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893534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试行稿,V20150907)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O五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部分 分等参数调查监测 21.1 目标任务 21.2 工作原则 21.3 工作依据 21.4 术语及相关说明 31.4.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 31.4.2分等因素指标区 31.5 调查监测内容 31.5.1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补充调 查31.5.2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补充调 查51.5.3县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补充调查 51.5.4 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调 查 61.6 调查监测成果 6第二部分 等别渐变耕地抽样监测 72.1 目标任务

2、72.2 工作依据 72.3 术语和定义 72.4 基本原则 82.5 程序与方法 92.5.1 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 92.5.2确定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 92.5.3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102.5.4选取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 102.5.5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 102.5.6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122.5.7编制县级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122.5.8省(区、市)监测评价成果汇总 132.6 成果内容与要求 142.6.1 成果体系 142.6.2矢量图层成果 142.6.3 图件成果 152.6.4 表格成果 152.6.5 报告成果 152.6.6

3、影像成果 162.6.7 存放管理 16附件 2.1 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17附件 2.2 成果存放管理示例 19前言为规范全国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的技术方法,根据耕地等别 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 号)有关要求, 特制定本技术手册。年度监测评价内容包括:一是开展分等参数调查监测,服务于规 程修订和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工作;二是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等别 变化,评价区域渐变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变化强度及分布规律 等。本技术手册中的等别和等别指数均特指国家利用等和国家利用 等指数。第一部分 分等参数调查监测1.1 目标任务(1)在两轮分等工作中,认为规程中标准耕作制度、

4、作物光温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与地方实际有出入的,以及规程没有提供的, 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监测,为规程修订做好数据支撑。(2)对现有分等参数体系(分等因素指标区及其分等因素、因 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进行梳理,认为不符合地方实际需要调整的,提 出调整建议及相关证据,服务下一轮耕地等别全面更新评价工作。(3)根据全国分等成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的需要,部分省份 要逐步调整解决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过分细化、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 过多的问题,为规程修订和全面更新评价服务。1.2 工作原则规程中分等参数调整和修订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科学、论据充分、 程序完备,即要有区域内农林水气象等方面长期稳定的三年以上的实

5、 验或观测数据支持,要经过县、省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充分论证。 在规程修订后方可使用。1.3 工作依据分等参数调查监测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7-2012)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等别调查评定与 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 号)相关要求开展。1.4 术语及相关说明1.4.1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是各省分区确定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 最大单产、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的基础。各省的全国标准耕作 制度二级区与规程不一致的,提出调整建议及相关证据;认为规程中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需要细化或在省内已经细化为省三级区的, 提出细化建议及相

6、关证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调整建议和细化 建议经论证合理的会在规程修订中予以采纳。在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 中,不再允许使用省三级区概念。1.4.2 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区是指在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因素分级、 赋分和因素权重完全一致的区域。分等因素指标区由各省技术组统一 组织,在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细化,县统一采用分等因素指标 区划分结果。在下一轮分等更新评价中不再允许各县单独划分分等因 素指标区。1.5 调查监测内容1.5.1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补充调查对照规程核查各县标准耕作制度。若有变化,以县为单位填写标 准耕作制度调查表(表1.1,每县一表),汇总形成省级标

7、准耕作制度 变更表(表 1.2)和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划分表(表 1.3), 并提供变更原因及依据。表 1.1 * 县标准耕作制度变更调查表1.耕作制度调查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二年一熟和一年一熟4种类型统计 主要耕作制度;多熟种植可用符号表示,“一”表示年内复种, 如小麦-玉米;“/”表示套作,“小麦/玉米”表示小麦、玉米一年 两熟,但在生长期有重叠;“一”表示两年三熟的隔年,如玉米 一小麦/玉米。主要耕作制度在本地所占比例()2种植作物调查耕作制度中包含的主要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 等,按近三年实际情况统计作物名称播种面积(公顷)播种/收获日期(日/月)平均产量(斤/亩

8、)灌溉比例()3灾害与受灾如旱、涝、霜冻、病虫害等,按近3年实际发生情况统计主要受灾类型受灾类型1:受灾类型2:3个主要受灾作物该作物受灾面积(公顷)灾损量(公斤/公顷)表 1.2 *省标准耕作制度变更表县名规程中标准耕作制度建议标准耕作制度更改原因表 1.3 *省一级区和二级区划分表一级区名称二级区名称包括市、县更改原因1.5.2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补充调查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用于计算土地利用系数)、指 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用于计算经济系数)需要调整的,以省为 单位开展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体系的补充调查,包括基 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平均单产、指定作物最大产量

9、、指定作物最大产 量成本指数。以上参数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分区确定(表 1.4),并提供更改原因及相关的证据性数据资料。表 1.4 省(区、市)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基础参数调查表全国标准耕作制度 二级区名称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名称平均单产最大产量最大产量成本指数更改原因1.5.3 县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补充调查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需要更新的,省农用地分等技术组要 组织本省专家对调查获得各县主要作物播种日期和收获日期、主要作 物实际最高产量等资料(表 1.5)进行分析、论证,然后上报国家技 术组用于潜力测算。2)耕地平均海拔:指各地形区内大多数耕地所处海拔位置;

10、3)作物种类:根据当地大宗粮食作物,各地形区内的作物种类可能不止一种,请按 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早稻、晚稻、一季稻、谷子、马铃薯、甘薯 花生、大豆、油菜、棉花、甘蔗、青稞等种类分别提供资料;4)作物日期资料上报前请注意根据作物的生长期进行校验。1.5.4 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调查各省结合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实际,全面梳理各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分等因素,因素 分级、赋分和权重情况,结合参数体系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拟采取的调 整情况,形成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时拟采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级赋 分和权重规则表(表 1.6)。表1.6 省(区

11、、市)二级区内各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表二级区名称指标区名称分等因素名称分等因素权重分等因素分级和赋分标准1.6 调查监测成果以省为单位形成分等参数调查监测报告(含表格 1.1-1.6),在报 告中重点说明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和分等因素指标区的调整情 况和调整依据。要在 2016-2018 年应用拟调整的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 级区和分等因素指标区在全省范围内选择部分分等单元进行试算,提 供调整前后耕地等别升降的最高等和平均等状况,确保分等成果在全 面更新评价前后有机衔接。第二部分 等别渐变耕地抽样监测2.1 目标任务工作目标: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别渐 变类型分

12、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 及变化原因。工作任务: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 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 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 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2.2 工作依据渐变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依据下列标准和文件开展: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 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 号)2.3 术语和定义2.3.1 等别渐变耕地指县域内耕地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

13、策因素影响,质 量等别及产能渐变的耕地。2.3.2 耕地等别渐变类型由于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变化导致耕地等别存在一定变 化趋势,每种特定的变化趋势称作耕地等别渐变类型。2.3.3 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具体是指一定数量的分 等单元。2.3.4 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决定耕地等别渐变趋势或渐变程度的,起主要作用的分等因素。2.3.5 监测单元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选定的各耕地等别在空间上具 有代表性的耕地分等单元。2.4 基本原则2.4.1 分级监测原则省(区、市)负责建立全省质量渐变耕地等别监测框架,确定耕 地等别渐变类型集,提出县(市、区)耕地等

14、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划 定方法、监测单元选择要求等工作,指导县(市、区)日常监测及成 果汇总等工作,并负责建立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网络体系;县(市、区) 负责在省(区、市)耕地等别渐变监测框架下开展工作,完成对监测 单元的观测与评价等工作;国家负责全国耕地等别渐变监测评价成果 的汇总、论证。2.4.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耕地等别年度监测以定量计算为主,对难以定量监测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2.4.3 年度渐变监测与年度更新互补原则 年度监测主要是解决质量渐变型耕地的监测评价;年度更新主要 是解决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型耕地的监测评价,二者都是耕地等别调 查与评价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组织实施中要相互衔接。2.5 程序与方法2.5.1 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省(区、市)技术指导组,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 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 生产的实际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