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938825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广大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经过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A B C D 下列关于我国19661976年国民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B许多政策和规章制度被废除C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D国民经济十年间持续下跌否定“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实质是( )A重新确立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中

2、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答48题。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是(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右图所示现象出现于( )A解放战争时期B全国土改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C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深圳特区 B上海浦东 C长江三角洲 D苏州工业园区8中共

3、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基本依据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C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9关于天津对外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 )1984年5月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1988年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以后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005年建立滨海新区A B C D 二、非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为什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和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新中国建立以后是怎样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单元检

4、测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A 4D 5D 6C 7B 8C 9B二、非选择题1(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企业失去活力。(2)内容: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乡镇企业;工业: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工

5、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1953-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