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965705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二、 重点:目标、2 三、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四、 课时:一节课 五、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从国共两党之

2、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 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谷子,与“栗”,l区别。“畔

3、”,p 。 .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

4、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 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段 .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 附参考答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

5、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

6、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

7、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

8、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业 : 1.类:熟读并背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 翻译课文 附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据 失道寡助域民 治国 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

9、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

10、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2)第二轮: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不胜者 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1、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 第一轮略 第二轮: 畔:畔通“叛”,背叛 城:内城;郭:外城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护城河。今指水塘。 凭;用。 的;代词;到。 精良;有利 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12、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帮助的人就不多。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原因,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8、学生留心听 规则。 、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 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

13、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 第三板块(思读) 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教师最后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12、学生边读边思考,共同合作讨论、交流。并作出发言。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悟读)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