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673661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法即活法读后感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佛法即活法读后感篇一:佛法即活法-释果宁讲座记要佛法即活法 -释果宁法师 2020年7月3日星期六 现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得到财富的人们幸福感却不断下降,因为人类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危机。一流的国家贡献文化、价值、智慧;二流的国家贡献财富、技术;三流的国家贡献产品、资源、劳动力。人们要学会求合存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类的一切努力,目的只有三个:爱、生命、死亡。爱:小一点,爱家人、家庭,在单位爱团队;大一点,爱社会,爱民族;再大点,爱人类、爱法界众生。愛:中间有个心字,告诉我们,愛,不是口头说说,是要用心的。 生命:你善待自己吗?牺

2、牲了身体,牺牲生命,牺牲一切,去追求金钱、地位,但身体呢?你认为这个身体就是你吗?就像这个房子,你在房子里,是房子的主人,但房子不是你。要善待你的身体。死亡:看不到死亡,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前两个是哲学问题,死亡是宗教问题。现在的人们,拥有越多,也就越恐惧死亡。生命取向:生命只有2个方向,一个朝内,一个朝外。朝外 朝内方向 英雄、国君、领导 高度、深度、广度 获取 名利权 身心灵性积累追求满足本质需要和欲望是不同的,人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生儿育女。超过需要的都是欲望:大房子很多套。房子属阴,人属阳。房子太大,人少,阴阳就会不平衡,所以,房子够住就好,要那么大干什么?身:每

3、一天,我们要感受自己身体的存在,你的身体,伴随你那么多年,多关心他。 心:儒家范畴。灵:神灵,道家。性:万物本源,佛性。心静国土静,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顺;知己者智,识人者慧。想想我为家做了什么?为国家做了什么?曾经我认识一位老板,企业办得非常成功,可是,在我这里大骂政府,说哪位官员如何刁难于他,哪位官员又如何受贿。我问他:中国政府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解决了56个民族的矛盾问题,解决了外部国际的和平问题,你能说不伟大吗?感恩政府吧,他很不容易。人要学会向内走,不要一味地向外冲。学会感恩。人生有2个工具:科学技术、教育和传统文化。幸福是什么?是快乐吗?快乐这

4、个名称已经告诉你了:乐,很快就过去的。孔子说过,理想的国家:足兵、足食、民信之。现在,我们的国家不缺兵和食。中国人、事 征服、拥有 需要、欲望 生存 圣、贤 幸福、真相 内心的宁静、快乐 升华 结果 忙、躁、动 闲、静的2次地震,尽管损失严重,但,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人心在凝聚,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的心,还是和政府站在一起的。下面讲讲儒家、道家、佛学各是讲什么的。儒家:人之所需,入世和治世的哲学,强调人要有所作为,有承担的勇气;强调责任和使命,要实现自我价值。圣人:心能转境;凡人:心随境转。圣人的聖字:就是管住自己的耳朵和嘴巴。如果我们只是外在的学习圣人,控制自己做圣人,会很累。人生有八风:利、衰

5、、苦、乐、称、讥、毁、誉。听过苏东坡的“一屁过江”的故事吗?自以为得道,其实差得远了。儒家只有承担,没有超越,所以很累。孔子一生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治国,到处推销他的治国之道,结果一败涂地。第二件是教书育人,结果留下千名学生,千古留名啊。45岁之前,要做加法,45岁之后,要做减法。所以,45岁之前,学儒学,半部论语治天下!左肩酸痛者担当家庭,右肩酸痛着担当工作、团队,两肩都酸痛者,则很容易变成“两院院士”:医院和法院。道家:出世的哲学:无为、顺应万物。道德经可归纳为两句话:顺应天地为道,顺应社会为德。学习超越,40多年学道;超越自我,做到无我,放飞心灵。庄子的智慧在于顺,但难懂,变成道教,追

6、求“仙”有点偏。儒家的有(色),道家的空,是为二分法。佛教,从印度传来,已经深深烙下儒家、道家的印记。佛法=人(有、色)+弗(不足、空)=色+空=不二法门儒、道、佛三家智慧的集合:面对当下的境界,全然地扮演好当下的角色,故事是宗教、文化传承的载体,所有文化开始于神话。哲学是科学之母,宗教是哲学之母。活在当下,面对提起(承担)、转身放下,把心安住在当下,活在当下。凡事在迷与悟之间,悟:我与心同在。对外掌握作为的艺术(儒)对内享有无为的艺术(道) 禅,艺术人生人生可用7来形容,色:7色,音乐:7音,事:开门7件事,周:7天,忙:心亡也,闲:日在门里,心回家了。身体,每7年全部更换一次细胞,心灵,每

7、7年更新一次。生命的不同阶段:0-7岁:道生一出生时只有一个感觉体,没有判断。多接触大自然,给予的阳光教育避免阴暗面,因为正在形成潜意识。3岁看大,7岁看到老。此间的教育最能影响一生。不要先给工具,要先给知识,给文化。什么是文化:当你把所学的所有知识,全部忘光,还留在你脑海里的就是文化。学习:1) 自立-哪里倒下,哪里起来。不要责怪绊倒你的石头或凳子,学会自己爬起来。2) 敬畏-学会对长辈的敬畏。一个家,有了长辈,才有一家的团圆,才有凝聚力。一个单位,团体也一样,同样需要对领导者的敬畏,团队才有战斗力。孝道是根,孝顺孝顺,孝而后顺7-14岁:一生二头脑的产生,性别的产生,自我感产生7-14岁间

8、,尽可能和同性玩,同性相吸用人之道:一德,二识(胆识远见),三学(谦和),四才(学历)学习:1) 学感恩-任何人为你做事,感谢别人。喝爱心水。2) 学惜福-不完美有遗憾同样感恩。人生的故事要去品。知道,知者进道接受就是超越,怨恨只能伤害自己,不会伤害他人3) 学自律-太容易满足的人就没有激情,富贵,会至人于死地。丰富的物质+残酷的竞争=把孩子变得孤独,痛苦。物质的上升-人性的毁坏*教育三方面:父母教做人,学校教知识*教:孝加上文字,就是说,把孝道写成文字,给孩子们读,就是教。往头脑中灌输知识。育:心灵的教育人必须有心灵的家园14-21岁:二生三自我完全形成(父母不能再用你的权威了,再用,就会伤

9、他),排诉心,逆反心形成。我们要去尊重他,可以建议他人如何做不可强迫他;这阶段,性别完全形成,异性相吸,不要压制恋爱,正确引导。最美好的爱情就是此间。建立自信-来自父母的赞美,认可。学习:1) 奉献和分享-多参加社会活动(自愿者,义工,社区服务)2) 懂得珍惜-学会爱,先学舍21-28岁:三生万物人充满欲望,野心,抱负,生命能力达到顶峰必须要经历风雨,见世面磨练意志,去鼓励他。充满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保障。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儒家认为:我们总被自己的所得所累,成就家被家所累,成就国被国所累,成就财富,被钱所累,这些,都是没有超越的结果。所谓的高人,就是成就后再超越。学会:忠诚、踏

10、实、成就未来28-35岁:人法地责任感成为原动力,要有承担的勇气。什么叫做聖:你的耳、你的口,稳稳坐在王上被你管的牢牢的,就是圣!35-42岁:人法地使命感成为原动力,学会忍,成就你的气度,智慧,胸怀,心量容天下以上只要实现,没有超越,四十二岁后,要用道家思想超越。35岁以后就要有禅的智慧。42-49岁:地法天信念成为原动力:有了信念:不会再为金钱,权力所累,用信念超越自我的执着。有了权力要学会善用;有了金钱,要学会善用。生命,渴望灵性,要有超越。无德而有才,威也。儒家还是物质的,道家更升华为精神的。42岁以后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49-56岁:天法道信仰成为原动力,信仰是用世界上所有物

11、质包括生命都无法交换的,所以,才有共产党员不畏严刑拷打,才有人体炸弹。信念可以战胜一切,而信仰可以超越一切。五十知天命,儒家求有为,道家求无为。人生三大课题:爱、生命、死亡。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爱别人,所有家教是为了解决死亡的问题人类有2个工具:1,科学技术:(现在人太自大,就臭了)向外认识世界2,宗教信仰:向内认识自我,今后的战争是宗教之战宗教教人超越死亡,人们将会“圣战”超越不放弃是更大的承担人生需要三个朋友:35岁需要律师朋友;42岁需要医生朋友;49岁需要信仰朋友。人生金字塔:灵性生命 精 神 生 命物 质 生 命你是否在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56-63岁:学会放下不要做总经理了,做个

12、董事长吧。需要你做的就是2件事:方向、控制。犹如唐僧,找个孙悟空做总经理,做事情、找资源,都是他的事情。63-70岁:彻底放下世俗的羁绊,回归无染的童心眼中没有批判,只有祝福和爱 超越信仰天下有三危:得少而多宠;才下而位高;无功而受禄。人类把握了时间,但失去了空间;所有的事物,有得必有失;不要迷恋科学技术,人类已经被科技束缚;信仰和宗教也是工具,不是目的;传统文化也是超越自我的工具,目的地是自我、真我。70以后:常养圣胎,自主生死0岁的童心,叫无知,70岁的童心,叫丰满,死亡是最丰满的、最美丽的绽放。生命是一个通道,一个工具,关键是你用这个生命走向哪里,是升华,还是堕落?年龄在上升,心灵是否卡

13、在什么地方了?迷或悟 ?篇二:佛法即活法选段(释果宁)众生无相的真实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作无相门。无相,源自梵语anim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小徒弟心中不解,

14、为庙中捐了那么多的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来的菩萨。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

15、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于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如何提起,如何放下佛殿之中,弥勒菩萨面向山门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是谁,无论贵贱高低,都会笑脸相迎。在弥勒菩萨面前,一切平等,众生平等。那么,弥勒菩萨的快乐,来源于何处呢?他的快乐,源自提起与放下的智慧。在由布袋和尚转化而来的弥勒菩萨的传说中,弥勒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将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众人,解开烦恼。弥勒菩萨的布袋,拿起来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烦恼之术时,他将布袋往下一放,告诉你要放下,因为放不下,才会引出许多无端的烦恼。然而,看似非常简单的两个动作,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烦恼和虚妄中度过一生。因此,弥勒菩萨才会“笑天下痴迷之人”。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师父叫两个弟子下山化缘。师兄弟两人来到一条小河边,正要过河,突然发现河边有一个姑娘,因为水流太湍急了,不敢过河。大师兄看到这个姑娘面有难色,就走过去,毫不犹豫把姑娘抱起来,从河上走过去,放下她,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