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4689674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设计王会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表1: 宝鸡市2013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申报推荐表类别: 文本类 单 位凤县新建路小学成果名称平均数教学设计成 果完 成 者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手 机王会萍女34大专教师小学二级教师13892403667成果学科学段: 小学 学科: 数学 (按中小学课程学科名称填写)诚信保证书本人自愿参加宝鸡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不端行为,承诺申报的材料真实可信,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上述内容,本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同意,如有违反,后果自负。申报人: (签

2、字)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公章: 年 月 日县级教研部门意见公章: 年 月 日市级教研部门意见公章: 年 月 日注:类别指文本类、网络多媒体和教育电视节目类、自制教具类。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二部分平均数(教材P42例1、P44练习十一1、2、)教材简析: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

3、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

4、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

5、、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平均数的求法。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含义。教具准备:某小组收集矿泉水统计图。(可用磁性小木棒代替实物贴在小黑板上做成实物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口算下面各题 205 366 404 (10+14)2 (3+4+5)2 (4+6+7+3)4(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分物体时用到过“平均分”(板书:平均分)的方法,谁知道“平均分”时用什么运算方法?(学生在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提示)生:除法师:我们班几位同学也遇到了平均分的问题,你愿意用你们的智慧帮助他们吗?生:愿

6、意2、学习例1(平均数的含义)(1)出示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图,数一数每位同学都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将汇报的数据写在相应的项目后面)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共收集了多少个?生:24个(学生给出数据教师板书“24”)师:我们把他们收集的总数称为总量(板书“总量”)师:下面我们要把这4位同学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分成一样多的,前提是总量不变。师:同桌为一小组看着我们的统计图讨论一下怎么挪动才能使他们一样多,各是多少?(2)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和你的想法一样吗?(请学生在全班面前动手挪一挪要求其他学生观察进行补充)师:请把每个人得到的

7、新数据写在各项后面。师: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使每位同学收集到的矿泉水瓶都一样多了,都是12个,现在我们还得算一算他们的总量变了没有? (学生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师:现在我们把得到的新数据和前面的数据对比一下,第一次每个人得到的数据都不一样多,这是每位同学实际收集到的我们把这些数据叫做“实际数”(板书:实际数)。通过我们挪动后得到了一组新的数据而且这组数据都是一样大的,这些数据并不是他们实际得到的,我们把这些数据叫做“假设数”(板书:假设数)师:其中还有一种数据还没有变,是什么?生:总量(教师给予全班肯定)师:我们把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叫做“填补法”小结: 在这个统计图中我们把实际数8、5、7、4通

8、过填补法变成了4个一样的假设数12这时我们就解决了这些同学遇到的问题了。 我们得到的12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3、平均数的求法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看看这两位同学都是怎么样求平均数的。(学生自学完后教师重点讲解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看一看,第二位同学是怎样列式的,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来。 学生上黑板学算式。师:其中的52是怎么得出来的?4是从哪里的出来的?52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并汇报互相补充。生:52是总量,4是有4个人,524表示把5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我们把得出的商叫做什么? 生:平均数 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平均数的计算方

9、法是板书:平均数=( )(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请一小组的回答,其他同学随时补充。师:我们总结的方法能用吗?现在来试一试。师:现在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求出黑板上统计图中的平均数。师提示:注意课本上的书写格式及计算方法,请按正确格式书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步式,应给予肯定后提示正确的书写格式)4、小结:师:现在我们学习了两种求平均数方法,填补法个计算法,在解决问题时应按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求平均数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不如:每次进行完检测的时候都要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工厂要计算出本月的平均产量,售货员要计算出本月的平均销售

10、量等等。 师:下面是几位同学的某次数学考试的成绩。求出这些几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张 丽王 磊李 明平均成绩899875师:用你认为简便的方法得出这三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在这里学生会得出两种方法,填补法和计算法,教师对于任何能求出平均数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师:你认为那种方法简单。学生回答选择出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三、课堂练习课本44页,练习十一1、2题1、第1题教师给出8个人的身高、体重统计图。学生解答,互相补充。(本题解答后,教师再问,哪一种方法简单、准确)2、第2题 师:我们用计算方法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解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四、拓展练习根据统计表解答问题文艺小学儿童

11、歌手大赛评分统计表评委得分选手刘老师辛老师侯老师1号8985902号9096963号9295921、清算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列式计算)2、请给他们排出名次。3、第一名和第二名平均分差多少?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板书: 平 均 数 (平均数)这几位同学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24总量:24假设数实际数66664758肖 云李 娟张 红王 平 移多补少法(小黑板出示)平均数=( 总数量 )( 总份数 )(8574)4计算法 244 6(个)答:每人平均收集了6个。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12、。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其次,在例题教学中,通过用磁性小棒代替回收的瓶子来移多补少,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是不是每道题我们都要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去求出平均数呢?有没有方法能够更快的算出平均数呢?我放手让孩子们四人一组自学例题中剩下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得出计算方法。另外,巩固练习时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