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994891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摘要写景诗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本文通过对写景诗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根底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别离理论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写景诗进展了较为透彻的剖析。研究说明,写景诗通过图形和背景的转移和变换来给读者呈现变换的写景画面。关键词写景诗;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春江花月夜?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最多的心智和认知因素,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读者解读的过程那

2、么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展激活的过程,因此单纯从传统的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诗歌,尤其是写景诗是远远不够的,再考虑到写景诗歌的绘画艺术效果,就不难发现: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别离理论分析写景诗将会到达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以中国唐朝张假设虚的一首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作为语篇分析的材料,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进展分析。以往对?春江花月夜?的研究分析大多数是从诗歌的哲学理念和感情色彩作为出发点;而本文中所运用的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别离理论将把诗歌所构建的虚拟画面作为一个认知对象从相对应的心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性原那么为根底的一种理论

3、,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别离原那么不仅是空间组织的根本认知原那么,也是语言组织的根本认知原那么1。二、?春江花月夜?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基炊春江花月夜?的语言特点也代表了大多数写景诗的语言特点,就是寄本意于景和物的描摹刻画中,到达图像鲜明,意蕴深邃的效果,换句话说,写景诗以意境构建为其灵魂。这里,文章对此语篇特点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分析,一是从语言自身的角度;另一个是从诗歌的绘画艺术角度。这两个方面都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一语言特点诗歌因篇幅和体裁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不会将所有的事情和感情交代的清清楚楚,而只会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激活点,而这些

4、点足以触动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系统,从而在头脑中将这些概念形象化,推理化。写景诗通常是采用最简单最精练的语言描写最完美的画面,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把江、花、月等各种景物以一种有画面感的形式呈如今读者面前,看似简单,可是意境就已经在其中。诗歌的语言在形式看来是简单甚至不连接的,因此传统的对语篇进展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研究就不够了,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连接主要靠心智上的连接来获得2。诗歌的语言通过激活认知的微观世界而调出相应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可被承受的认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便实现了语篇上的连接。二绘画艺术特点首先,写景诗通过焦点的变化和挪动全方位地展现真实可感的景象。通常写景诗会在读者面

5、前展开一幅画面,而这幅画面怎样完好地完美地呈如今读者面前就要靠创作者不断的变换感受焦点,使得所呈现的画面有动感,有层次感。从认知的角度讲,焦点的变换就是认知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变换和转换3。其次,写景诗还通过颜色的描绘来展现画面。创作写景诗就像是画家在创作一幅画,颜色的搭配对作品的美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创作中也要考虑读者的认知心理,作为图形的颜色和作为背景的颜色应该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最后,写景诗通过意境实现美感。用最少的语言蕴涵最丰富、最高度的情思哲理,到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质感表达,它不对应诗中写景的实体的表层含义,而是产生于字里行间,运行于艺术想象的审美空间,依赖

6、于诗歌的构造和语言。在?春江花月夜?中,各种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观察方位和焦点的挪动以及色彩的变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三写景诗的认知根底首先,写景诗的创作要根据对客观事物的亲密观察和通过观察所产生的一定的客观感受。诗人在观察客观事物这里主要指客观景物时,其实是对所要描绘的客观现象或客观景物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在识别这些事物的时候不可能同时同等地进展意象的转换,总是会有一些突出的被识别为图形,而另外一些可能会被识别为背景4。这样,在诗歌被创作出来之前,眼前的景物中图形和背景已经别离,于是诗人在诗歌的语言中也会把这一效果表现出来

7、。其次,诗人创作诗歌,推敲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绘制图画的过程,绘制图画就当然要考虑在这幅画中要突出什么,并且用怎样的方式来使其突出。所不同的是,写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动态的,即图形和背景之间是互相转换的,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图形和背景也是不尽一样的。三、理论基椽图形背景理论上文已提到,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性原那么为根底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别离原那么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的一个根本认知原那么1,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根本认知原那么。当我们观察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总是会不自觉地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就是突显性原那么

8、,该理论中的背景就是图形的参照点。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理论的缩影,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小船漂在水上时,我们习惯于将船视为图形而将水当作参照点,所以我们很少会说:水在一条小船的下面。因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一些小的,运动的物体常常被识别为图形。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y,他认为图形背景别离原那么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根本认知原那么5。根据突显的程度,Langaker认为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构造,他在感知上比其他部分更显眼一些。在视觉场中,图形和背景都是实体,而在语言中图形和背景那么是不确定的;而本文要分析的写景诗的语言那么是实体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写

9、景诗当作一种抽象化了的视觉场进展图形背景别离的认知分析。下文将利用这一理论对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进展分析。转贴于论文联盟.ll.四、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春江花月夜?唐代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的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幅画,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表达了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应属写景诗的代表作。下面就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的艺术境界进展较为系统的解读。诗人开篇用了两句诗就把一幅壮丽的春江月夜的画面勾勒出来,“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画面,主要是因为海是作者在看到眼前的情景时想象出来的,是虚的,春江汹涌,浩瀚

10、无垠,气势壮观,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样一句诗顿时设置了全诗的一个背景,而紧接着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便在宏伟的背景中设置了一个图形明月。在夜色中的江面受骗然是明月更具有突显性,但是这首诗在点出图形的同时又装点了背景,主要表达在一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次句今译为“月光闪烁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月光的照耀和拥抱之中?细细品味便知道明月泻下万里光辉,为整个背景增添色彩,拥抱月光下的一切,自然而然,流动的江水就成了月光这个背景下的图形。图形背景交相辉映,意境深远。接下来的两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随着视野的挪动,画面的图形和背景也随着挪动变换,前半句出现了新的背景“芳

11、甸,江流婉转其中作为图形,一动一静,别离鲜明;后半句点出了整个诗的另一个意象花,月照花林,光波花气融作了雪珠一片,此处仿佛万物交融,当读者难以识别图形背景时,作者一个奇妙的“霰便将读者的眼睛吸引,这种月光落树而形成的虚拟的雪便成了交融难辨的背景中的图形。但为何“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原来是月光的银辉,这里作者情景交融,用细腻的语言感触皎洁的月光。到此处,可以作为全诗的第一个小节,因为到此诗中的意象根本交代清楚,那么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作者在想些什么呢?接下来继续分析。紧接着的两句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作者又一次回到水天一色的背景中一轮明月的画面中,突出了明月这一图形。“江畔何

12、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是作者在这样的情景中所想到的,然而作者并非真的想知道终究是谁第一个看到了这样的明月,只是把一个“人的意象放进了整个画面,但是这里的人是作为画面中的图形还是衬托明月的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便用间接的方式答复了自己的疑问,感慨生命短暂的同时又感慨岁月的绵延和人类存在的长久,后一句突出了月光下流动的江水,以静衬动,象征人生的代代相继;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风光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了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描写了游子

13、的思念之情,空旷的背景下一朵浮云悠悠不定,蒙蒙夜色中一叶孤舟寂寥独泊,这两个景象正是游子的写照;图形鲜明表达了情之真切。以下“可怜楼上月彷徨八句,诗人又一次突出了月这一鲜明图形,用月衬托思妇的思念之情,月光洒下的银辉柔和着一种感情,在梳妆台上,在玉户帘上,在捣衣砧上,光影明灭不定,月色朦朦胧胧,这一气氛恰恰就是诗人想要的背景,继而思妇出如今画面上,读者的目光便被这一新出现的图形所吸引,并和她一起感触内心的愁闷和迷惘,思妇试图趋走这恼人的月光却徒劳。此时月光仍然是画面的背景,鸿雁和江面上的鱼儿都逃不出月色的覆盖,这正象征着思妇难以摆脱思念之苦,因为就连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都无法传递思念的消息。最

14、后八句作者又将月作为中心图形来表达思归之情,江雾朦胧中,月亮就要落下,春光将老却仍然天各一方,这实在是一种哀情,然而全诗的基调却是哀而不伤,诗人将离别之情融入月色中,希望这思念能乘着月色到达心上人的身边。全诗以月夜为大背景,天空、原野为辅助背景,以月为主导图形,和月色下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等诸多辅助图形一起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写景抒情画面。五、总结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是将图形背景别离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尤其是写景诗。对于诗歌,反复地阅读的过程就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层出不穷的令人震撼的影像。写景

15、诗中一般通过动词和色彩来突显图形,将其和背景别离。本文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春江花月夜?这一经典的写景诗进展了图形和背景的分析,笔者希望其中的某些研究可以对读者又一定的启发作用。参考文献1UngererFShidHJ.AnIntrdutintgnitiveLinguistis.BEijing:FrEIgnLanguageTeahingandResearhPress,2022:156-170.2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1-3.3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现实化J.外国语,2022:4:24-31.4PeterStkell.gnitivePetis:AnIntrdutin.Lndn:Rutledge.2002:13-20.5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理论?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1:73-77.转贴于论文联盟.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