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50023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 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 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 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 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 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关键词:汪曾祺散文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 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 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 式。”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

2、术 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 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 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 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 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正文: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 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 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 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 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 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 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

3、印证了是先进的。 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 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 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 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 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 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 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 子复杂文化心理。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 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

4、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希 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 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 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 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 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 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 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 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 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 绿得好象要滴下来。翠湖心影这“不大

5、” “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 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 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 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 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 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 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 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 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 他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 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 自如。一切都是那样

6、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 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 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 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 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 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 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 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 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 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 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 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

7、性的散文也 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 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 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 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 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 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 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 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 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 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

8、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 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 寻求。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 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 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 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 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 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 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 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 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 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