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在甘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955376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在甘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设计在甘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设计在甘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设计在甘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设计在甘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设计在甘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在甘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设计的名片谈甘肃特有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内容摘要:环县皮影与敦煌壁画是甘肃特有的文化,它们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 将它们继承与弘扬会为提升甘肃文化形象及艺术特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现代 平面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从艺术形态、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多方面、 多层次地加以挖掘创新将设计与甘肃特有文化结合将会对甘肃设计有着极大的 提升。关键词:敦煌壁画;环县皮影;甘肃设计;传统文化 提起甘肃,有土,有沙还有山可提起甘肃文化我们却不知从何处提起。细数 甘肃文化特色,河西宝卷、花儿、庆阳唢呐艺术、永登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 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贤孝、兰州鼓子、庆阳香包刺绣、酒泉夜光杯雕、

2、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伏羲祭典等,甘肃省有 19 个文化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当我们看到这些时却觉得十分陌生,它们之所以称为文化遗产就是因为我 们的陌生和遗忘。如何将这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甘肃文化瑰宝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我想设计可以承担此项重任。这也正是甘肃人设计的出路所在。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 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环县皮影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沧桑,经清末“道情皮影 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上世纪5 0年代环县道情皮 影多次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

3、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皮影戏始 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深受道教影响,为了使说教 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 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2002年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 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 年 5 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这也是继包括甘肃花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联合申报)在内 的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甘肃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列入“世界级

4、非遗名录”。2007 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当地政府建立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 馆,还想要把道情皮影的演艺、雕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发展经济,赢得现代 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关注支持。环县皮影可以不仅仅通过戏剧表演来宣传和提升文化形象,也可以将独特的 皮影形象运用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工艺品的制作并且发展到皮影附属文化产 品的设计上。它不仅仅是环县的更是甘肃的,向中国,向世界宣传甘肃,将皮影 运用在具体的设计中使其成为甘肃文化的特色,让人们从记住皮影开始进而了解 甘肃,了解甘肃文化,甘肃设计。近年来成立“中国道情皮影研究会”,邀请中 央美院、兰州大

5、学、中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大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来环 县,开展皮影民俗文化研究这就为皮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途径,让教育工作者 了解皮影,让青年一代的学生了解皮影。2006 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 护现场会暨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在环县举办。文化是没有国界 的,小小皮影能代表中国传统精品文化,走出国门,宣传环县,宣传甘肃,宣传 中国,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敦煌石窟艺术可以说是国人乃至世界了解甘肃最 有利的渠道。提起敦煌石窟,我首先会想起敦煌壁画。她是莫高窟的一张名片也 是甘肃文化的一张名片。它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闻 名于世的艺术瑰宝

6、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世人称赞。它的遗存 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敦煌壁 画不断地被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之中,现代平面设计当然更不例外。 当我们浏览和赏析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往往与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设计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 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 征和审美取向,显示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其中 不乏对敦煌壁画的艺术形态与表现技巧的继承与弘扬。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现 代设计艺术提供了借鉴的范例。仔细分析敦煌壁

7、画的艺术表现力,我们可以获得 对现代平面设计事业发展的诸多启示。第十届美展的获奖作品“合璧系列”就是敦煌艺术形式运用得很成功的例子 (图 6)。设计作品的立意是表现中西文化的合璧,用敦煌壁画形式表现出的手里 分别拿着代表西方文化的音乐会指挥棒、点击的网络和握着盛着咖啡的杯子,把 代表着西方文化的元素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作者将 壁画中手的造型作为平面设计的元素,将手的造型抽象化,并结合现代平面设计 的语言,以寥寥几笔变化的线构成设计的主要表达方式,这种造型与线条的表达 方式具有浓厚的敦煌壁画的艺术形式,意味深远,简约的设计理念将时尚元素和 中国传统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

8、造出新的设计风格。如图 5,这幅北京奥运招贴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作品画面构图主体图形采 用了对角斜线的动态形式,其左上角即运用了传统的敦煌飞天形象,右下角采用 了象征奥运场馆“鸟巢”的形象,将世界各国的国旗由上而下散落,寓意世界各 国运动员参加中国的奥运盛会。图形设计运用敦煌飞天,不但突出了中国文化, 而且也让敦煌飞天-这一形象的内涵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主题,给观众以美好的遐 想。敦煌壁画的形象作为一种传统的图像,对它的应用并非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 袭,而是着眼于再创造,达到“古为今用”、“形神兼备”,进而赋予传统文化 的新内涵。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将这种符号注入创作中。因此,同一 个图形在

9、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方式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欢欢是运动激情 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 之处,洋溢着北京 2008 对世界的热情。欢欢的头部纹饰就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 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再如这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海报(图 7),主题图形设计也是来源于敦煌壁 画中人物手的形态,线条简洁、圆润、生动。设计师将手变形成正在飞翔的鸽子 的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平面设计的手法,将传统符号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 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这幅海报在符号再造和神韵传承的相互融合中,最终要达 到的是“形神兼备”,使传统文

10、化得到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发展我国的平面 设计,我们任重道远。让传统文化与设计结合,是我国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这 就要求我们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中华瑰宝继承,使设计充满内容,充 满文化。飞天是敦煌艺术中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葩,飞天艺术在唐代就达到了炉火纯青 的地步。唐代飞天,比例准确、体态丰满、线条流畅、色彩华丽,她们大多出现 在大型的说法场面,一方面为佛陀说法场面散花、奏乐、歌舞作供养,另一方面 表现大型经变画中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以飞天造型为代表的敦煌艺术,一贯以 其飘逸造型和神秘内涵吸引着八方来客。敦煌艺术品市场也随着敦煌旅游热的升 温而广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敦煌艺术家开始将敦煌艺

11、术“移花接木”,将敦煌 壁画与建筑、室内设计、装潢装修相结合,使这门古老艺术焕发生机。飞天作为 敦煌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常作为一种传统符号或 者民族性的表达方式出现的。敦煌艺术素材非常多,并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飞天 造型。比如敦煌砖雕,可以借鉴甘肃临夏砖雕的发展模式,运用其丰富的历史资 源,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起来。”敦煌壁画艺术也是在继承与弘扬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使之成为我们中华民 族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因此,对于现代设计来说,继承与弘扬民族艺术应是在 艺术形态、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加以挖掘与创新,使其既有 传统艺术表现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表现的意

12、味;或是将传统的设计手法 渗透于现代设计的作品之中,进而体现出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从而让我们 的现代设计更好地走向世界。现代设计,继承与弘扬民族艺术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不能把借 鉴和运用传统的设计元素理解为简单、机械地复制或拼凑,更不是在设计中放入 几个传统纹样就能称之为融合了,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理 解还过于表面和肤浅。发展甘肃的设计,我们任重道远。让传统文化与设计结合,是甘肃设计发展 的一个大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中华瑰宝继承,使 设计充满内容,充满文化。参考文献: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D.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3 尹国有.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4.4 刘晓春. 平面构成的要素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102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