指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 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三级 预防的功能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