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86332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30 年代诗歌学习提示:总体把握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重点掌握以戴望舒、卞之琳等诗 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创作。第一节 30 年代新诗发展概况中国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尝试,形成了各种流派。到了 三十年代,在诗歌的创作上,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和以戴望舒 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作。这样就形成了两大诗歌派别的对峙的局面。 1、大众化(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蒋光慈,殷夫,中国诗歌会。他们的特点:(1)强调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及 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2)强调诗歌紧贴现实生活, 对现实生活做直接的描摹。(3)强调诗

2、人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4) 在诗歌形式上,特别是中国诗歌会,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臧克家:他也从事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但基本上是站在 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他笔下表现的是苦 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2、贵族化戴望舒,徐志摩:后期新月派(前期是以 1927 年前北京晨报副刊 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 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提出理智节制情感,诗歌形式的格 律化等问题,我们也将他们称为“格律诗派”)以1928 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 诗栏和 1930 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成员除早期的徐志摩,林徽

3、因 等老诗人外,还有陈梦家,卞之琳等。这些年轻诗人大多是徐志摩的学生或晚辈, 后期新月社可是说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1931 年 9 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 选,选入主要代表诗人 18 家 80 首诗。在序言中强调“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 密和格律的谨严”,并宣称诗的本质在超功利的纯粹的自我表现,认为诗歌表现 时代风云,传达人民呼声,都是夸大的梦。因此,他们和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站在了对立的位置上。和前期新月派创作不同的一点是他们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 造。认为“真实的感情是诗人最紧要的元素。”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1932 年 5 月 1 日,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编辑现代杂志,刊载相当多 的诗歌,诗风

4、大致相同,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同时,戴望舒发表的诗论和 杜衡为望舒草写的序言几乎被当作该派的理论纲领,促进了该派的发展。1935 年现代杂志停刊,1936 年戴望舒又与徐迟、路易士(纪弦)创办新诗 杂志,并邀北方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编务,更促使现代诗派有 引人瞩目的发展。这一派诗人众多,仅在现代杂志上聚集的诗人就有戴望舒、 施蛰存、杜衡、金克木、李金发、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路易士、侯汝华、朱 大楠、林庚、龚树揆、宋清如、李心若、玲君、史卫斯、南星、番草、吴惠风、 陈江帆、杨世骥、杨予英、陈雨门、刘振典、吕亮耕、李白凤、李广田、禾金、 徐迟等人。现代派实际上汇合了新月诗派和象征诗

5、派一些诗人,先后以现代 和新诗为大本营,构成 30 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抗战爆发后,现代诗 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虽然现代派从形 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艺术风 格和表现手法为40 年代的“九叶诗人”继承和发扬光大。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 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 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 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一、现代诗

6、派的起因现代诗派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其一,世界和中国的社会思想文 化发展都对现代诗派产生发生作用。一战后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得到传 播。中国社会现实在大革命失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离五四时代理想 很远,这样的状况激起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宇宙人生的思索。现代派诗人主要有 两方面构成:一是在革命的浪潮中跌落下来的“弄潮儿”;二是刚走出学校大门, 激情和梦幻就立刻破灭的青年学生。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苦闷,他们对革命诗歌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非诗”倾向产生厌倦与不满,而走向艺术的象牙塔,转向对 “纯诗”的追求。他们疏远社会现实主题,更注重表现内心世界,在“荒原”、 “倦行人”的母题中找回

7、自己的自我的形象与意识、情绪和感觉。他们的创作真 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时代脉搏的跃动。其二, 针对后期新月派某些诗人对形式的片面追求滑入形式主义泥坑,象征派诗歌生搬 硬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诗作晦涩怪异等现象,新诗发展需要一批诗人探索诗歌 艺术发展道路,现代诗派是对新月派和象征派的继承改造与反叛。其三,经过对 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 产物,因此,现代诗派在模仿西方的同时,也回过头来寻找民族文学之源,使新 诗向民族文学传统寻求发展动力。二、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现代诗派继新月派、象征诗派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寻求“纯诗”的浪潮。

8、他 们已经摆脱感情的直白渲泻,开始向人的内心、人的深层体验进行挖掘;力求去 除诗歌内容、形式、语言中非诗的杂质,使诗艺得到纯化。也就是说,现代派的 诗歌创作,是由寻求语言形式的解放,进到了寻求诗歌艺术本质的更高阶段。用 现代派重要作家施蛰存的话说,现代派“的诗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 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1、关于“现代的情绪”。现代派诗人大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不像革命 诗人那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也不像新月派诗人那样有程度不同的政治意识。 在他们看来,现实是丑恶的,虚幻渺茫的,只有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觉,他们 的诗歌才是真

9、诚和实在的,才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他们的立场是倾向“第 三种人”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并非把艺术当作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改革社会的 工具,而是当作他们疲惫和彷徨的灵魂得以安憩的场所。按施蛰存的话说,就是 他们的文学是在“俨然地发挥了指导精神的普罗文学”和“庞然自大的艺术至上 主义”这两种各自故作尊严的文艺思潮底下,“幽然地生长出来的一种反动 无意思的文学”。戴望舒也说,法国文坛的纪德是“第三种人”,忠于自己的艺术 的作者,不一定就是资产阶级的“帮闲者”。现代诗派的“无意思”并不是意思的无,他们在诗中表露的是自己的内心 生活,他们对压抑着生命激情的外在现实的不满,是对灰色的日常生活的叹息, 生命

10、的欲望常常包裹在神秘的幻境里,如梦中月,水中花。他们反复吟咏着寂寞 的幽居,空蒙的山色,飘落的落叶,迷惘的人生,破碎的爱情,感伤的青春。(金 克木的生命、年华,李广田流星)内向性的自我开掘,咀嚼人生时的悲 哀和无奈,体味时代精神时的阴暗绝望,成为这一派诗歌的主要内容。这种诗歌 表达的是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现代人的复杂心绪。现代诗派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表现也很深刻,他们在作品中也表现了来 自艾略特的“荒原”意识,对于古老文明的哀悼和对现代文明的怀疑。废名理 发店、北平街上、街上等,描写了古老城市荒凉、灰色的世相。对现代城 市文明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施蛰存说:“所谓现代生活,这里面包括着各式各样 独特的

11、形态:汇聚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 爵士乐的舞场,摩天大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 自然景物也和前代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 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吗?”现代生活变化多端,节奏紧张,矛盾 重重,竞争激烈,使许多过惯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人适应不了,使许多知识分子感 到苦闷、迷惘、忧郁、烦躁、不安,产生了错综复杂的难以用逻辑的语言表达清 楚原感觉和情绪。这种感觉与情绪,就是现代诗歌的主要内容。(徐迟春烂了 时、都会的满月)。乡村情感和都市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心理差距,在 这种差距中,诗人既有被抛弃的感觉,又产

12、生出对都市强烈的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这种兴奋与悲伤的感受的结果,就是变态和人格分裂。从这个角度看,现代诗派 的诗歌就是一种变态的灰色情感的产物,也是填补这种文明冲突带来的空虚的食 品,是疗治其造致的创伤的一剂良药。现代诗派的青春的病态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显得有 些狭窄单调,但就其表达整体人生经验和情感底蕴方面看,它的意义将更广阔更 深邃。它将现代意识化为诗的艺术,使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更加主观化,探索现代 人的精神隐秘,接近人类永远变动不居悸动不安的灵魂。它使现代白话诗歌提升 到新的精神高度。2. 关于“现代的诗形”。首先,现代的诗形是对新月诗派格律理论的反动。从新诗发展史看,自

13、由 的形式和自由的表达,是新诗形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但是由于新诗人是以极端的 形式来进行诗歌革命的,致使自由诗在诗歌本体特征上逐渐淡漠。新月派诗歌重 新界定诗歌格律,纠正自由体诗的弊端。但新月诗派恪守格式,使新诗创作进入 新的误区。后期新月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朱湘在30 年代也突破了格律化的 倾向,写下了具有现代诗派风格的诗,如网兜:“像皮球有猫来用爪子盘弄, /一时贴伏,一时又跳上头;/唯有爱情,在全世界当中/像皮球。”现代诗派的诗 人很多都是新月分子,他们都曾追求过诗的格律美和形式美,但是在对外在格律 形式的探索中他们又转换方向,开始反对闻一多的“三美”的格律诗理论,重新 向自由体形式发展

14、。戴望舒早期创作也是新月派格律形式,直到我的记忆开 始才走上自由诗的新路。他在创作中认识到:“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 乐的万分。”“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单是美的字 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他们认为追求整齐的音节, 写方块诗、十四行诗,不过是摆脱了中国旧体诗的传统,又掉进西洋旧体诗的束 缚之中,和填词没什么区别。新诗发展必须破除新月派诗歌这种僵化的格律体式。第二,现代诗派的诗形依靠的是诗意变化的内在韵律。“现代的诗形”是什 么样的诗形,按施蛰存的话,即是:“没有脚韵的诗。”“只要作者写得好,在形 似分行的散文中同样可以表现出一种文字的

15、或诗情的节奏。”“现代中的诗大 多数是没有韵的,句子也很不整齐,但他们都有相当的肌理。它们是现代的诗形, 是诗!”戴望舒认为韵律发自情绪,形之于音响,诗人应用节奏来表现感情的起 伏变化,按语言结合的自然音节体现音乐效果,创造既趋于自由化,又具有内在 节奏感的新诗。现代诗派的诗歌表面看不到韵,但从情绪到语言都构成诗的内在 旋律,如侯汝华的迷人的夜一再出现“月在空中/月在水中/艇家女的桨/轻 拨着欲醉的柔梦。”犹如主旋律重现诗的主题,读者从这里感受到一种轻柔拂动 的诗情。现代诗派虽不着眼于韵诗,但不抛弃诗的内核,诗无定节定行,却有鲜 明节奏感,于变化中仍有规律可寻。现代诗派的诗强调“自由的表现”,

16、不讲格 律的严格、均齐,一切视诗意诗情内在韵律思的需要而定;诗艺的美主要靠表达 这个内在韵律变化发展来实现,而不是靠文字刻意雕琢来完成,从而把白话诗引 向意义的深度发掘的层面。因此,戴望舒说:“只是用一种文字来写,某一国人 读了感到好的诗,实际上不是诗,那最多是文字的魔术。真的诗的好处并不就是 文字的长处。”实现戴望舒提出的那种不是“文字的长处”的那种诗,才是现代 诗派理想的诗歌形式,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体大解放。第三,现代诗派的诗形强调“现代性词藻”。施蛰存说:“现代中有许多 诗的作者曾在他们的诗篇中采用一些比较生疏的古字,或甚至是所谓文言文 的虚字,但他们并不是在有意地搜扬古董。对于这些字,他们并没有古 的或文言的概念。只要适宜于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或甚至是完成一个 音节,他们就采用了这些字,所以我说它们是现代的词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