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842719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娱乐化现象走向研究 题目:姓? 名:?学? 号:? 院? 系:? 学院? 专? 业:? 新闻? 指导老师:72013年月26日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

2、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3、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

4、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

5、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首先,经济压力促使传媒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而推进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传媒“断乳”,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的新体制,传媒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收入。这一时期,媒体规模急剧扩大,媒体竞争激烈,从1996年以来,

6、除个别晚报外,各种媒介都有广告“吃不饱”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介在内容上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就不可避免出现,媒介商业化的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大众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融资。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媒体,它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执行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哪些商品投入小产出大,就着力经营哪些商品(新闻)。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大众传媒究竟以什么样的新闻吸引大数的受众,让“产品”

7、易于销售从而提升广告经营呢?“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者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其次,娱乐经济的影响,也使新闻滑向娱乐化方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逐渐享受到生产劳动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待遇。尤其是今

8、天,娱乐的高速发展,更使“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娱乐经济。”(沃尔夫语)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踏进娱乐经济时代的门槛了。正如管理顾问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活在娱乐事业中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眩目的暴利产业,受此影响,新闻出现娱乐化潮流的现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

9、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大众媒介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听,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讨论的新闻。例如20世纪80年代有三大新闻事件: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英国黛

10、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么人们会趋向于谈论哪件事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当然是轻松有趣的皇太子话题。为此,拉瑟认为媒介应多报道皇太子的新闻,理由就是“后院篱笆原则”。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

11、进一步刺激了媒介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娱乐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之后,它的泛滥就是一种宿命。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同时因为它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而且对社会融洽有利。 首先,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 改革的道路是在摸索中进行的,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走下

12、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有人曾用“解闷”、“解气”、“解惑”三个词语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末期中国社会对媒体的主流需求。90年代初,知识分子普遍有失落感,生活找不到目标,颓废心态流行,“游戏”人生遂成为当时的流行语。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进入紧缩和重

13、建经济秩序阶段。经济发展趋缓和经济秩序趋严两面夹击,人们对未来的高收入预期和潜在的暴富心理受挫。物价过高、腐败、失业等原先被经济虚高掩盖着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心理由90年代初的宽松状态转而吃紧。随着改革中种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贫富差别、消费品质量和社会风气等在90年代持续成为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方面。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放松作用,从而为人们“解气”。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

14、纸报道的重点。虽说有读者不满报纸上“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或“只打死老虎”的批评报道,对新闻日渐娱乐消遣的倾向,也颇有微词,但这些报道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心理积蓄的“应力”,缓解了社会矛盾。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的暴露是必然的,政府并不希望媒介成天引导民众只盯着敏感问题。因为任何深层次的矛盾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需要时间,也需要稳定的环境。而对于敏感问题的报道,稍一操作不慎,小则引起社会不安,大则导致社会动乱,无疑给政府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娱乐功能的启动大概是最没有风险或者说是

15、风险最小的。因此娱乐节目也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也好,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且娱乐化的新闻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政府自然会乐于认可。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可具体化为如下内容: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观念理性化、文化世俗化和组织科层化。在这种转型中, 社会政治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文化色彩凸现。与社会转型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开始走上社会前台。所谓大众文化,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

16、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抖,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美国便士报时期,新闻娱乐化是其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在1833年由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其取材都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主要为当地发生的事与暴力新闻,但读者却极有趣味。凭着这一点,在六个月内,太阳报的销售量已达八千份左右。 而在黄色新闻时期,新闻娱乐化更是大有发展。在美国新闻史里,其作者这样写道“因为报纸要靠受众欢迎才能扩大发行,所以,新闻往往为要供人娱乐而减弱了它的主要作用。”“黄色新闻记者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