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48033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

2、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

3、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

4、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

5、,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

6、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

7、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

8、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6月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

9、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10、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02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

11、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

12、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

13、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来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

14、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

15、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去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202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