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都的秋有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993028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故都的秋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故都的秋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故都的秋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故都的秋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故都的秋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故都的秋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故都的秋有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故都的秋有感 221年安庆市高中语文新课程调研教学设计白泽湖中学 课题:故都的秋时间:221年1月21日班级:高一()班 执教:金惠(白泽湖中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并感受写景的层次性。 3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悲凉,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4.教学重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以及写景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的,壮士易悲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留下不少写秋佳句。(

2、展示秋的诗句)有人悲秋,有人颂秋,那么郁达夫对秋是一种怎样的感触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天。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感 作者对北国之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故怀念眷念 饱尝一尝向往热爱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眷念热爱(直抒胸臆)2.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三、品读:透过语言体味悲凉 1.文中描绘秋景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成几幅画面。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2.赏析画面,探究手法 (1)这几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2)每幅画面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师生共同赏析“庭院秋晨”图,思考。这幅图写了哪些景。怎样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自由赏析另外

3、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教师总结写景手法:仰与俯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以动衬静以次衬主 四、探究 北平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悲凉。试从主观和客观进行分析。(课件展示背景资料) 文人传统个人气质家国情怀生命感悟 五、总结全文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朗读故都的秋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在郁达夫悲凉的内心世界。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

4、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高一的你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十六个春夏秋冬,对四季轮回你应该有自己的独到感触吧。借鉴本文的写景手法写一篇200字的写景短文。 2.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作者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清、静外在环境特色 悲凉内在心境(生命衰亡的感悟) 教学反思: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是经典。作为经典篇目,把握起来有难度。但我经过多番考虑,这次公开课还是决定选择这篇散文。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个人非常喜欢;二是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几次涉及这篇文章,一直没有上到理想的状态。借着这次机会,我也想挑战下自己。这是篇写景散文,又是必修课文。

5、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走的是一条常规路。我想让高一的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了解一些写景的方法。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按照以下思路开展这节课:首先,从总体上把握作者情感,找出体现情感的句子;其次,归纳概括文章写景的几幅秋景图,品味蕴含其中的情感,即悲凉;最后,探究悲凉之美的成因,理解悲凉的本质。从景物中品情感,是整个课堂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点、个性化的景物与感情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这篇文章写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个性鲜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蝉声”等等。所有这些景物不仅仅如作者自己说的是“悲凉”,

6、它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衰亡”或“即将衰亡”。现实的景物是连续不断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些景物,肯定是这些景物与作者心境有关。我们普通人都会赞美生命的生机蓬勃。可是,这里却是向往“悲凉”和“衰亡”,“悲凉”、“衰亡”倒成为一种美。这一点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我展示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探究。课堂中,透过语言,抓住细节,采取了老师示范,师生共赏,学生自由赏析三种形式。品与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 可以说,我这节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品析情景关系时,让学生体会“悲凉”,很多学生都没有分析到位,致使自主完成的变成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与设想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

7、,可能学生紧张,可能我的引导不够,或者与我整个课堂驾驭能力有关。 虽然整个课堂按计划结束在诵读声中,但我心里颇为“不宁静”。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语文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题:项羽之死时间:2021年1月21日班级:高二()班执教:钟敏(白泽湖中学)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会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解决问题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知,鉴赏人物形象并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比,了解诗文有别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2、体悟诗文创造形象的区别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教学过程 1、导入 生通过高一的鸿门宴和自己掌

8、握的课外知识,畅谈自己眼中的项羽形象。(师补充)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2、整体感知 (1)作者及史记简介 (2)检查预习,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师补充文中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知识 (3)指定生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文本研读 垓下歌是项羽死前的绝唱,是他走在人生尽头时情感的真挚表达,仔细研读,揣摩其中

9、所传达的情感。 (1)生读垓下歌,自评,师评 ()思考。通过垓下歌的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性格特征)“力、气”勇猛,“时不利”刚愎自用,“乌骓马、虞姬”重情重义 (3)项羽的这些性格在文中是怎样得到体现的。(深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4)深入项羽的内心之后,再读垓下歌,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4、文本探究 (1)诗文有别,比较阅读 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清吴乔围炉诗话 阅读李清照咏项羽,思考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形象,与本文的项羽形象有什么区别。 明确。诗歌咏项羽语言高

10、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诗:简洁凝练-淡妆 文:生动形象浓抹 (2)学生讨论。从项羽在鸿门宴中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刚愎自用,为悲剧埋下种子,到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就一代霸业,到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项羽留给我们的思索太多太多,项羽到底算不算英雄。 明确:项羽是英雄,是一个有缺憾的英雄,是本色英雄。补充材料:易中天论项羽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

11、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5、尾声。齐背垓下歌,祭奠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6、作业: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他该不该过江东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

12、篇短文。 7、板书设计(略)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其他途径对项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高一学过的鸿门宴,所以我在设计这篇教学设计时,结合文言文要重视诵读的要求,从诵读始,以诵读终,通过诵读垓下歌,结合课文,品析文字,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项羽形象,体味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足的方面体现在: 1、对于文言文教学,文字的教学始终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本文在阅读上文字障碍不大,但文中仍有不少比较典型的文言字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由于时间有限,对这部分内容的评析不够细致,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之处。 2、在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时,学生大多能积极发言,但大家的讨论大同小异,看问题仍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思考的深刻,教师虽有引导,但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灌输,今后在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上,值得我去深思。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讲继续努力,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