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963726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的读后感1000字.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的1000字中庸的1000字。从初中开场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时机认真对中庸进展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展了考虑。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承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那么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到达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

2、“敬畏之心”,不懈的进展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到达“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慎重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

3、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洁、透明、和谐。当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理论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标准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4、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开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承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

5、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王迪中庸中庸一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富强、民一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精一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一性一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一性一,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到达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

6、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到达书中要求的道德程度。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几年来,爆炸一性一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

7、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程度进步,一定会变的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场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能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才能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根底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慎重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

8、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目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一爱一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展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渐渐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制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此岸。一切率一性一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中庸二从开场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

9、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考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一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绝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一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

10、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一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那么一性一与灵敏一性一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

11、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抱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

12、想,假如此生无法一精一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那么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中庸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局部。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一抽一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局部价值独特,影响深远。【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初读【中庸】,感

13、觉很迷茫,因此我在读中庸的时候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评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如今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互相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进步人的根本道德素质到达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进步人的根本道

14、德素质以到达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根底、详细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那么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确实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那么【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一性一证根底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详细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开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标准。假如单纯从中

15、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也局部继承了当时认为的中庸思想开展演变而来的。【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其理论根底,通过反复强调内外的关系说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忠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中,恕那么是要长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到达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内心的中与外部行为的中道统一,【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在【中庸】一

16、文中,虽然其主题思想在当时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表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自我监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书中说一性一道不可须臾分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那么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于本身,与自我相别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中庸】一文在竭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时,也看到了中庸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