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99425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2、20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2年增加1.万人,增幅为15%。截至021年底,全市2021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1年同期低.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8年的6万,到2021年的10万,10年间增幅近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

3、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

4、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

5、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

6、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d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

7、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

8、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他山之石: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世纪7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

9、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万个。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

10、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5%。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

11、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

12、迎的人才。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

13、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路在何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

14、“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即失业率每增加%,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dp的增长,注

15、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

16、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