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500480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研究的新视野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黑箱摩西桥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向技术的转向形成了社会建构技术的崭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它一方面打破了技术开展的线性形式,转而强调技术形成的多向性、非线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主张技术成功不单纯是技术本身创新的成功,更是依赖于技术系统的成功。文章说明,社会建构论可以运用于技术研究领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对称性原那么可以有效地向技术研究扩展。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开展为技术研究(tehnlgystudies)提供了契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场,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巴斯大学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迅速开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思潮。与此前科学社会学的默

2、顿学派不同的是,它不再单纯关注“科学家的社会学,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强烈主张“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激进生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道,构成了科学研究(sienestudies)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思潮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科学知识社会学一直没有涉及技术研究领域,它更多关注的是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然而,进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纲领的日益成熟,以平奇(pinh)为代表的一些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开场尝试将研究领域从科学知识扩展到科技政策、技术知识等领域,于是,他们的研究注意力从科学转向技术。与此同时

3、,在技术研究领域,以技术史家康斯坦特(nstant)、技术社会学家休斯(hughes)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在讨论技术史案例的时候,尝试引人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和新的观点,这促使了他们与科学知识社会学家的合作。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社会建构论向技术的转向。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开启了技术研究的新视野。比方,在技术哲学家的心目中,技术知识的详细内容、社会影响是哲学家考察的重点,技术知识的产生和形成一直被看作是一个黑箱,黑箱的内容和行为被假定为常识。哲学家芒德福(ufrd)、埃吕尔(ellul)和海德格尔(heidegger)批判性地考察了技术在技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技术社会的根本约

4、定和根本规划,但是,他们都未能系统讨论技术知识的产生和开展。如今,在社会建构论的影响下,这一场面有了很大改观。技术知识的产生和形成不再是无人研究的空白,也不再是一个黑箱。社会建构论者要“翻开历史和当代技术的黑箱,看一看里面有什么东西。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不再采用技术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方法,转而侧重经历研究,试图用丰富、细致的技术史研究取代思辨的空泛概念。他们亲密联络技术史案例,详尽考察当代研发实验室,高度关切保存过去研发成就的记录档案,希望通过仔细考察真正技术及其历史的内部工作方式,看一看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研究思路的变化带来了技术研究领域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的创新。一、技术的多向开展观在当代人的

5、心目中,技术的历史是成功的历史,是一系列辉煌技术成功的编年史。“整个技术开展的历史都沿着有序或理性的道路,似乎今天的世界是所有过去技术开展确实定目的。从历史的开端开场,技术有意识地导向这一目的。这是一种线性的解释,是一直以来技术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如今,在社会建构技术的思潮中,新的科学观将技术形成看作是多向性的过程,传统的“线性进步观遭遇到挑战。盒式磁带录像机(vr)的开展是表达技术开展多向性的典型案例。fsl在技术史的开展历史上,盒式磁带录像机是录像机开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日本成功公司(jv)推出的vhs制式盒式磁带录像机,是新的录像机时代的重要标志。按照线性理解,只有vhs制式盒式磁带

6、录像机可以载人历史。如今,社会建构论者改变了这一看法。他们深人到技术开展的历史语境后,发现这种技术观过于简单,它忽略了技术开展的其他重要方向,难以符合技术史开展的真实过程。录像机的历史开展不是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多向的过程。vhs录像机不是惟一开拓者,索尼bet也是开拓者,它虽然在竞争中失败,但是,它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理解录像机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单纯从技术上讲,第一个在盒式磁带录像机历史上实现技术创新的,不是日本成功公司,而是索尼公司。1970年,索尼公司率先制订了盒式磁带录像机的u一标准,在竞争中占据了领先位置。继而,索尼公司试图将公司u一标准制式当作工业标准,只是在jv、松下公

7、司的反对下,索尼公司未能成功。1975年,索尼第一个推出了自己的bet制式盒式磁带录像机,在竞争中先行一步。在索尼公司之后,日本成功公司(jv)才推出了vhs制式vr。比拟一下索尼公司的betaax和成功公司的vhs制式盒式磁带录像机,可以看到索尼公司的产品占据先行之利,而且它的图象质量较高,磁带盒较小,在综合技术性能上更为优越。相比而言,日本成功公司产品的惟一突出特色是录像时间较长,具备2小时的记录才能。索尼公司技术上的领先和技术上的先行优势没有可以带来产业上的成功,反而在竞争中失败。应当说,它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在网络建构中的失败,索尼公司未能将betaax制式确立为vr标准。与此对

8、照的是,jv建构了庞大的网络,成功将vhs制式变为标准。它将日立、夏普、三菱电气、松下、三洋和ne纳人到自己产品的网络中,并在此根底上构建了全球网络:zenith,ge(通用)、ag-navx,sylvania等原来靠拢$etaax的公司后来也决定采用vhs制式。jv充分利用了自己定价较低,录像时间较长的特点,通过有效建构全球网络在竞争中获得成功。betaax制式与vhs制式录像机竞争的技术案例说明,技术的开展是一个多向的过程,多个类似的技术都有可能成功。技术上的优势不是成功的代名词。在多条技术线路并存的情况下,成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最终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有效建立网络。再好的技术,要是未能有效

9、构建网络,都不可能走向成功。在这层意义上,社会网络的有效运作不应当看作是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而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社会因素被看作是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这是社会建构论的一个新的认识。人们习惯把技术创新的成功理解为技术的创新,把社会因素看作是促进或者阻碍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社会建构论者的研究打破了这一认识,主张社会因素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可强可弱,而是不可或缺,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根本内在条件。在多种技术道路并存的情况下,社会因素至关重要。不管jv还是索尼盒式磁带录像机,哪一个获得成功都是正常的。在两条并存的技术道路竞争情况下,jv的vhs制式有效地利用网络,将网络这一社会因素作为技术创新的内在要

10、素,实现了最后的成功。索尼i3eta-ax制式盒式磁带录像机初期的综合技术性能更优越,但是它未能有效运用网络,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一事实说明,谁可以有效运用网络等社会因素,将社会因素作为竞争的内在祛码,就更有可能成功。二、技术的成功取决于技术系统的成功社会因素构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变量,它提醒出,技术开展远非技术自身决定,而是在多向的进程中,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得以开展。在技术研究领域,它是具有挑战性的技术观。过去,技术决定论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它把技术看作是自变量,把社会看作是因变量。技术是自主决定的,技术能自我增长、自我扩张,技术进步是不可逆的。“技术的自身内在需要是决定性的。技术已经成为自我存在、

11、自我充足的现实,并有自己的特殊法那么和自己的决定论。困例如,计算机的不断改良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在一个似乎事先预定的序列中,“每一代更先进的计算技术都导向下一代。社会建构论者认为,技术成功绝非仅仅依靠其自身逻辑的开展,而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他们认为,对技术的理解,不是在抽象的思辨中到达,而是在详细考察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发现。“与其使用像技术决定论或者技术至上这样的广泛概念,不如准确地讨论技术变化的动力学。与其试图通过像技术领域或者技术动力的轨道之类的不严格概念解释事件,不如亲密关注人工产品和各种处在讨论中的技术知识,以及影响技术的开展的社会行动者。社会因素构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变量,最明显

12、地表达在休斯的“技术系统概念上。按照技术史家休斯的理解,技术开展不仅是技术本身的成功,更是有赖于“技术系统的成功。先进的技术、聪明的创造家,只是技术系统的一局部,而不是全部。只有先进技术和聪明创造家,缺乏相应的社会系统要素,这是一个不完善的技术系统,是一个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技术系统。在一个完好的技术系统中,“创造家、工业科学家、工程师、经理、金融家和工人,他们不是构成技术的人工产品,而是系统的组成局部。只有真正把技术因素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有效地组合起来,把这些因素结合成一个综合系统,它才可以有效同其他技术系统竞争,进而获得成功。反过来,技术系统的成功又是下一步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爱迪生

13、电灯丝的案例是表达“技术系统重要性的典型众所周知,爱迪生的电灯丝无疑是最重要的创造之一,是人类进人到光明时代的标志。事实上,按照休斯的研究,这一成功不单是技术的成功,更是技术系统成功的标准范例。从技术开展的历史来看,爱迪生不是电灯的惟一创造者。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场,英国工程师斯旺(j.san)开场研究电灯,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后,最终找到了适于做灯丝的碳丝,并于1878年12月18日试制成功第一只白炽电灯泡。有关斯旺的实验报道在美国发表之后曾给爱迪生以直接的帮助。但是,斯旺比爱迪生起步要早,创造要早,却没有像爱迪生那样站在成功者的舞台上。除开斯旺资金没有爱迪生雄厚,缺少技术力量强大的爱迪生

14、实验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像爱迪生那样注意到,发电站和输电网等配套工程是更为关键的因素。爱迪生电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用电灯系统替代了煤气灯系统。当时的欧美照明业,煤气灯系统处于控制地位。它有着许多缺点,比方,煤气灯经常由于浑浊的灯罩而变得暗淡不堪;煤气灯随风摇曳,有些晃眼;煤气灯发出大量令人头痛的热量。尽管存在这些缺陷,它毕竟是当时最广泛采用的照明系统。电灯照明想要在欧美照明业获得成功,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同于煤气灯系统的新系统。而且,新的照明系统必须比原有系统在技术上更先进、价格上更低廉,否那么只有失败。这就是当时爱迪生面临的真实情况。为了电灯的成功运用,爱迪生必须研制一个电力系统。为

15、此,爱迪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直流发电站,研制了发电机、稳压器、开关、接线盒、绝缘带和保险丝等一系列配件,保证了电灯设备可以配套使用。为了符合纽约市煤气公司管理法的规定,1880年12月17日,爱迪生成立了纽约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为了降低灯泡消费本钱,爱迪生做出了很大努力。从第一批灯泡每只消费本钱1.25美元降到第四年每只消费本钱37美分,最终降到每只22美分,低于同煤气灯系统竞争的每只40美分的底限。所有这些条件的总和技术系统成为爱迪生成功的关键。技术工程因素(电灯丝的创造)、经济因素(在价格上与煤气系统竞争)和政治因素(有关电力供给开展的法律框架)的结合,构成了电灯和电力系统。比拟一下斯旺和

16、爱迪生,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在于是否创造了电灯丝,而是在于是否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系统。斯旺未能成功的例子说明,单纯的技术是不可能与系统相竞争的,只有系统才能与系统相竞争。爱迪生成功的例子提醒出,技术系统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只有当电灯系统具备与煤气灯系统竞争的实力和才能的时候,电灯的创造才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创造。由此,技术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单纯的技术并不可以导致成功。技术的成功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技术系统的成功。只有在充分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系统,技术的进一步开展和完善才可以成为可能。三、社会建构论向技术研究的扩展及其质疑在技术研究领域能否运用社会建构论方法,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原有的社会建构论原那么能否在技术研究领域适用。比方,对称性是社会建构论的一条重要原那么。强纲领的对称性原那么强调,“科学知识社会学在解释风格上应当是对称的。同一类型的原因应当既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