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846810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八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本章考点:1. 概述2.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6.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第一节 概述概念: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 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D)。主要是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 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感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免 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2)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SIDD) 按损伤的免疫成分分为5类:(1) B 细胞免疫缺陷(抗体)。(2) T 细胞免疫缺陷(细胞)。(3) 联合细胞免疫缺陷(B、T)。(4) 吞噬细胞免疫缺陷。(5) 补体免疫缺陷。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IDD的共同临床特点:1. 反复、严重、难治性感染(1) 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患者:以细菌感染,尤以化脓菌感染。(2) 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以病毒、真菌、原虫等胞内菌感染。(3) 病原体感染也可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HIV感染致AIDS。2. 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3. 临床症状、病理损伤多样。PIDD 与 SIDD 不同点:PIDD:(1) 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

3、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2) 常发生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3) 治疗效果差。SIDD:(1) 是后天因素,继发因素。(2) 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3)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三、常见发病原因1. 遗传基因异常(1)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L)。(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2. 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可因遗传缺陷所致。3. 免疫细胞内在缺陷:多由先天酶缺陷引起,如ADA (腺苷脱氨酶)、PNP (嘌吟核苷磷酸化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4. 免疫细胞间调控机制异常:调控机制异常,如辅助不足或抑制过剩,均可导致免疫缺陷。5. 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因感

4、染、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引起。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PIDD。发生机制:1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 (XL),引起抗体和淋巴细胞功能异常。2. 吞噬细胞、补体成分缺陷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是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B细胞对T细胞传导的信号无法产生有效的应答 所致的抗体形成障碍,主要为体内Ig水平下降或缺失。Ig缺陷有三种主要临床表现:全部5类Ig缺陷; 或某一 Ig缺陷,或某些Ig的亚类缺陷(选择性Ig):

5、更正常,但对Ag刺激无免疫应答。如成人IgG 血清中6g/L为低丙种蛋白血症。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2g/L为无丙种蛋白血症。T细胞数目正常。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细菌化脓菌感染。常见疾病:1. X-LA (a连锁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名Bru ton综合征。最常见 的B细胞IDD。男婴女婴。主要临床特征:外周血B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组织中没有浆细胞或减少。各类 Ig均减少或缺乏,易发生化脓性感染。2选择性IgA缺陷:最常见,IgA减少,50mg/L, sIgA含量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主要反 复感染,常可伴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3伴Ig

6、M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又称IgM增高综合征,主要免疫异常为:B细胞应答能力正常, 仅产生IgM类抗体;血清IgMf(11g/L),其他类型Ig减少或缺失;SmIgM+和SmIgD+B细胞总数正 常,但SmIgG+和SmIgA+B细胞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细菌感染。4选择性IgG亚类缺陷:IgG1-4亚型缺陷,IgG总量正常,某亚类缺陷而减少。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IDD是由于T细胞的遗传性缺陷,涉及T细胞前体和T细胞的发生、发育、分化和功能 障碍。最常见的DiGeorge综合征(先天胸腺发育不良)。据病情程度和症状,可分为:单纯的T细胞缺陷;伴有其他缺陷;严重联

7、合ID;其他。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即DiGeorge综合征,主要为T细胞IDD,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的一组综合征。为典型的T细胞IDD。发病机制:主要为多种胚胎缺陷,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主要免疫学及临床特点:T细胞ID、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细胞减少,也可正常。血Ca 2+减 少,手足抽搐。心脏大血管和颜面畸形。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等)。2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主要特征:CD4T细胞数量减少(绝对值0.3X10 /L);无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无明确的其他免疫缺陷症或用药情况,出现严重持久的细胞ID; 存在一种或多种提示细胞免疫缺陷的病;易患机会

8、性感染,Ig可减少。3. T细胞活化及功能缺陷:主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活化及功能障碍,可能与T 细胞表面某种受体及膜蛋白表达异常或缺失有关。发生机制:TCR/CD3分子表达缺失;TCR/CD3复合物信号传导异常;协同刺激分子(如B7分 子)表达缺失;细胞因子(IL-2、IL-4、IL-5、IFN- Y)缺失;细胞因子受体(IL-lR、IL-2R等)表 达缺失。4伴有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主要机制是:CD43缺陷,伴有白 细胞和血小板缺陷,XL (性连隐性遗传)。表现:IgM减少,对多糖特异性Ab减少;外周血T细胞逐渐减 少。

9、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CID):主要由于先天性T、B细胞发育不全,导致T、B细胞缺乏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治疗效果不佳。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失的遗传性疾病,机制 是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常可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性连重症联合IDD:1)X-SCID:主要病理表现为: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目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 减少和类别转换障碍;B细胞表面可表达Pre-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p120抗原,表明B细胞存在成熟障碍; 反复感染。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又称A

10、R性SCID无淋巴细胞瘤。主要机制为:T细胞与B细胞成熟障碍, 为AR。2腺苷酸脱氨酶缺陷症:细胞内在酶基因缺陷。主要表现:严重感染。血清Ig减少,外周血B细胞、 T细胞可减少。3.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症:主要表现为尿酸减少,主要为细胞免疫减弱,反复出现病毒、细菌和 真菌感染。血清Ig正常或减少,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可能正常。4. MHC-II类分子表达缺陷病:又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极罕见的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特征: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D4+T细胞减少,血清Ig减少, 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失,对各种微生物易感染。三、原发性吞噬

11、细胞缺陷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原因使吞噬细胞先天缺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机制:1. 吞噬细胞趋化和粘附功能降低。2. 吞噬和杀菌活性障碍。3单核吞噬细胞的特殊异常。如IgG Fc受体缺陷。常见疾病: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慢性肉芽肿(CGD)。3. 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4. LAD (白细胞粘附功能缺陷)。5. CHS(Chediak-Higashi 综合征)6. 髓过氧化物酶缺陷。四、原发性补体缺陷是由于先天性补体免疫缺陷。包括补体固有成分ClC9,调节蛋白(C抑制物、C4结合蛋白、备 解素、H因子和I因子),膜结合调节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第三

12、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生物等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诱因有: 浸润性和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外科手术创伤。特殊器官系统功能 不全及消耗性疾病。免疫抑制疗法。营养障碍(不良)。衰老。其他。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本病主要是 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一、HIV的结构及基因组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为逆转录RNA病毒。

13、形状为圆形或杆状,直径100140nm。1. HIV的结构蛋白:包膜蛋白:含外膜蛋白和跨膜蛋白,信号肽。核心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包括 p24、pl7和pl2三种结构蛋白、RNA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2. HIV基因组: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RNA单链,每条单链含有9749核酸,由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等组 成。结构基因有3个:(1)gag 基因(群抗原基因)、编码核心蛋白 p24。(2)pol 基因(多聚酶基因)、编码核心多聚酶。(3)env基因(外膜蛋白基因)、编码外膜蛋白gp120和gp41。结构基因主要编码核心蛋白、多聚酶 和外膜蛋白。调节基因 3 个:(1)tat基因(反式激活因子)、对H

14、IV基因起正调控作用。(2)rev基因(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增加gag和env基因对结构蛋白的表达。(3)nef基因(负因子)、有抑制HIV增殖作用。调节基因主要通过调节蛋白作用于病毒基因组或其mRNA的某一段序列上。 还有 4 个基因:(1)vif基因(病毒感染因子)、在一些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在细胞内复制。(2)vpr基因(R蛋白)、能使HIV在巨噬细胞中增殖。(3)vpu基因(U蛋白)、促进HIV-1从细胞膜上释放,仅在HIV-1中。(4)vpx基因(X蛋白)、是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所必需,能促进病毒粒子的形成,仅 存在于HIV-2中。HIV有两型:HIV-1:为

15、常见。HIV-2:主要在西非,我国亦有发现。二、AID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特征1. 发病机制主要是HIV直接或间接损害、破坏CD4+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缺陷。最后B细胞免疫同时受损,其他免 疫细胞也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并发感染和肿瘤等发生。2. 免疫学特征(1) CD4+细胞受HIV感染。CD4+T细胞受损、破坏而减少,200/ml;进行性细胞免疫缺损。(2) 继而体液免疫受损(B细胞受损)。其他细胞受损;如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C、NK细胞受损。(3) B 细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三、H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1流行病学: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乱者,吸毒者(静脉)、接受污染的注射者;传播途径:a. 性接触传播,b.注射途径,c.母婴垂直传播。2预防:加强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HIV疫苗; 加大宣传预防力度。3. 特点:潜伏期长,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无症状,也可发展为癌症和严重的条件 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