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96188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宏远外国语学校 籍书兵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的融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的“问题”情境,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心向,使其将要达到目标的愿望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诱发质疑猜想, 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能力方面,好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

2、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下面就本人平时的一些做法谈谈设计问题情境的策略。一、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 可能性这个内容中,我设计了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黄球、白球的可能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熟练的解决出所放的球的可能性。在如在教学

3、公因数时,为了让学生公因数,发现1是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等特点时,我设计了游戏,先任说出一个学号24,让学号是24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再说出一个学号如32,再让学号是32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就会有几个同学会起立两次,那么起立两次的同学的学号就是24和32的相同的因数,我们数学上叫做公因数,最大的那个因数叫最大公因数。接着我们继续任意说出学号,就会发现有一名同学每次都起立,这个学号是1号,所以很容易这发现并理解了1是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这个特点。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知识魅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

4、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情景,有目的地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教学打折后,模拟商场各种形形色色的优惠活动,通过所学知识计算哪家更便宜等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三、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学习

5、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必须紧扣学生的“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能够较好地落实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使知识概念理解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课堂上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想圆锥体积与什么体积有关,(与圆柱体有关)应该

6、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比较方便,(等底等高)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实验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如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学生对容积单位的大小的理解是很抽象的。我就设计了实验,让学生先观察饮料瓶的容积是多少,找到身边用到容积单位的地方,再装一升水,观察1升水有多少,再把1升水倒入到一次性水杯中,看能倒几次,估算出一次性水杯的容积约是多少,(约150毫升)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并掌握了这两个单位。再后面的练习时,学生就能根据实验情况填上合适的单位了。再如,再如教学比例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实际数学操作活动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和影长,来运用比例求树高或楼房的高等。四、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悬念

7、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

8、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五、设计质疑式问题情境,让学生“知其然而必知其所以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时,一开课我说在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体积的方法,马上有一个学生举手

9、了,我就问:你想说什么,他说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乘棱长乘棱长,当时把我给楞住了,我还没讲,你就把公式给背出来了,转念我就想出了办法,先把他说的公式给写在了黑板上,然后问他:“你知道它们的体积为什么这样求吗?”他答道:“看书上的,不知道为什么”,接着我就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很简单,但是我们不能只背公式,要知道是怎么来的,学习知识要知道结果更要知道原因,正所谓“知其然而必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就这样圆满解决了。六、设计递进式问题情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

10、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度”,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且要合理有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 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

11、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七、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促创新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

12、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思起于疑,有疑始有进。疑要有一定高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习亲身体验,感受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形成学生积极探究态度,提高探究能力,获取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开放性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自主地、能动地实现数学学习再创造。如在教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靠一面长80米的墙,用10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停车场,面积不得少于800平方米,可以怎么围?在学生积极热烈地进行研究、探讨及多次尝试中,最终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真实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以上仅是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切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