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867703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总复习教学案10F:空间距离与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中数学总复习题组法教学案编写体例10.6 空间距离与角 新课标要求以棱柱、棱锥特别是长方体为载体,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直观认识和理解体会空间的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抽象出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的定义。能用综合法、向量法解决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与距离的计算问题。重点难点聚焦在几何体中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重点,而有关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求解是重中之重。难点是二面角的求法。熟练应用定义法、转化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大小,求各种距离,特别是求点到平面距离。高考分析及预策 高考中常以棱柱、棱锥为载体,来考查空间

2、角与距离的有关问题。实质上各种距离与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特别是点面距,它是求线面距和面面距的基础。求点面距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方法有直接法、等体积转换、向量法等。空间角,能比较集中反映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历来为高考命题者垂青,几乎年年必考,是高考的热点。线线角的求解是角度问题中的重点,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难点。09预测对常见模型进行适当修改,考查形式是以柱体、锥体为载体的有关的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题组设计再现型题组 1(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如图,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各边的中点, G,H,I,J分别为AF,AD,BE,DE的中点将ABC 沿DE,EF,DF折成

3、三棱锥以后,GH与IJ所成角的度数为 ( )A90B60C45D02已知PA、PB、PC是三棱锥P-ABC的三条棱, PA=PB=PC,且PA,PB,PC夹角都是60,那么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B C D3设P是的二面角内一点,PA平面,PB平面 ,A、B为垂足,则AB的长为 ( ) (A) (B) (C) (D)4.(04年高考全国卷)已知球O的半径为1,A、B、C三点都在球面上,且每两点之间的球面距离均为,则球心O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 )(A) (B) (C) (D) 巩固型题组第5题图5已知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且,求:直线AD与平面BCD所成角的大小; 直线

4、AD与直线BC所成角的大小;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第6题图6如图,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D、AB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提高型题组BDPCA7.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ABCD为矩形,PA 平面ABCD,设PA=AB=a,BC=2a,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反馈型题组8.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以BD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ABDC,E是CD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BC的距离为 ( )A. B. C. D.19、在30的二面角a-l-b中,Pa,PQb,垂足为Q,PQ=2a,则点Q到平面a的距离为 。10设

5、PARtABC所在的平面,BAC=90PB、PC分别与成45和30角,PA=2,则PA与BC的距离是 ;点P到BC的距离是 .11.如右下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4,AD=3,AA1=2。E、F分别是线段AB、BC上的点,且EB=BF=1。求直线EC1与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第9题图12. 如图,已知四棱锥的底面是直角梯形,侧面底面与是否相互垂直,请证明你的结论;求二面角的大小; 求证:平面平面 第12题图 13.如图,在三棱锥中,侧面与侧面均为等边三角形,为中点()证明:平面;()求二面角的余弦值第13题图14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

6、垂直于底面ABCD,SB= (1)求证BCSC; (2)求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3)设棱SA的中点为M,求异面直线DM与SB所成角的 大小10.6 空间距离与角(解答部分)再现型题组 【提示或答案】B【基础知识聚焦】平面图形转化为空间图形,利用平移法紧扣定义求异面直线之间的夹角【提示或答案】 D 【基础知识聚焦】求空间角先证后算,关键将空间的角和距离转化为平面上的角。本题紧扣线面角的定义,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内,通过解三角形最终得到所求。也可利用公式cos=coscos,其中是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角,是面内直线PA与PC的射影所成的角,=BPA.3.【提示或答案】C 【

7、基础知识聚焦】用垂面法将二面角图形化,因四点共圆对角互补,由余弦定理求之4.【提示或答案】B【基础知识聚焦】本题利用球面距离概念,弧长公式,转化为直角三棱锥内接于球体,用等体积转化发求距离。第5题图巩固型题组 5. 【解法】如图,在平面ABC内,过A作AHBC,垂足为H,则AH平面DBC,ADH即为直线AD与平面BCD所成的角http:/ 由题设知AHBAHD,则DHBH,AH=DH,ADH=45BCDH,且DH为AD在平面BCD上的射影,BCAD,故AD与BC所成的角为90http:/ 过H作HRBD,垂足为R,连结AR,则由三垂线定理知,ARBD,故ARH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的补角ht

8、tp:/ 设BC=a,则由题设知,AH=DH=,在HDB中,HR=a,tanARH=2故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的大小为 【点评】:本题着眼于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几何法在书写上体现:“作出来、证出来、指出来、算出来、答出来”五步。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所成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内的射影。因此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几何法一般先定斜足、再作垂线找射影、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向量法则利用斜线和射影的夹角或考虑法向量,设 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夹角,则有或(如图) 特别地 时,;时, ,或。用两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找垂足

9、的位置作出线面角,利用三垂线定理证,利用对称性定义法作二面角。第5题变式图【变式与拓展】如图,B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CD的长等于点P到BC的距离,D是P在平面BCD上的射影.求PB与平面BCD所成角;.求B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解法】. PD平面BCD,BD是PB在平面BCD内的射影,PBD为PB与平面BCD所成角,BDBC,由三垂线定理得BCBD,BP=CD,设BC=a,则BD=a,BP=CD=a在RtBPD中,cosDBP= DBP=45, 即PB与平面BCD所成角为45.过B作BECD于E,连结PE,PD平面BCD得PDBE,BE平面PCD,BPE为B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在

10、RtBEP中,BE=a, BP=a,BPE=30 即BP与平面PCD所成角为306.【解法一】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如图1,为了作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延长FE交的延长线于M, 连 结GM,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BN平面ABCD作BPEM,交EM于P,易证平面BPN平面EFG作BQPN,垂足为Q,则BQ平面EFG于 是BQ是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易知BN,BP,PZ,由BQPNPBBN,得BQ 图1 图2 一、不直接作出所求之距离,间接求之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 课本42第4题,46第2题、第4题给出了“二面角一个面内的一个点,它到棱的距离、到另一个面的距离与二面角的大小之间所满足

11、的关系”如图2,二面角M-CD-N的大小为,AM,ABCD,AB,点到平面的距离AO,则有asin中的也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而并不强求要作出经过AB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图4图3【解法二】如图3,过B作BPEF,交FE的延长线于,易知BP,这就是点到二面角C-EF-G的棱EF的距离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C-EF-G的平面角 GC2,AC4,AH, CH3,GH,sinGHC,于是由得所求之距离BPsinGHC 解略 利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如图4,为平面的一条斜线,与所成的角为,到平面的距离为,则由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可知,有经过与垂直的平面与相交,交线与所成的锐角就是

12、中的,这里并不强求要作出点在上的射影,连结得 【解法三】如图5,设为与的延长线的交点,作,为垂足又,易得平面平面,为它们的交线,所以就是与平面所成的角由,可得,在中,所以/,于是由得所求之距离 图5 图6利用三棱锥的体积公式【解法四】如图6,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三棱锥-的体积另一方面又可得这个三棱锥的体积,可求得,所以有3,得二、不经过该点间接确定点到平面的距离.利用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确定【解法五】如图7,易证平面,所以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由对称思想可知,取中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较简单交于,交于易证平面平面,作,为垂足,为所求之距离图7 图8利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确定如图8,把平面补成一个正四棱柱的截面所在的平面,可使题设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加明朗面是正四棱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