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诊疗方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71104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泄泻的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的诊疗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1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

2、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

3、有力。(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

4、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二、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中药汤剂风寒泄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湿热泄泻证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伤食泄泻证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中成药:保和丸等。寒湿泄证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

5、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脾虚泄泻证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脾肾阳虚泄泻证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2)中药煮散剂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2推拿治疗(1)小儿推拿法伤食

6、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

7、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3外治法(1)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 敷贴疗法敷脐散用药选方:炒苍术15g、吴茱萸10g、肉桂5g、砂仁10g丁香10g、川椒10g。 X5剂备用方法:上药研制粉末,用温醋或白酒调成糊状,每次3-5g,敷贴于神阙穴(脐部),上盖塑料薄膜,再盖辅料块,以胶布固定,对胶布过敏者,以宽松紧带捆扎,松紧应适当。每日1次,每次贴敷时间68小时,3天为一疗程,可用23个疗

8、程。 (3)针灸疗法针法常规取穴:脾腧、足三里、三阴交。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患儿配合者采用艾盒灸治疗。(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离子导入治疗仪治疗。4基础治疗(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3)合并细菌

9、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5护理(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三、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2评价方法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若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则应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和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